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龙 《中华武术》2001,(4):46-47
以下所刊载的两篇短文,是功夫巨星、截拳道创始人李小龙生平所撰写的最为经典的两篇武道论文。前一篇偏重于阐述武道中所蕴舍的中国哲学理念;后一篇则偏重于阐述武道中的实战技击真谛。可以说是李小龙毕生的武道启悟与技击心得的凝聚与总结,对于今天的武道研究者与青少年武术爱好者具有极高的指导价值,是不可多得的武道论文精品。  相似文献   

2.
为给深陷困境的传统武术技艺提供突破路径,主要运用对比分析法,在与球类运动、西方武技、日本武道等运动进行对比并深入剖析自身特色基础上,从4方面解析了中华传统武术技艺当代传承发展的具体方略(1)夯实基础,稳固根脉,紧扣最根本的技击本质而传承发展;(2)尽快实现现代转型,完成文明化跨越,步入飞速发展的快车道;(3)提炼自身特色,紧紧把握“以武会友”,开辟人类武技文明化技艺交流的新方向;(4)进军学校教育领域,充分发挥自身独有的精神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3.
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日本学校武道发展历程与现状进行梳理,得出体系化的日本武道各项是日本学校武道发展的基础等结论,并基于结论提出以下建议:(1)中国学校武术需要基于武术拳种形成完善的学校武术体系;(2)中国学校武术需要形成适应学校教育的教材、教法;(3)中国学校武术发展要重视学校武术类场馆建设;(4)中国学校武术协会(俱乐部)活动是解决学生体质下降、高校武术人才选拔的基础;(5)中国武术在学科建设方面走在了日本武道之前,要继续保持和发展学科优势。  相似文献   

4.
在文化交流的背景下,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探讨在日本武文化成功实现近代化转型的影响下,中国武术的近代化发展状况.主要结论:中国武术近代化转型主要是在学习日本或者以日本为媒介来学习西方的时代诉求中完成的;这种转型以教育为载体,以中国留学生东渡日本进行武科学习和日本教习来华从事武备教学为主要形式;中国武术在器物、制度和思想等层面均深受日本武道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武道是日本武士持刀剑比武的竞技运动,武道心法指竞技时自然保持无意识状态的高级功夫境界。这种境界使竞技者的直觉反应、运动灵感和预见力获得特殊发展,养成丝毫不受对手和赛局影响的超沉静心志,技击时能依直觉灵感,本心应对万变,做出快速灵活的反应,在“无为”、“不争”中取得比赛的胜利。这种超心理境界有助于运动员心理素质和运动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杜杰 《体育科研》2020,(6):44-51
中日武技发展,离不开武术组织的保障。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日本武道组织机构深入研究,认为:(1)日本武道组织属于实体的民间组织,受日本文部科学省监管;(2)日本武道组织与日本体育组织两者是平级关系,独立法人互有交叉;(3)日本武道组织是自下而上形成的民间组织;(4)日本武道组织是单项目实体组织、多项目联盟组织;(5)日本武道成立了全国都道府县立武道馆协议会,专门负责联络全国武道场馆,奠定了武道发展的根据地;(6)日本武道成立了日本古武术协议会,专门负责制定、筛选、联络日本民间各古武术流派。基于结论提出建议:(1)中国武术机构需要分类管理,设置相应的单项管理组织;(2)设立专门的传统武术管理组织与学术研究组织,对传统武术拳种制定详细的发展规划;(3)提升中国武术总组织的地位;(4)重视具有中国武术文化特点的武术场馆建设,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5)切实推进武术协会实体化工作;(6)注重中国武术民间组织自下而上的“生长”规律,制定相应政策,创造适应民间组织生长的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7.
中国武术与日本武道有着文化上的"血脉亲缘",且两者的历史进程也极其类似。但是,中国武术与日本武道相比,在当下的发展却不尽如意。为借鉴日本武道的发展经验以及消除中国武术的"大国情怀",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访谈专家学者的基础上,选取两者的差异为对象进行深入的研究。在研究中发现,中国武术与日本武道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文化背景的差异;发展理念的差异;表现形式的差异;精神诉求的差异。除此之外,还有推广形式的差异;所推崇对象的差异;对短兵器热衷的差异等等。通过这些差异性的表现,不难看出两者共性中的个性,可以说日本武道与中国武术相比,已经貌似而实不同。  相似文献   

8.
沈诚 《健与美》2023,(4):50-55
<正>武道对于日本民族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空手道、柔道、剑道……在37.8万平方公里的岛国上随处可见。日本民族对于武道的痴狂,既诞生出武士道这样的畸形文化,也让传统的武术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甚至登上奥运会的舞台。有人总结日本民族的性格为“菊花与刀”,充满了矛盾的气息。  相似文献   

9.
技击概念是什么?是了解技击本身和建立技击与现代武术关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明确技击的构成要素,不仅为进一步研究技击演变提供理论支撑,更将为明确现代技击概念奠定基础.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推理法对技击文本文献进行研究.阐明冷兵器时代军事背景下,技击是士兵练就的近距离手持器械的杀敌动作.其具备四要素:一、技击的获取过程是练就的,不是无意间的一个动作就能称为技击;二、技击的使用者是士兵,其彰显了技击的军事特征;三、技击的表现形式是近距离手持器械的动作,排斥了脱手类兵械的使用;四、技击的使用目的--杀敌.最后提出技击脱离军阵束缚以后,其使用者、表现形式和使用目的都出现了多元并存局面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与日本地缘相邻,共处东亚,两国交流自古已有,其中武学交流更是从未间断过,日本武道项目众多,且多师从中国,柔道、空手道、相扑、剑道、箭道等日本历史悠久的传统武道在日本国内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日本人积极将其武道向世界推广,在国际上已具有了较强的影响力,其中柔道已是奥运会比赛项目。文章主要通过文献调查法、逻辑分析法,分析中日武学自古至今的发展历程,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为武术今后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一、日本武道的含义武道的产生包括武士及武士集团的出现、刀剑的广泛使用、武道技法流派的形成以及武道理论的成熟等一系列过程。公元9-10世纪日本武士登上历史舞台。在日本古代社会,剑被供奉在神社,是兵器中非常重要和神圣的一种。约公元11世纪,刀剑代替弓箭成为主要兵器,这大约是在日本源氏、平氏战争期间。到足利幕府时代,战争繁多,一些武士将实践中的刀法的经验、体会加以分析、整理,并使之体系化,这些武士成为后来各武道流派的始祖。从室町幕府中期至日本近代,日本武道技法流派相继形成,并自成一派。江户时代以后,武…  相似文献   

12.
杭东 《武当》2014,(11):36-37
李小龙是世界武道变革之先驱,是武术技击家、功夫电影的开创者和截拳道创始人、华人武打影视演员、中国功夫首位全球推广者、好莱坞首位华人演员。李小龙通过电影,把中国功夫传遍了整个世界。因此,李小龙对中国武术的影响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3.
通过练习实践体悟法、逻辑推理法等研究方法对传统技击术(手搏)与现代散打的异同进行比较,以点带面进行剖析,并对当前传统技击术发展困境提出理论性建议与对策以供借鉴,从而促进现代武术科学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技击概念是了解技击本身和建立技击与现代武术关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明确技击的构成关系,不仅为进一步研究技击演变提供理论支撑,更将为明确现代技击概念奠定基础。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推理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阐明冷兵器时代军事需求下,技击是由技与击构成的有机体,技为击做必要的准备,击在杀敌的过程中验证技的实效性;技与击在形成于应用的过程中互相作用:形成技为击做准备,击验证技的实效性并更加完善技的循环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15.
合气道     
《中华武术》2002,(12):45-45
合气道是植芝盛平(1883~1969)深入研究了日本传统武术,兼收并蓄众家之长而创的现代武道。  相似文献   

16.
现代社会下传统武术技击信任危机的爆发与现代性的到来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运用逻辑分析法、文献资料法并以现代性视角分析传统武术技击现代性过程,发现其信任危机的产生是由于传统武术技击现代化的停滞与现代化方向的错误导致,以现代性视角下的信任危机三个基本成因对现代社会下的传统武术技击进行一次理论性探索:现代性进行中传统断裂——经验观与规律观的割裂以及唯理论观与实践观的割裂;存在的孤独——技击理论、技击实践交流孤独;制度性承诺的乏力——武术符号系统、“大师”专家系统的崩塌。怀着扬弃、客观的态度解决信任危机的成因,对现代性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武术段位制的指导思想及评价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发现现有中国武术段位制的缺陷,并针对这些缺陷提出有效建立武术发展体制的建议,采用调查研究法与文献资料法对武术段位制的现实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并参照日本武道段位制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武术虽已实行了武术段位制,却存在指导思想不明确、段位价值观错位、对象错位、考察内容不完整等缺陷;在实施过程中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行政味道大于文化魅力;人们对现有的武术段位制的认知与评价不高.建议可以参考日本武道的段位制思想及运行体制,进行系统的改革.  相似文献   

18.
七仙形秘拳     
高翔 《武当》2001,(6):5-8
“七仙形拳”系秘门武功,在历史传承中,门规森严,传递保守,故武道中人对此门知之极少。鉴此,笔者把此拳源流、拳法、兵刃、技击、功夫、劲力等加以概述,让学者了解其大略。  相似文献   

19.
现代武术发展过程中的得与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古到今,衡量武术的唯一标准始终是“技击”。“技击”是中华武术的本质特征,也是中华武术的灵魂,不论历史怎样变迁,“技击”始终是武术发展的前提。今天,作为“攻防技击”的代表,“散打”实现了武术的市场化,套路更加竞技化,但是,武术的“技击”特征却在遗失。文章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法,对本质特征下的现代武术发展成果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研究和阐述。  相似文献   

20.
现代竞技武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逐步成为一项竞技性体育项目。但是,随着技击本质属性的逐渐丢失,竞技武术陷入了一定的发展困境。而一些传统武术拳种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保留技击特征,并在世界范围内得以传播。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研究方法,分析了竞技武术发展困境,传统武术对竞技武术的发展启迪,以及对现代竞技武术发展模式进行探讨,以期推动武术全面、健康、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