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孙子兵法》“以人为本”的胜利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子兵法》隐含了"以人为本"的胜利哲学。孙子认为,人是赢得胜利的关键因素,从根本上破除了"道德制胜"与"占卜测胜"的哲学迷思。孙子"以人为本"的胜利哲学在战略、战术上有广泛深刻的实践。在战略层面,孙子强调"庙算"和"修道保法"。在战术层面,孙子推崇"出奇制胜"和"避实击虚"。此外,孙子"以人为本"胜利哲学在情报领域的应用格外鲜明,首次创立了"以人为本"的情报活动理念,远远超越了古代西方"以技为本"的情报活动理念。《孙子兵法》"以人为本"的胜利哲学对后世影响深远,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代兵学向谋略化的方向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却抑制了军事技术的进步。  相似文献   

2.
朱兆霞 《中小学电教》2012,(Z1):109-111
在一节公开课上,笔者设置了这样的一道练习题:在E盘建立"多媒体"文件夹,然后在"多媒体"文件夹下建立"文档"、"图片"、"音频"、"动画"四个子文件夹。当大部分学生基本完成练习后,笔者找了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来公开演示自己的操作。她在E盘中首先建立了一个新文件夹,然后命名为"文档"。下面的学生一下子  相似文献   

3.
在前一阵子的游戏中,几个中班孩子制作了一辆"消防车",还为这辆"消防车"装上了水管。孩子们驾驶着"消防车"在活动室里开来开去,很是开心。这天,有孩子突然叫喊道:"娃娃家着火了。""消防员"闻讯立刻驾驶"消防车"赶到现场,举起水管灭起"火"来。在随后的相关交流中,我和孩子们回顾了刚才游戏的一幕,大家  相似文献   

4.
高齐阳 《辅导员》2011,(17):52-53
不久前妈妈给我添了个小妹妹,大名"高梓阳",乳名"朵朵"。随着"朵朵"的到来,我可遭了殃,不仅烦恼一大堆,还非常孤独、寂寞,真是由"天上"掉到了"地下",由"爸妈捧在掌心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小公主"变成了没人疼的"孤儿"。以前放学回到家,妈妈总是迎上来接过书包问寒问暖,现  相似文献   

5.
《湘南学院学报》2018,(1):65-69
郭象的"独化"思想,将"有"与"无"相谐统一,用"物各自造""独化于玄冥"为物之存在找到了现实的依据,在集成和发展魏晋玄学本体论的同时,也展现出了独特的美学意蕴。在对物"性"的突显上,郭象强调了"自性"的意义及"性分""性极"的分界,并在此基础上展示了事物"以性自动"的动态生化过程。同时也以"性足"的审视及"顺物"的方式显现出"足性逍遥"的审美观照。此外,郭象还通过描述事物在"玄冥"中的完满状态、构建"无待"与"相因"的关系来表达对"玄冥之境"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6.
仁学思想始创于孔子,并对后世儒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到了宋明理学家那里更是把"仁"抬高到了宇宙本体论的高度。朱熹在吸纳前人思想的基础之上,构建了自己的仁学思想体系,他认为"仁"是沟通天道与人道的中间环节,并且在这过程中儒家之"礼"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仁、礼关系层面,朱熹指出"仁"包"仁义礼智"四德,且"仁"在其中处于统领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仁、礼非是二物"、"仁礼合一"的结论。另外,朱熹秉持着早期儒家"克己复礼为仁"的观点,认为"己"即是"私欲",而"礼"为"公理",要"克己"才能"复礼",且二者是同一工夫,不能割裂,"克己复礼"之后便能"为仁"。  相似文献   

7.
《语文月刊》在2011年第9期刊登了郭锐老师的《"呼之欲出"误用了》一文,在2012年第4期又刊登了胡礼湘老师的《"呼之欲出"并不是"即将出现"》一文。两篇文章都对"呼之欲出"这个成语用法进行了纠误,例举了很多媒体误用"呼之欲出"的句子,我在此就不再赘述,两篇文章共同的观点就是"呼之欲出"这个  相似文献   

8.
"知识本位"时代,语文课堂教学在僵化的语言训练中忽略了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在"主体性"神话的追逐中放弃了教学方式的适切性,在"认知假设"的前提下割裂了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在"核心素养"视域下,立足语文思维的言语实践、注重"情感体验"的情境教学、彰显"多元理解"的对话教学将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任务变革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9.
当前高等教育"新工科"建设的讨论中,从"应用理科"延伸出"新工科"被认为是一种可行的方案。本文分析了"理科"和"工科"的关系和区别,并从此角度探讨了由上述方案可能引出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文章指出,从"应用理科"衍生出来的"新工科"在教育教学上必须增加新的工科要素或"基因";其中特别强调了由"创造人所需的有用物"的"工程"定义及其"多源"的综合性质所引发的"设计"与"融合"在教学上的重要性。笔者阐述了北大早年尝试建设新工科的经验教训并对此加以了说明。结合新经济所要求的"四新",文章分析了"融合"在"新产业"中的作用,据此提出了在建设新工科的课程体系中贯彻"融合"的一些原则建议。同时,文章还阐述了实践对新工科教育的重要性,并就"学产研"结合之途做了多方探讨。  相似文献   

10.
秀才拆字     
古时候,江南某县城有个穷秀才摆了个拆字摊,他在所有的纸卷上都写了个"林"字。头一个来的是位农民。秀才想:农民定是为温饱而来,于是说:"‘林’字拆开两个‘木’,东边木长柴,西边木长米。"说完,就在一个"木"字上加了个"此",便成了"柴"字;又在另一个"木"字上加两点,便成了"米"字。"回去吧,三天后你  相似文献   

11.
张载哲学思想中的"有无"具有非常深刻的理论意涵,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有无"具有深刻的哲学意涵最早应当从老子始,老子思想中"有无"所体现出来的宇宙论和本体论的意涵是隐而不彰的,到了庄子那里,"无有"并在即是宇宙万物的本体了,魏晋时期"有无"思想的发展真正达到了最高峰,郭象提出的"独化论"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有无"思想的最终逻辑演化。而张载的"有无"思想就吸收了新道家所发展的"有无"理论,将"有无"转化为"虚气",在新的理论背景下从而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太虚即气"的宇宙本体论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
"格物"还是"格心",可以说是朱子理学和阳明心学分歧的核心。朱熹解释"格"之义的弊端,在于几乎否定了认识主体面对感知对象之后的主动挑选过程,王阳明则对"格"的意义进行了扩充。朱熹将"格物"之"物"视为"事",而"格心""正物"在阳明心学之中是一组近似的概念,都表达着对主体意向行为的自律调整。在符号学看来,"格物穷理"虽然对应了符号接收过程的开始,却可能在中途无法继续进行下去。在王阳明的心学中,"格物"内在包含了"正心诚意"两种有区别的符号化过程,两者共同构成了意义生成的"格物"双向过程。  相似文献   

13.
刘丽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4):151-152
"一卡通"系统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提高了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在论述了校园"一卡通"系统对图书馆工作带来积极影响的基础上,介绍了"一卡通"系统与ILAS系统的融合技术,最后讨论了数字图书馆应用"一卡通"管理系统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相似文献   

14.
韩非的"道理论"是在道、物二分的世界观框架内,特别将"理"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提出来并以"理"为中介,以"圣人"为依托,在先秦道论的发展大势中,诠释道与物之间的存在、生成关系,将"道生万物"转换成了"万物自生",完成了先秦道论的本体化转化。进而在"道理论"的框架之内,在先秦名辩思潮与"正名"语境中,将"物"分为"名"与"实"两端,借助"因循"思想与"形名"之说,阐发了具体的认识、实践手段。  相似文献   

15.
动态助词"了"表示动作的完成或实现,本文讨论动态助词"了"在复句中的隐现,采取学界的一般说法,将这类"了"标注为"了1"。选取"行为—结果或效果"篇章作为篇章背景,在约9万字的封闭语料中进行观察,期望为"了1"的隐现提供典型的研究视角,并梳理出典型模式及"了1"的隐现规律。  相似文献   

16.
汪曾祺先生是中国文坛公认的短文高手,而他与人交往中的幽默机智,更显出了他做人的魅力。一次,著名作家苏叔阳和汪曾祺在大连开会。苏叔阳在大会发言中,用了"骈四俪六"的成语,但他错将"骈"读成了"并",还将"掣肘"的"掣"错读为了"制"。虽然有许多人听出了错误,但碍于面子,谁也没有给苏叔阳指出来。吃晚饭时,苏叔阳和汪曾祺在一  相似文献   

17.
汉语助词"了"和日语助动词"た"在表示"过去""完成"的用法上有相同之处,但不完全一致。两者在时态标记方面差异明显:在表示过去的动作行为时,汉语没有宾语内容或动词前一般用"没有""不"等,而不用"了";在表示前后两个动作相继发生时,汉语可用"了",日语中则不用助动词"た"。  相似文献   

18.
每个人生下来就是一本"书"。刚开始,这本"书"是空白的,但随着不断地成长,这本"书"有了色彩,有了许许多多……我就是这样的一本"书"。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你会发现,在这页里充满了欢声笑语。欢乐的笑脸出现在眼前,美妙的歌声也响在耳边。这是我五六岁的时  相似文献   

19.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必须遵循"以听为中心"的原则。本文阐述了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让学生了解音乐欣赏的本质,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听"音乐的氛围,激发学生"听"音乐的欲望,教会学生有效地欣赏,在欣赏中"听"懂音乐。经过每一节课锲而不舍地坚持,学生"听"音乐的习惯得到了培养,学生"听"音乐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音乐艺术审美能力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20.
质疑与求证     
这堂课讨论时最大的争议来自对郑人行为的评价。学生起初根本没有将"舍本逐末"和郑人联系在一起。教师试图从"这笔买卖是否划算"的角度加以引导,却引发了学生关于"值得"的发言。其实,课堂在此处走入了歧途:在寓言中,"珍珠"和"匣子"都不能坐实理解,因为它们分别有其所指:"珍珠"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匣子"则指外表华丽实则空虚之物。其价值绝不等同于价钱,更不宜用"划算"来予以衡量。那么,在还原了"珍珠"和"匣子"的所指之后,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