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海德格尔通过对"存在"的意义追根溯源,揭示了"存在"与存在者的本体论差异,批判了传统本体论的实质所在。海德格尔从此在(人)的日常生活切入,运用现象学方法,追问和阐释此在的"存在"的意义及其时间性。由此,海德格尔对此在(人)进行的生成论剖析为当代哲学开辟了新的思考地平。  相似文献   

2.
海德格尔在“晚期三天讨论班纪要”中明确指出马克思的思想是“形而上学之极致”。文章试从马克思存在论思想的变革过程来论证海德格尔这个论断的虚假性,并解析海德格尔作如此论断的缘由。文章认为,马克思的存在论思想是对传统形而上学本体论的一种超越,是“感性的历史存在论”。  相似文献   

3.
对人类社会和历史的关注,使马克思在建构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提出了以人的实践为基础,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相统一的本体论构想,实现了本体论的彻底转向。力图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分析马克思历史本体论,是区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传统哲学、当代西方哲学在本体论上的差别,并展开当代本体论研究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4.
海德格尔揭示了"此在",并且揭示了"此在"的存在——"在世界中"的状态。唤起了人们对自身的关注,挑战了传统的形而上学,认识论以及人道主义。此在对存在进行怀疑和询问,思考其存在。海德格尔强调的人是在世界中存在的人而不是单独的个体,更不是理性的抽象的类。人生活在世界中,应当关注自身的存在。人在世界中,并且揭示世界和世界中的存在者。海德格尔"此在"概念的提出以及对此在的"在世界中"存在的分析,对于当代仍然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在其认识论出发点及论证等方面蕴涵了现象学视域。而就现象学视角而言,本质直观可作为解读异化劳动的可能方法。在此方法的导引下,异化劳动将呈现为一个全新视域并生发出一系列寻问,这些寻问是对异化劳动现象学方式的寻求。而且,胡塞尔和海德格尔自由自我决定的价值取向印证了马克思自由自觉的劳动本体论,并且其"生活世界"与"技术人"思想等构成了现象学对异化劳动审视的现实向度。  相似文献   

6.
伽达默尔在海德格尔本体论基础上把诠释学发展为哲学诠释学,并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效果历史”思想,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伽达默尔而言,方法论并不是他所关注的,他也不想提出任何可以做出正确诠释的方法论,哲学诠释学乃是探究人类一切理解活动得以可能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和谐人格”思想的当代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是人类古老而美好的愿望。在中国历史上,不仅有孔子的“和而不同”说,还有孟子的“天人合一”论,不管他们的出发点怎样,但是主张“和”和“合”的治国安邦思想,则是相通的。马克思指出,人始终是主体,历史活动不外是人的活动而已。作为社会发展的核心、最具根本力量的人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在此在的揭示能力如何形成这一问题上提出“敞开”,随着思考的深入,后期海德格尔逐渐将“敞开”视为一个前生存阶段的域性空间。这一结构与海德格尔对诗的看法相一致。“敞开”问题最终显示为一个此在本体论下的艺术构思问题,在此海德格尔启发我们应关注艺术构思的思维基础,考察诗人能否正确地把握自身存在基础,这一思路也对其诗歌批判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与海德格尔都关涉时间地来论述价值问题,但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揭示,是以人的实践的历史时间来规定的,认为价值矛盾存在于历史过程的实践活动中,在解决上归结为对现存社会的改造;海德格尔由“此在”的现象学分析而对价值予以了个人的自然生命时间规定,从而价值矛盾是个体生命历程的生死矛盾体验,在解决上提出以人“沉沦”于日常生活事务的逃遁来实现的心理调节方案。相较而言,马克思的方案具有客观的科学性,而海德格尔反映了主观踪迹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朱荣英 《天中学刊》2011,26(1):41-45
马克思哲学由于克服了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增添了为旧唯物主义所不曾拥有的辩证性内涵、历史性逻辑、人类学思想和实践性本质,因而成为最具科学性、革命性并在实践基础上获得内在统一的现代唯物主义的最高形态。恩格斯与列宁出于特定历史原因对唯物主义一般原则及其认识论基础的捍卫与发展,在他们关注的主题及思维方式上与马克思哲学的确存在差别,但这并不足以表明恩格斯和列宁对马克思哲学做了退行性理解并使之近代化了;他们基于反驳特定论敌的现实需要,将马克思哲学的这一方面或者那一方面内容提到首位并加以强调,也不是一种实用主义的取舍,而恰恰是马克思哲学唯物主义辩证性本质与实践性品格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1.
无论是从总体性的“人的类本质”出发去阐明现实人的生活状况,还是以“利己主义的人”为出发点去论述总体性的社会现实状况,这两个出发点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抽象的,都不是彻底现实的东西,所以,马克思在由此出发去阐述历史、证实历史观的道路上遇到了理论难题。而正是把“人的类本质”所内蕴的辩证法和“利己主义的人”所内蕴的唯物论内在地结合在一起,马克思得出了“现实的个人”的结论,建立起了一个既是辩证的又是唯物的新的出发点,从而开启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大门。  相似文献   

12.
试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体论是以追求终极实在为依归,以奠定知识基础为任务,以达到终极解释为目标的,是一种特殊的思想方式。马克思以实践作为本体论的前提,从而找到了本体论的逻辑完成和历史完成的内在根据和表征方式。由于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马克思的本体论坚持从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角度来思考本体问题,从而使本体论回到自身,马克思的本体论获得了不同于旧本体论的特点和优点。  相似文献   

13.
施密特(Alfred Schmidt,1931—)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一位后期代表人物,对他的“马克思的自然观”国内外研究者意见颇多分歧,因此,有必要对他的这一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予以准确的文化定位。这一研究不仅对施密特来讲是必要的,而且对于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也是十分必要的。施密特在讨论马克思的“人化自然”的基础上,将马克思的自然观视为是实践论的,而恩格斯的本体论的自然观,列宁的反映论的认识论,都与马克思的自然观有歧异,并存在一定不足。事实上,马克思的自然观与恩格斯、列宁的自然观并不存在分歧,只不过他们在不同时期、不同研究领域,强调的侧重点不同罢了。这极易产生误解,而施密特的失足就正好在这里。尽管如此,施密特在自然观上客观地论述、充分地强调马克思的实践论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大江健三郎和井原西鹤是日本不同历史时期的两位作家,但他们都继承了日本传统的性文化观,热衷于在"性"这片领域上培育自己的文化果实。尽管他们的历史背景、文学创作观以及价值取向迥异,但殊途同归,他们都表现出一种人道主义倾向,即关注人,关注人的存在价值。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来窥视日本的社会、文化以及作家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15.
活着的马克思--马克思哲学当代性之我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就是指通过现时代的问题所激活了的马克思哲学精神,马克思始终都应当是活着的马克思,因此,要阐发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就必须坚持不懈地贯彻马克思哲学的当代化.马克思哲学对当代哲学的最重要的意义在于,由马克思哲学所开启的本体论转换,即由超验性的、实体性的本体论向感性的、实践的生存论本体论的转换始终是整个当代西方哲学的努力方向.与当代西方风行的全球性理论相比,马克思哲学更有理由被称之为全球化时代的人类哲学.  相似文献   

16.
“本体论”作为对对象世界本真存在的追问,是人的超越性和自为性特质的表征,是哲学的本然使命和永恒课题。马克思哲学革命性变革的真实意蕴在于马克思并没有抛弃本体论,而是拯救和完善了本体论,改变本体论的历史形态,建构了实践本体论。“实践”范畴本身独具的特质使“实践本体论”的建构成为可能和现实化。马克思实践本体论的建构作为一种独特的本体论建构范式,克服了传统本体论的缺陷,显示了自身理论的优点和说服力。  相似文献   

17.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历史就是人被压抑的历史。他从精神分析哲学的高度揭示了文明的二律背反,即文明以持久地征服人的本能为基础。马尔库塞继承了弗洛伊德的衣钵,对其文明观进行哲学本体论意义上的阐释,并与马克思异化劳动相结合,试图僭越文明之二律背反,假审美之维探究一种非压抑性文明方式。解构意在批判,但解构之后的建构则极具乌托邦情调,除却其批驳性,马尔库塞的爱欲解放论留给我们的仅仅是幻想,而这正是本文与他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8.
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阐释学这两位重要代表人物从各自理想的角度对语言进行了哲学思索和本体论规定。在海德格尔那里,语言被赋予了理想化的诗意韵味。伽达默尔在沿着海氏语言观所启示的方向思索语言的同时,强调了语言与自我、与历史的必然联系,摆脱了海德格尔所思虑的两种相互对峙的极端可能性:语言是存在的牢狱和家园,代之以中庸的、调和的可能性———语言是能被理解的存在,从而把阐释学所追求的语言与意义的本体论同一的语言观向前推进了一步,并为一种本体论阐释学的建立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9.
对人类解放的论证是马克思一生的理论主题.马克思从哲学本体论、现实社会层面、基本方法上科学阐释了“人类解放何以可能”的问题.在哲学本体论上,马克思从“类主体本体”到“实践本体”再到“社会关系本体”的推进与提升中,揭示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及人类解放的根据;在现实社会层面上,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现实社会的客观条件出发,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性考察中发现了超越现实的无产阶级、谋求全人类解放的力量;在基本方法上,马克思通过“人体解剖”来理解“猴体解剖”的方法和经济学论证方法,阐明了资本逻辑运行的本质,论证了人类解放实现的可能性.马克思以解放为轴心对“人类解放何以可能”问题的回答,在当今世界语境下,为全人类的实践指明了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20.
任何否定都不是完全的否定,而是包含着对某种积极部分的肯定,马克思哲学也是如此,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前人的认识。在马克思早期哲学著作中,表现出明显的人本主义倾向。当马克思把研究的视角转向现实生活时,他发现了现实生活中人的社会关系,进而发现了隐藏在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经济、法律和政治制度,人的现实活动和处境始终受这些制度的影响和制约。从这些相互影响和制约的社会关系中,马克思得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是马克思没有停留于他得出的一般结论上,而是注意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在晚年马克思转向了东方社会及其历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