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从诗歌分析简朝亮的思想性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书堂集》中“诗”有六卷,大部分是简朝亮自青年游学时期至八十岁晚年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的记录.是研究简朝亮思想性格的最真实、全面、直接的素材。作为恪从儒道的传统文人。其诗歌鲜明体现出孔子所提出的“兴观群怨”的创作目的和价值,可视作了解近代岭南风貌的一扇窗子。本文通过评析其诗歌,爬疏出诗人主要的思想性格,并试图从中窥探近代岭南乡村风貌之一斑。  相似文献   

2.
明清之际,传体文备受文人重视,其创作也呈现出勃兴之势,具有丰富的文化蕴涵.一方面,由于处于天崩地坼的时代大变革之时,文人试图以此达到以文存史、表扬忠烈的目的;另一方面,又期以文章经世,使后世之人于其中取法得失.在艺术手法上,杂糅小说笔法,虚实相间,叙事生动,形象鲜明,体现了清初文章的发展脉络与审美追求.清初魏禧的传志文就是其中的典范.  相似文献   

3.
一方面,敏锐的时序感使简朝亮在诗文作品中比较清晰地体现其“读书——科举”、拜师问道、开馆授徒、闭门著述的学者一生。另一方面,张子沂等门人注意以时间为序编纂《读书堂集》。因此,简朝亮的诗作有一清晰的分期。  相似文献   

4.
黄秋耘首先应该是一位战士,然后是一位文人,他以战士的信仰、姿态为文,以文人的谦和、理想的气质为人,战士的气魄与文人品格的结合,使他成为一个痛苦的理想主义者和理想、温和的"超人主义"者。黄秋耘是文坛上的"多面手",他的爱国主义的政治信仰与当时的社会现实一起发酵,使其评论文章以"干预生活"为中心要点,其杂文风格与当时政治的变化也有很大的关系,散文作品则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与现代性的精神气质结合,呈现出一种现实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中古墓碑文的撰作者本身多为文士,他们在撰作墓碑文的过程中,多少会将其创作诗赋等纯文学文体的惯习带将进来,从而对墓碑文进行文学化的改造,虽然这种改造是在不自觉中进行的,而不自觉,恰恰是文学创作的一个前提条件。故墓碑文虽为应用文体,但在文人尤其是晋宋以降的文人笔下,逐渐由实用性文体向文学性文体转化,呈现出文学化的创作倾向,反映出魏晋六朝这个艺术化、审美化的时代和文人将生活艺术化的才能与本领。  相似文献   

6.
苏轼在文章改革上,采取的是"以四六为文"、"以文为四六"的办法,将四六对句运用于散行之文中,在古文创作中融入用典,把"道"与四六联系在一起,解决了四六内容的贫乏。在苏轼的影响下,宋代文章已经形成了一个独有的特色,即章奏表启类作品多用四六,其他文章多用散体,实现了骈散共存。  相似文献   

7.
古代文人在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文人为文,也须从大千世界汲取创作的养分,但其性格、兴趣、追求、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等往往构成他们创作的内在动因。几千年来,由于自身、政治、文化、社会等种种原因,文人与山结下了深厚的情结。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元杂剧中文人与娼优的爱情杂剧入手,阐述了元代文人的社会地位与心态.文章试图从文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多舛与杂剧中理想境界里的顺遂这两个方面来分析元代文人创作这一类士子与娼优爱情杂剧的社会根源与深层心理,从而把握元代的社会特征及其元代文人的心理和追求.  相似文献   

9.
张振龙 《天中学刊》2006,21(3):91-95
建安文人一改此前文人对待文学和文人的态度,在文学活动中既表现出相对的独立自主权,又具有明显的视己为文学家的价值取向,并把当代文才非凡、具有一定文学实绩的文人,皆冠之以“文人”、“作者”等称号。这不仅是“文的自觉”在文人创作主体和文学批评主体上的彰显,而且是“人的觉醒”在文人文学活动和文人自身文学价值上的体现,是建安“文的自觉”化的“人的觉醒”。  相似文献   

10.
清初文人之文与学者之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以吴伟业、黄宗羲二人所作《柳敬亭传》为例,进行比较分析,主要考察其形象塑造和行文笔法以及文章体式等方面的同异,从而探讨清初文人之文与学者之文的区别及其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于逢《乡下姑娘》的反"战争—启蒙"叙事是通过主人公何桂花体现的。被启蒙后的何桂花自觉同启蒙者靠近,屡次向命运发动冲击,试图摆脱自己受奴役的地位,但最终因启蒙者的被弃而失败。作者借助她的失败表达对当时流行的"战争—启蒙"叙事的怀疑,即当启蒙者的身份不具合理性时,启蒙的有效性是大打折扣的。于逢这部小说延续了鲁迅关于五四启蒙的悲剧体验,体现出他对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抵抗。  相似文献   

12.
黄庭坚一生的创作颇丰,可他在被贬涪州期间所作的诗词很少,这主要和他在涪州的特殊心态有关。“惊魂未定未敢言”是黄庭坚涪州心态的一个总的表现,而他的这个心态和当时的世风及本人的家境等状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特德·休斯,二战后英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其自然系列诗歌一直是评论家研究的重点。《雨中之鹰》是特德·休斯的第一部诗集中的其中一首,《鹰的栖息》是动物系列诗歌中的一首。二者都是以鹰为题,并写于同一时代,文章主要就两首诗中鹰的形象的异同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史记》中有多处文字涉及汉高祖刘邦废太子事件,从字里行间可以窥见事件的始末和真正原因。刘邦废太子之举,并不是为了江山社稷,而只是纯粹的爱屋及乌,是情感的选择,最终放弃废太子则是看清形势后理智战胜情感的决定。实质上,能够阻止刘邦废太子的主要力量是吕氏家族和以张良等为代表的功臣集团",商山四皓"只是他们为显示实力打出来给刘邦看的招牌。  相似文献   

15.
王力的随笔创作很贴近现实,但他把自己作品,定位于“血泪写成的软性文章”。即他没有秉书直言,而是采取“隐讽”的修辞策略,让看似“满纸荒唐言”的作品,里面却潜伏着“一把辛酸泪”。同时,他重视“书生救世”的作用,作为一介寒儒,却能在作品中体现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抗日热情,让人读来怦然心动。其语言熔文言、白话与书面、口语于一炉,涉笔成趣,文采斐然,独具一格。  相似文献   

16.
桐城《高林汪氏宗谱》中有张英佚文三篇,即《高林汪氏宗谱序》、《尔玉公传》和《汪老伯母胡太孺人八秩荣寿序》,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和研究价值。张英介绍高林汪氏家族发展和纂修宗谱的特点,阐述自己对修谱等相关问题的认识,叙述同汪德雯的深厚情谊;同时,张英对尔玉公和胡太孺人十分景仰,撰写传记和寿序以颂之。  相似文献   

17.
《诗经》和《孟子》都是儒家经典,而《孟子》中引用了不少《诗经》的诗句。孟子对《诗经》的理解大多不顾及诗句的本义,而是由自己的观点随意阐发。他的理解有些是符合事理的正解,但也有不少误读的成分。造成误读的原因主要是孟子好辩的性格以及他独特的解诗方法,当然也有《诗经》语义的多义性。  相似文献   

18.
对文革问题的众声喧语意味着“遗忘”已然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生存和生命活动的精神困境之一。《梦中山河——文革忏悔录》以自叙传的形式、深刻的罪的自责及忏悔和亲切的信仰体验表明了中国已经出现了真正的奥古斯丁式的关于文革题材的《忏悔录》。其精神探索的最高峰在于将整个文革的时代特征总结为两个字“玩人”。“玩人”是“吃人”的具体性和特定性的体现,是“吃人”的时代衍生。  相似文献   

19.
《睦州刺史二夫君神道碑》是福建名士林蕴为其父林披所作,碑文包含了中唐福建社会变迁的史实,是研究中唐以降福建社会文化的重要文献。通过对碑文的考析,揭示了在中唐变革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下,林氏一家与江南文化圈的关系,以及以林蕴、林藻、欧阳詹为代表的闽中士子群能够率先走出福建,融入主流文化的原因。通过碑文与相关文献的比读,进一步揭示科举考试刺激下唐代福建文化的文学特质。  相似文献   

20.
李渔小说的尚奇观理论在内涵上包含着三方面的内容:"非奇不传"、"常中求奇"和"新奇同质"。纵观李渔的白话小说集《连城璧》与《十二楼》,可以看出许多作品都呈现出一种强烈的喜剧效果,而这种喜剧效果的形成与李渔小说"新奇同质"的思想是密切相关的。本文试从李渔小说所选取的题材、所塑造的人物、设置的情节以及大团圆的结局等方面阐述李渔小说"新奇同质"的思想在喜剧风格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