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文章分析了武汉市民的旅游倾向,分析结果显示大都市市民日益重视假日(周末)休闲旅游,回归自然的热情高,对都市人最具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是具有较大乡村性、消费相对较低(200元以下)、能够满足市民返璞归真、亲近自然的近郊乡村旅游。依据当前都市旅游业发展的特征和趋势,文章探讨了都市近郊旅游业发展的途径,设计了都市近郊旅游业的圈层结构,探讨了都市旅游自然生态化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以武汉市洪山区为例,结合近郊土地利用特征,以地价评估理论为指导,根据当前城市发展趋势和市民回归自然的心态探索了未来近郊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探讨了都市旅游自然生态化的发展趋势,对大都市近郊旅游业发展进行了实例规划。  相似文献   

2.
尹戟 《昆明大学学报》2005,16(Z1):119-123
针对城市近郊乡村旅游中的农民阶层分化现象,本文运用社会学分层理论对这一现象作了探讨,分析了阶层如何分化,分化对乡村旅游的危害,以及如何从宏观政策上减少这种阶层分化.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迅猛,以武汉近郊为例,已经在短短的5年之间形成了以农耕年华等为代表的比较知名的乡村旅游景点约71处。与此同时,学界对于乡村旅游的研究也不断深入,但是将隐喻技术应用到旅游领域的质性研究还比较少,笔者主要是通过分析归纳国内外关于乡村旅游研究的主要领域,结合武汉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以ZMET隐喻抽取技术和扎根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国外比较流行的访谈方法,对武汉近郊乡村旅游中的典型元素进行识别与分析,并挖掘出乡村旅游者心目中对于武汉近郊乡村旅游的潜在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4.
乡村社区与城市空间距离的不同和受城市发展的影响,呈现出近郊、远郊和偏远乡村旅游地景观差异,形成都市周边乡村社区旅游地吸纳旅游者来访逗留的时空差异,进而影响到了乡村社区内部要素结构的差异,形成了乡村社区特有的地域环境、人口、聚落形态、生产生活、公共服务、文化认同与归属等要素,构成乡村社区特有的乡土性、原生性和生态文明性特征,成为都市居民周末、假日期间最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相似文献   

5.
文旅深度融合是旅游业发展的方向。基于文旅融合视角,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提高乡村旅游品牌竞争力、开展旅游促销活动、打造文旅精品。湖北省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应该充分挖掘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资源,打造独具魅力的“五色”旅游品牌。  相似文献   

6.
我国城市郊区乡村旅游已成为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因认识不到位,盲目跟进,一些城市郊区乡村旅游区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基于对城市郊区乡村旅游概念的理解和思考,分析了当前城市郊区乡村旅游发展存在认识不足、规划不力,布局混乱、生态失衡,产品单一、品味不高等问题,并对四川德阳龙居村乡村旅游发展思路进行了实证个案研究,在充分评估龙居村已有资源的基础上,坚持乡村旅游的核心要素———"乡村性",提出了"整体规划、长效发展,生态为本、回归乡野,突出主题、打造品牌,政府驱动、市场主导"的城市郊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思路,以期对其他城市郊区乡村旅游发展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乡村旅游走了一条与西方发达国家截然不同的发展之路。西方国家的旅游产品形式以特色度假为主,我国则将乡村旅游纳入城市一般休闲旅游体系。如此使我国的乡村旅游陷入发展困境。目前我国乡村旅游性质为“主题性休闲”,因此,明晰其所具有的主题就明确了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取向。同时,也要寻求一种运作模式,使乡村旅游成为城市不可缺的休闲方式。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而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下降,使人们愈来愈向往大自然生活。在中国,近年来“乡村旅游”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由于乡村旅游过热,必然会给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众多弊端。本文通过分析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结合乡村旅游热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阐发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以期对乡村旅游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昆明为例,提出建设现代城市“景城一体”城市型旅游目的地目标。通过对旅游目的地的概念分析及对城市型旅游目的建设的条件分析,深入研究了“景城一体”城市型旅游目的地建设的文化、资讯、环境、科教和制度五个要素。在系统分析“景城一体”城市型旅游目的地建设内容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景城一体”城市型旅游目的两大途径:打造“景城一体”城市旅游品牌及“景城一体”的多元立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环城游憩带(ReBAM)的开发模式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阐述了环城游憩带的概念及其发展,根据我国目前环城游憩带发展的广阔前景,提出以西安地区为例发展环城游憩带(ReBAM,,Recreation Belt Around Metropolis),分析了西安发展ReBAM的有利条件和资源优势,进一步提出了西安应该如何开发环城游憩带,及其环城游憩带模式,即城市旅游带、近郊旅游带、乡村度假带和广泛旅游带四个地带。  相似文献   

11.
旅游业近年来成为城乡经济快速发展的龙头产业,而各地旅游业的激烈竞争,使旅游地的规划从资源导向到市场导向并进入形象导向的阶段,即开发旅游品牌阶段,旅游行业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本文以重庆市黔江区旅游业为例,对当地旅游品牌开发的现状加以剖析,结合品牌建设的相关机理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城市郊区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国内旅游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目前国内城市郊区旅游产品存在明显的产品、消费初级化,经营的粗放等问题,影响了其发展后劲。城市郊区旅游处于城市旅游和乡村旅游的过渡区域,已成为城市消费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自己的独自特点,如何面对我国城市居民消费升级,做好城郊旅游,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重庆市城市郊区旅游开发为例,从整体规划、产品差异化和品牌经营等方面出发探讨产业升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旅游产品竞争升级的一个表象,即城市品牌介入旅游产品的竞争。这意味着在现阶段旅游产品自身的提升已逐渐势微。而城市品牌,特别是开发国际旅游产品方面,却往往被人忽视。因此,本文首先对旅游产品竞争中存在的隐患"城市品牌的缺失"以及面临的危机"USP的标准化"进行了简要的论述,指出在旅游产品竞争中,一个城市的品牌竞争力以及独特的销售卖点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次,以绵阳为例,通过遴选城市旅游产品的USP、重构城市旅游产品的意象、提升城市品牌的竞争力和信息化城市品牌的营销渠道这四个步骤来深入阐述如何开发一座国际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14.
农文旅小镇的高质量发展对于助推农村经济发展、提速乡村旅游转型发展、改善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条件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打造农文旅小镇品牌,是农文旅小镇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乡村振兴大目标的关键路径。但是在农文旅小镇品牌营销的过程中存在着市场定位雷同、经营模式不健全、营销渠道单一、人才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在此基础上,针对现有问题,提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文旅小镇品牌营销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5.
城市旅游、乡村旅游作为两种不同的旅游形式,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和融合性。区域城乡旅游互动是促进区域城乡旅游全面、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城乡统筹的重要模式。本文在城乡统筹的背景下,分析了四川城乡旅游互动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互动发展的可行性,提出了促进四川城乡旅游互动发展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6.
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是旅游的两种重要形式,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可实现互动发展,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的互动发展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方面。城乡旅游互动发展以互为市场重叠为根本属性,城乡差异为前提条件,两者同时存在为基本要求,旅游流互流为外部特征,共同发展为基本目标,和谐社会构建为终极价值取向。城乡旅游互动发展以互补性为原动力,经济的持续与快速发展为驱动力,旅游宣传为诱导力,交通设施的改善为助推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乡旅游互动发展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7.
张鸿 《怀化学院学报》2009,28(11):54-56
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国内城镇居民休闲、度假的重要方式,具有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和改善农村乡风文明的优化功能.在阐述浏阳市乡村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探讨了发展乡村旅游中的问题、机遇和挑战,并从资源、品牌、利益、发展环境方面提出了浏阳市发展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8.
实施农产品品牌营销既能提升产品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同时又能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和谐发展。文章在分析农产品品牌营销与城乡一体化发展关系基础上,指出安徽省农产品品牌营销发展中存在的障碍,提出从树立优质品牌观念增强品牌意识、打造品牌个性、保障农产品品牌质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及增强法律意识保护品牌等方面解析安徽城乡一体化发展有效途径,即实施农产品品牌营销。  相似文献   

19.
陕西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品牌丰富化、区域发展特色化、节庆旅游多样化等特点。本文运用ASEB栅格分析法,以体验为视角,分析了陕西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并从发展可持续、管理可持续、动力可持续和生态可持续等方面探讨了陕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贵州作为西部旅游资源大省,开展乡村旅游的条件十分优越。本文在运用SWOT工具分析贵州发展乡村旅游可行性的基础上,基于统筹城乡发展的视角,认为现阶段发展贵州乡村旅游产业,应充分利用和挖掘贵州“欠发达、欠开发”这个最大的省情,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加强对乡村旅游的管理和引导,坚持走社区参与模式和实施品牌战略,从而促进贵州乡村旅游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并最大程度地惠及农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