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陌生化"理论是文学理论界广为关注、影响颇大的诗学理论.从本质上来说,"陌生化"意味着创新与求变.本文试图将"陌生化"概念引入大学写作的训练与实践之中,通过对教学内容视角的转换,写作思维的转变以及写作训练本身和教学形式灵活多变等三方面的探讨,予以实现大学写作教学的"陌生化",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应用文写作技能是中职学生"出世之必备,应事之必需",但由于种种原因,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有效性不是很理想,尤其存在师生生命不在场的弊端。在中职语文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应运用陶行知教育理论,"点着生命之火焰,放出生命之光明",强调文道并重、创设情景体验、促进师生共同成长,从而构建中职语文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生命课堂"。  相似文献   

3.
毕业论文写作是一个艰苦的实践过程,根据"支架"理论,指导教师可通过提供目标"支架"、过程"支架"和工具"支架"辅助手段,选择和改变论文任务呈现的环境与条件,降低论文写作任务的难度,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提高写作效率,帮助学生穿越"最近发展区",完成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毕业论文写作任务。  相似文献   

4.
如何理解"实践",始终是解决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的关键问题。在当代教育改革过程中,生成了"生命·实践"的概念。它是针对生命的实践,在教育生活中进行的实践,转化性的实践和创新性实践。  相似文献   

5.
一、少讲写作技巧,多谈生命感悟"写作是生命的存在形式","写作即人的生命本身","写作是为人的精神世界而存在的",诸如此类的话都告诉我们,写作首先是为了自己的精神生活,为了自己精神的健康,为了自己精神的  相似文献   

6.
正"小学生作文",我比较喜欢称之为"儿童写作"。"儿童写作"指向两个原点:一是儿童生命原点。"儿童"是一个生命阶段,与成人完全不一样的生命阶段。二是课程原点。课标一二年级叫"写话",三至六年级叫"习作",目的是降低难度,重在培养兴趣。要统称"写话"和"习作",便是"写作"。  相似文献   

7.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急功近利现象亟待解决。教学实践表明:实施基于读写结合策略的高中英语过程写作教学"八步法",符合信息输入与输出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课程标准要求,具有操作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析"题""审清题目,明确要求",是中考作文的重要要求之一。如果是"命题作文",一般要明确两点:一是"写作对象",二是"写作题眼",即文章的写作重心。如"共享生命","生命"是写作对象,"共享"是写作重心。如果是"材料作文",先要明确本"材料"有几个感想点,俗称"感点",然后找出"倾向性"感点,确定写作的对象。如果是"话题作文",则首先要  相似文献   

9.
白丽萍 《生活教育》2014,(17):116-116
正从2010年起,我们在榆次新东方学校进行建立"语文教育实践实训基地",进行"生活作文"研究。我们一直认为把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作为写作教学的理论依据,再恰当不过。因为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写作就是对生活的真实反映,是作者对生活的真实态度和情感表达。所以,我们认为"写作即生活"。其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生活时时处处有写作,二是写作是一种生命存在的方式,是对生命的心灵观照。  相似文献   

10.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一项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养成阅读和写作习惯,写作时缺乏素材;作文教学远离学生生活实践,远离学生生命主体情感抒发的需要.关注学生生活,将写作由"教学之需"转化为学生的"生活之需",变"被写作"为"主动写作",应松开命题的"金箍",调整写作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改变封闭式的写作方式,更新批改与讲评模式.  相似文献   

11.
赋形·路径·策略·文本--人类广义写作思维的基本原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 ,人类广义思维就是人类的精神生产行为。在这个思维过程中有着自己一套普适性的思维操作模型 ,即以赋形思维为终极目的的路径思维、策略思维和文本思维的四位一体的自组织生长和谐调的过程。在人类广义写作 (精神生产 )中 ,“秩序化”和“知行递变”不仅是写作思维、广义写作思维的哲学 ,而且也是人类认识、实践活动在本体和行为两个层面上的哲学 ,它是中国传统知行哲学的现代阐释。  相似文献   

12.
作为心学的重要代表人物,王阳明上乘陆氏兄弟“心即理”的先验论,同时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对心学以及儒学来说都是重要的发展.知与行历来是中国古代哲学所讨论的焦点,是哲学及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行合一”论认为求知与实践应同时进行,直接反对朱子学派“先知后行”之说,在宋代后再次提出与理学截然不同的方法论,与“心即理”“致良知”共同构成了阳明学派思想体系基础  相似文献   

13.
散文本是人的自然生态的从容展现,这一特点在抒情与叙事并重的散文中表现尤为突出。针对学生散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现今叙事抒情散文在文章立意选材、篇章架构、表达及语言方面的写作特点,大学生的散文写作应从最基本的写“真”记“实”的叙事散文开始,体味散文写作的真正味道。  相似文献   

14.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普遍存在思想误区和操作困境,构建一种新的实践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课内实践这一全新角度,构建了以注重内容、关注价值、回归生活为原则,以“一看”、“二讲”、“三读”、“四论”、“五写”、“六演”为操作流程,以正确处理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个人实践和团队实践、实践内容和实践形式三对关系为操作要领的课内实践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5.
Language is widely recognized as an inescapable mediating tool for professional learning, and with this text we want to contribute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articular role that guided writing can play in in-service professional reflective learning. We analysed one pre-school teacher’s written portfolio, the construction of which was guided to scaffold deep thinking about (and the transference of theory into) practice during participation in an in-service program about language education. Our case study shows that the writing process sustained robust learning about professional knowing, doing and learning itself: The teacher elaborated an integrative eth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discussed theory, fully experienced newly informed practices and assessed her own learning by using theory to confront her previous knowledge and practices. Throughout the portfolio, the learning stance revealed by her voice varied accordingly. The study illustrates the potential of guided writing to scaffold reflective learning in in-service contexts.  相似文献   

16.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写作实践和写作理论,有被扭曲变形的一面,但也有值得继承和借鉴的一面。“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写作实践和写作理论可分为前期(1966-1970年)与后期(1971-1976年)两个阶段。前期写作实践最突出的特点是:群众性和普遍性、盲目性和模仿性;后期写作实践和写作理论呈现的特点是:时代的局限性、明确的实用性和承前启后的过渡性,为以后的写作理论研究提供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习语是人们在劳动实践与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提炼出来的思想结晶,它具有极大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是语言中的精华。英语写作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写出好的、地道的文章离不开对英语习语的深刻理解和熟练的运用。本文围绕英语习语的起源、特点以及如何理解、积累和运用英语习语,阐述了英语习语在大学英语写作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写作训练是写作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写作训练中引入行为科学的激励理论,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是解决写作教学过程中这一重点和难点的一种有效的、事半功倍的方法。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写作教学实践,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主体认识与客体的同一是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它由“不知”、“知”、“实践检验”、“真知”几个阶段构成。“不知”指主体在实践中发现了问题而现有的经验和知识又不能直接解答的认识状态,它是“知”与“无知”的统一。“不知”是人类认识必然出现的过程,是真理过程的开端。“知”是对“不知”的扬弃,包括不同意见、观点的矛盾运动.其中正确与错误并没有被检验证明,真理与谬误相互纠缠、混杂,难解难分。“实践检验”是“知”上升为“真知”的必经过程,只有通过实践检验才能判别各种意见、观点的真理性。“真知”指主体通过实践区分了真理与谬误,从而达到主体认识与客体相符合。真理的过程是标志主体从“不知”所面对的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尝试从知的两种涵义"知"和"智"来阐述孔子的知论.孔子认为"智"源于"知","知"最终必归结于"智","智"则是"知"的行为的一种完成,一个人必须经过"知"的过程才能成为智者.因此,"知"和"智"相异又相连.孔子的知论为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独立系统的知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后世的学术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