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校惩戒作为学校教育的方式和手段之一,其目的在于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我国学校惩戒的迷失导致学校、教师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在教育实践中纠正学生不良行为时缺乏合法合理的指导。美国学校惩戒实践的经验与反思可以为我国学校惩戒如何纠正学生行为提供借鉴:学校惩戒有法可依,树立学校惩戒的法律地位;建立大数据监测系统,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学校与其他机构合作,构建纠正学生不良行为的责任体系。  相似文献   

2.
正惩戒是通过对学生不良行为进行强制性纠正,达到教育、改正的目的,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进步的一种教育方式。作为未成年学生,中小学生在接受外在行为规范并将其转化为自身准则的过程中,无法完全排除外来的各种影响,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指导和矫正。教师对学生的失范行为行使惩戒权,必须明确惩戒对象的特点,并遵循一定的原则。首都师范大学劳凯声教授曾明确提出过"实施惩戒,应  相似文献   

3.
<正>针对频繁爆发的校园暴力事件,不少人指出,这与中小学校对学生没有惩戒教育有关——近年来,由于不准对学生进行体罚和变相体罚,很多学校的老师,在教育教学中,已不敢再对学生严格管理,连正常的批评也没有了,这导致有些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无法得到及时纠正,也助长他们的不良习气。在笔者看来,这确实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如果对犯错学生没有惩戒教育,就无法让学生形成规则和法律意识。我国中小学对学生的惩戒教育,出现目前这种状况,关键在于没有明确处罚学生的主  相似文献   

4.
很多职业中学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时,只重视"惩",而忽视"戒"。大多数学校管理人员都是墨守成规,对受惩戒学生采用老一套的办法,一惩了之,后续教育没有跟上,"戒"的目的被抛在一边,使惩戒不能有头有尾、善始善终。不少不良行为已成积习的学生会无动于衷,把纪律处分不当一回事,造成学生常惩常罚、屡教不改的无效现象。因此,惩戒绝不是教育过程的终止,而是真正教育内化的开始,要大力提倡惩戒的后续教育——阳光教育。  相似文献   

5.
学校每年都要处理一些学生违纪事件,大多数处理能够得到家长、学生的理解。但也有部分家长、学生不理解学校"惩戒"的目的,往往对学校、教师兴师问罪,有的家长甚至辱骂、威胁老师,使教师们身心疲惫、心灰意冷。我深感教育"惩戒"这个话题太沉重,它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一是惩戒教育是教育学生的  相似文献   

6.
关于学校校规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教育法律法规赋予学校制定校规的权力,学校校规既是学校教育生活有序运行的必要保障,也是对学生不良行为予以管理和惩戒的根本依据。对当前学校校规制定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提出学校校规制定和实施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7.
教育惩戒对于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维护学校教学秩序,提升整体教育质量具有关键作用。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教育惩戒政策经历了由“取缔惩戒”到“恢复惩戒”再到“规范政策”的过程,构建了教师、学校、地区三位一体的教育惩戒治理体系。教师层面,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学校层面,注重营造依恋关系;地区层面,全力提供行政支持。纵观英国教育惩戒政策,呈现出重视学生行为品质、师生和谐关系、多方力量参与以及不良行为预防的基本特征,对我国教育惩戒政策的实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改革以来,发展性评价的理念已经为广大学校和教师接受。帮助学生通过发展性评价实现自我认识、自我激励、自我反思,成为自主的学习者,已成为不少学校的自觉探索本期,我们呈现三所学校的发展性评价改革实践,也希望更多的读者参与进来,对这一话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正>学生的课堂不良行为是现代学校教育中最常见、最棘手而又迫切需要预防和解决的问题。教师要"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采取适当的措施,预防和制止学生的课堂不良行为的发生。一、面对学生的课堂不良行为应以预防为前提(一)提高对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认识课堂不良行为通常分为两种情况:其一,课堂不良行为大多发生在"问题学生"身上。教师首先要了解班级里的问题学生,对他们的个性特点、学习习惯等要做  相似文献   

10.
一、问题的提出近些年来随着主体性教育的提出,以及尊重教育、赏识教育的兴起,重表扬轻批评、重奖励轻惩戒成为教育的主流思想,越来越多的人站出来反对教育惩戒,有人更提出了"无批评、无惩戒教育"。教育真的不再需要惩戒了吗?二、何为教育惩戒"惩戒",即通过对不合规范行为施与否定性制裁,从而避免其再次发生,以促进合规范行为的产生和巩固。"教育惩戒"是学校和教师依法对学生违反学校校纪校规的行为进行惩戒。它是维持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11.
邵晓龙 《班主任》2007,(4):12-12
惩戒中的“惩”即惩处、惩罚,是手段;“戒”即戒除、防止,是目的。许多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时,只重“惩”,而忽视了“戒”。对受惩戒学生往往只是一惩了之,后续教育没有跟上,“戒”的目的被抛在一边,从而使得惩戒的效果大打折扣。尽管有的违纪学生受处分后会知错改错,但也有不少不良行为已成积习的学生会无动于衷,把纪律处分不当一回事。因此,惩戒决不是教育过程的终止,而是教育过程的开始。对受惩戒学生的后续教育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2.
李戬  曾庆芳 《文教资料》2009,(21):139-140
惩戒是通过对学生不良行为进行强制性纠正,达到教育、改正的目的,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进步的一种教育方式.在我国当前的历史条件下,中小学教师正当行使惩戒权具有极大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教育活动的许多规范发生了变化,教育工作者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如教师应如何正确行使惩戒权,面对学生的不良行为怎样规定惩戒的界限,实施怎样的惩戒方式才算"适度"等问题,就值得认真探讨。  相似文献   

14.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学校情境中心理辅导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需要,依据一定的心理辅导理论与方法在团体中引导学生自我了解、自我探索、自我体验、自我发展、自我成长而专门开设的活动课。由于它是目前学校教育中辅导对象最多的心理辅导的形式,具有教育性、发展性、预防性和治疗性的功能而得到了广大中小学师生的欢迎。  相似文献   

15.
构建高校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的现实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要求,这种评价体系重视教师的未来发展,注重培养教师的主体意识与创新能力。让教师自主参与到评价过程当中,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发展。比之于传统的奖惩性评价体系。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未来教师评价体系的理想模式。但是在当下,我们还不得不考虑中国的特殊国情,实施以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为主,奖惩性教师评价体系为辅,这既是当前情况下评价体系的合理过渡,也是构建高校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的现实思考。  相似文献   

16.
<正>设计理念: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学生自身特征的教育,根据学校学生的现实情况对教材进行合适的处理,是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时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笔者所在学校是常州市重点高中,通过中考考入学校的学生在原来的初中班级里都是数一数二,这类学生在自我认知上偏向自我认可度高,接收到的外部评价信息也往往是正向居多。根据学生情况,需要在本课"自我认知"的部分增  相似文献   

17.
随着各类教师侵权、伤害事件的频频曝光及教育“以人为本”理念的倡导,“赏识教育”“快乐教育”等呼声甚高,甚至出现“无批评式教育”的论调。有观点认为:惩戒=体罚=虐待,惩戒会导致恶性事件,惩戒会给学生带来心灵的创伤,会让快乐越来越少的学校生活更加痛苦,而惩戒权的享有则会助长教师对学生的侵权和伤害,促使师生关系乃至学校氛围的僵化……于是反对学校对学生的惩戒,反对教师惩戒权的赋予。需要思考的是,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因为“惩戒”本身的不正当,还是运用“惩戒”的方式不正确?惩戒之“恶”究竟源于何处?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通过对教师的实证调查,探讨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之间的关系。调查结果表明: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有显著的相关;教育改革、学校的管理、福利待遇和同事关系对情绪衰竭有正向的预测作用;教育改革、学校的管理、福利待遇和学生的不良行为对去个性化有正向预测作用;同事关系和学生的不良行为对自我成就感有负向预测作用;感受的期望对倦怠的三个维度都没有预测作用。针对调查结果,文章提出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为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今天的学生生活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享受着社会高速发展的成果。在万千宠爱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却有着我们不愿看到的冷漠,自我膨胀等一些不良行为。如何让这些孩子健康成长,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笔者拟通过自身教育实践案例,谈谈教育惩戒在学生成长中的巧用。2009年,  相似文献   

20.
陈波 《教育发展研究》2021,41(20):67-73
中小学生主要是未成年人,这决定了对中小学生进行教育惩戒时应当注意保护未成年人.中小学教育惩戒的根本目的 是教育,直接目的 是"戒",惩罚仅仅是手段而已.在对中小学生进行教育惩戒时,应当侧重于戒除违规违纪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目的 .有必要建立"戒"的考察机制,考察学生的戒除效果,进行家校协作,共同考察.针对学生的特点制定惩戒方案,防止学生受到不利影响;学校和教师在进行教育惩戒时,应当做到合法惩戒、公平惩戒和程序正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