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横绝六合, 扫空万古”的稼轩词代表了宋词的最高成就。作为豪放派词人的杰出代表, 辛弃疾在其艺术创作中努力追求一种崇高、壮大的艺术风格。“有心雄泰华, 无意巧玲珑”,[1 ]是这位以词笔当长剑的英雄兼诗人对自己审美理想的生动表述。辛弃疾身处的悲剧时代, 他的生活经历和他的“英雄情结”是其审美理想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具有“爱国词”、“豪放词”、“英雄词”之称的辛弃疾的词,在属于艺术范畴的词文学世界里,却遭到了自宋迄今的众多词论家的非议。具体为:虽豪放,但只是“长短句之诗”;“稼轩为词论”,过于散文化;盘空硬语,“最不工绮语”;率尔而为,不合格律音韵等;“掉书袋”与“不协律”。对这些非议进行归纳和总结,有助于从另外的角度对辛弃疾其人其词作全面地认识与把握。  相似文献   

3.
辛弃疾把词当作抒怀言志的“陶写之具”,用词来表现自我的行藏出处和精神世界,空前绝后地把自我的人生经历、生命体验和精神个性完整地表现在词作中,既塑造了一系列英雄形象,又淋漓尽致地抒写了英雄情怀。这使他的词中始终充溢着一种典型情绪———英雄情结,具体表现为“英雄志”、“英雄气”、“英雄梦”、“英雄怨”、“英雄泪”、“英雄笑”。“英雄志”是他典型情绪的核心。  相似文献   

4.
辛弃疾继承和发展了苏武开创的豪放词风,把豪放词风移植到爱国主义沃土之上,使豪放词得到了很大发展。辛弃疾词中那漾溢着的豪气,那“大气包举”的品格,把调的创作提高到了一个新阶段。贯穿于辛弃疾词的基本思想是恢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坚强信念.反映收复失地的意志,揭示抗金志士壮志难酬、请缨无路的深沉的悲愤,揭露与控诉南来统治集团投降误国之卑劣行径是辛弃疾词的思想情感主流。《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就是辛弃疾用豪气饱蘸泪水铸就的不朽词章,这词章是伟大战士奏响的时代的号角,跳动着抗金英雄独特的经历,独特的思想,以及…  相似文献   

5.
辛弃疾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隐逸词,这些词蕴含了丰富的内容,具有非常强的艺术张力。在他的这些词里,我们看到一个英雄的辛弃疾和隐士的辛弃疾彼此交战力求超脱的形象,悲慨、苍凉底色下的超旷放达是他隐逸词的主体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6.
彭敏 《文教资料》2010,(30):8-9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词记录了他心灵深处的孤独体验与痛苦挣扎,流露出深沉的孤独意识。辛弃疾在词作中哀叹无人与共的孤独、世无知音的寂寞,透露出不被知遇、叹惜流年的深沉感慨,使其词满含沉痛的英雄泪.显示出一种沉郁悲凉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7.
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被誉为“词中之龙”,因曾是战场上的英雄,他一生不失军人本色,忠君报国的志向和报国无路的苦闷,注定其悲情一世。这位悲情英雄情寄笔端,给后人留下了一首首意境广博、豪放深沉、蕴藉含蓄、刚而蕴韧性、婉而益显豪情的词章。本文试图从辛稼轩生平事迹探究其词作风格及特点,力图还原一个既豪迈狂放、又侠骨柔情——伟丈夫与儿女情集于一身的辛弃疾形象。  相似文献   

8.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附录部分推荐了40首必学诗词,其中辛弃疾的词有3首。辛弃疾的词充满豪情万丈的爱国主义英雄气概,教学中教师可将辛弃疾的必学诗词与另外两首词组成群文阅读,引导学生进行品鉴、探源,深刻感悟辛弃疾词作的爱国主义情怀,探寻英雄之志的源头,为学生深入理解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英雄感怆 大声镗镗——论稼轩词的崇高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悲情与壮怀是迷缠辛弃疾一生的两个本质因素,他对它们的逃避是无法实现的。辛弃疾人生的悲剧意味由此而来,其词的崇高美风貌亦由此而来。意象恢奇雄丽,境界阔大高远,是稼轩词崇高美的外在特征。探求稼轩词崇高美的成因需要联系辛氏生活的悲剧时代,他的“英雄情结”和他对和谐美的缺失性体验也是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中州万古英雄气”的辛弃疾创作了大量豪气冲天的英雄词,同时也创作了不少婉约动人的爱情词。从这些爱情词中,可以看出词人的胸襟抱负、理想追求,也可以透过这些爱情词作,想见其为人的光明磊落,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相似文献   

11.
宋人王千秋《审斋词》的主旋律是心中事、客中情,并由此折射出忧念家国社稷的普遍性社会心态,有些词作亦颇具词史价值。词风朴实雅洁,笔力健拔,使调择腔自具特色,是不应长期被冷落的一部词集。  相似文献   

12.
宋季词史作品数量虽远不如诗史,但也卓然可观,别具一格。主要词史作品有:文天祥后期词、汪元量北行词、刘辰翁入元词和《乐府补题》等。词史之作同诗史之作比较,差异在于:一是诗史完整,词史零散;二是诗史具体,词史概括;三是诗史侧重在史,词史侧重在词。  相似文献   

13.
陈亮在文学上以慷慨的抗金政治词名世,历来研究者受政治环境及传统观念影响也将研究目光更多集中在了陈亮的这一部分词作上。但陈亮词作中数量最多且艺术成就最高的却是他的咏物词,这一点为历来研究者所忽视。正确分析评价其咏物词,有利于对陈亮整体作品及南宋中前期的咏物词创作有一个更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王夫之是清初著名的遗民词人,更是抒写愁情的高手,其笔下的"愁"词堪称抒发愁情的经典。其词除了抒发悼念亡妻之相思悲愁、隐居荒山的孤独闲愁,还抒发了国破家亡的怀国浓愁。无论是哪种愁,都深深地打动人心。  相似文献   

15.
晏几道是北宋小令词创作的最后一位大家,他的《小山词》在中国词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他词作中的锐感多情的特质,是由其独特的出身经历及敏感多情的个性决定的,尤其是晏几道的爱情词,感伤怀旧,痴情怨绝,真挚动人,成就很高。被誉为"两宋词人,实罕其匹"。  相似文献   

16.
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以独特敏锐的认知方式,一任感情自由倾泻的情感表现,将自己心中的喜怒哀乐“现身说法”,通过他多层次的内心需要、阶段化的创作动机、至真至纯的性格、多愁善感的气质、超凡脱俗的创作能力,比较真实地表达了他生命个体趟过人生长河的心灵感受。从个体心理研究的角度进行阐释,对更切实地体认李煜词的深层指归,更深入地认识李煜词的艺术价值不无益处。  相似文献   

17.
王沂孙是宋元之交的一位著名词人.其青年时期的词作,多写风雅闲情、湖山胜景、诗酒流连的生活.南宋灭亡之后,王沂孙常用词来表现故国之思和故土之恋.其词的艺术特色是不粘不脱、不滞色相;用典贴切、精思巧构;沉郁顿挫、立意高远.王沂孙的词作,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审美范式,丰富了诗词苑囿,为词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辛弃疾是两宋词坛上成就卓越的一位词人。他令人瞩目之处不仅在于其平生的英雄壮举,还在于他词作本身所取得的成就。特别是他隐居带湖和瓢泉时期的词作数量明显增加。这两个时期的创造心态有着明显不同,而沉静平和的心态在瓢泉时期尤为明显,其词作中更能体现出词人深刻的人生理念。  相似文献   

19.
陈铎作为明代著名散曲作家受到学界广泛关注,然而其词集《草堂余意》却并未引起足够重视。《草堂余意》乃陈铎追和《草堂诗余》之作,陈铎所和很有可能是离他生活时代较近的成化十六年刻本。词论家对陈铎和作褒贬不一,陈霆讥其为村妇斗美毛施,况周颐则称其词全明不能有二。陈铎追和之作可分为和意与不和意两类:和意之作虽然佳句不少,但在布局、用典、句法等方面与原作差距较明显;不和意之作词风超澹疏宕,凸显出陈铎风流潇洒、淡泊名利的才子形象,堪称明词中的佳构。  相似文献   

20.
温庭筠是晚唐文人词的开山祖,词之大家,其词作较好地吸收和借鉴了民间俗曲的创作技巧和民间语言,因此,可从构思和语言的运用两方面来分析温庭筠词的艺术特色。构思上包括联章、比兴、绘画、时空跳跃等手法;语言上浓艳纤细,又由于受到民间传统的白描手法的影响而清新可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