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孙霞 《文教资料》2009,(28):46-47
翻译是两种语言间的交互活动,不同语言含有丰富的与其他语言不同的独特的文化现象,这些在译入语读者看来是难以理解和接受的。在翻译中,译者借助图式理论,对以上文化典故进行处理,帮助译入语读者准确理解原文所传达的真实意图,以达到翻译对等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一、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导致遗失的必然性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认为,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着同构现象:某一概念或意义在这一语言中用形式A来表达,而在另一语言中则会用形式B来表达,不同的语言所具有的表现力是相同的。因此,他提出衡量翻译的优劣,应该“将原文文本的读者的理解和欣赏方式与译文文本的接收者的理解和欣赏的方式加以比较”,这种以原文、译文读者的反映是否对等作为衡量翻译最高标准的译论,就是著名的读者同等反映论。然而,原语读者和译语读者真的可以产生同等的反映吗?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无论是译入语还是译出语都在特定的情景…  相似文献   

3.
本文作者从本雅明关于原文和译文是"圆与其切线"的比喻出发,分析了从共时的角度看,由于受到源语与译语的特点,原文文本的地位,译者的目的以及读者对象,译入语的文化语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同一原文可有不同的译文;从历时的角度分析,由于文本理解的历史性,读者的期待视域的变化,文学作品的复译有其必然性和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翻译与注释     
翻译,实际上是一种语际转换过程,通过这一转换,把原文语言形式载有的全部信息用译入语的语言形式再现。在这一过程中,重要的是原文信息(communcation load)的忠实再现。但是由于语言与文化的障碍,翻译很难做到语义等值,也很难在译入语与译出语读者中引起毫无二致的反应,尤其在碰到文化特有现象的时候。因而,在翻译过程中,难免会造成语义损失甚至曲解。  相似文献   

5.
语用翻译理论指出译者要基于对原文的深刻理解基础上,译出原文作者的意图,译者要根据译语读者对世界的认知,译出原文的语用功能,使目的语读者易于理解与接受。指示语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反映了话语和语境之间的差异。指示语在语用翻译研究中占有重要位置。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在指示语运用上存在着差异,为使译入语读者易于理解,翻译中有时要进行指示语转换。从语用翻译角度简单对比汉、英两种语言文化的指示语,并重点以社会指示语为例探讨语用翻译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6.
笔者借助于Gideon Toury的面向译入语(target-oriented translation)的翻译策略中有关翻译规范的理论,拓展成为译入语文化规范的概念。通过分析《狼图腾》英语译文Wolf Totem对于原文中主题之一狼意象的表达所出现的微妙变化的现象,考察研究了译入语的相关文化规范,进而得出译文所呈现的相对正面而又被简化了的狼意象是为了形成对译入语读者而言可接受的翻译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在文化翻译视野下的习语异化翻译.即根据源语和译入语的文化系统间存在的差异,以及习语所在的具体语境,最大限度实现译入语文化和源语文化在功能上等值以及译文读者与源语读者在接受反应上一致.也就是译入语读者在读完译文后会产生与源语读者相同或相似的感受。有效传递文化信息.使文化交流与融合成为翻译的最终目的。本文从三个方面对习语异化翻译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归化和异化是两种常见的翻译策略,归化强调译文要符合译入语语言和文化规范,而异化强调尽可能保留原文语言以及文化特色。本文以《骆驼祥子》为例,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分析该作品的两个英译本。研究发现,整体而言,施晓菁更倾向于使用归化策略,侧重考虑目的语读者的理解和接受,而葛浩文更倾向于使用异化策略,尽可能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意象,从而较好地输出了中国文化,也迎合了新时代读者“求异”的阅读需要。  相似文献   

9.
翻译要忠实于原文,忠实于作者,忠实于读者。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更容易被译入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研究霍译《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语言和性格,旨在说明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及人物性格在译入语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10.
阅读主体的感受对于外宣译文的翻译质量至关重要。缺少目标语受众意识,必然会导致译入语文本的可接受性大打折扣。在交际过程中,译者应对原语文本进行正确推理,并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期待,以关联性为指导原则,寻求构建最佳的认知语境。成功的外宣翻译要使目的语读者准确理解原文作者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获得与原语读者相同或相似的语境效果。  相似文献   

11.
交际中信息的传递是在语境中实现的,离开了语境,符号就没有了意义,不能传递任何信息。翻译是译者把原语文本中的语码在其特定语境中传递的信息用译语语码准确地传递给译语文化中的读者,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无论是对原语的理解还是译语的产出,都离不开语境。本文就语境对翻译的影响和制约进行了探讨,同时指出认知语境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以奈达对文化的分类为根据,对《围城》中出现的文化负载词按生态、语言、宗教、物质和社会五个方面进行了归类。通过分析《围城》英译本中文化词汇的翻译,文章认为为使目的语读者顺利理解原文内容,译者应选择顺应译语读者文化背景知识的语言。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诗歌中地名意象的英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中的地名是一种文化意象,常常被诗人遣入诗中来抒情言志。文章首先讨论中国古典诗歌中地名意象所蕴涵的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然后视其在原诗中的意义和作用,对其英译的原则和方法加以探讨。实现译入语与译出语之间的准确转换,使译文读者在欣赏优美诗句的同时,又能领略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4.
"归化"是指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一种流利通畅的文体,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外语文本对目标语读者的陌生、疏远感的翻译策略。"异化"特指在翻译过程中,把源语的词汇、句式、语法,文化特点原封不动地引入目标语中,在目标语读者群中产生疏远、陌生的效果。我们在处理汉语商标英译时应遵循归化与异化理论,采用如下对策:重文化,满足不同民族消费心理;体现商标的中华民族文化意蕴;注重语义、语用、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15.
视点转换翻译法指的是重组原语信息的表层形式,从与原语不同甚至相反的角度来传达同样的信息,使译文更符合译语习惯,更易于被读者接受,更有利于译文预期功能的实现。本文分别从词、词组、习语、句子诸方面探讨了汉英翻译时需要注意的视点转换问题,以期对从事汉英翻译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语言既像一面镜子反映着民族的全面文化,又像一个窗口提示着该文化的一切内容,而文化又是语言赖以生存的基础,是语言新陈代谢的生命源泉。基于语言的复杂内涵,在英汉翻译的实践中,就不能只着眼于语言转换,而要透过语言表层,了解其深层内涵和文化涵义。翻译者必须深入探明翻译内容所涉及到的原语和目标语的文化特征及其差异,运用各种翻译技巧方法,译出既保持异国情调,又为读者所接受的最自然的最接近原义的译文。  相似文献   

17.
在文学翻译中一方面要传播源语的文化,另一方面要力求译作通俗易懂。文学译作中文化的展示首先要从异国情调的角度来体现。其次在语言要素中精雕细刻,让人感同身受。同时还要注意译作的“意合”问题,使译作从“异化”、句际、段际关系等各方面与之相呼应。在文学翻译中,文化“传真”与“意合”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它们将有益于读者对源文化的理解和接受。  相似文献   

18.
运用奈达博士的功能对等理论探讨分析“兼用”和“轭式搭配”的翻译,因为“功能对等”强调受众效果,即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能得到近似的、同等的理解与领会。“兼用”和“轭式搭配”修辞是语言精妙的组合,能产生强烈的感情,且带有浓厚的源语特色,对于它们的翻译多是近似的,不能复制到归宿语中去。  相似文献   

19.
儿童文学翻译的读者对象是儿童,其外在的语言形式的表达应采用归化策略,使其符合目标语规范以便于理解;而在处理内在的文化意象所蕴含的意义时,应采用异化为主的策略体现不同文化特色,向儿童读者传播异域文化,考虑到儿童读者的接受能力,有时需要添加注释性文字。  相似文献   

20.
儿童文学翻译的读者对象是儿童,其外在的语言形式的表达应采用"归化"策略,使其符合目标语规范以便于理解;而在处理内在的文化意象所蕴含的意义时,应采用"异化"为主的策略体现不同文化特色,向儿童读者传播异域文化,考虑到儿童读者的接受能力,有时需要添加注释性文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