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学写作训练存在以下几种较普遍的“非正常”情况:一是“虚无状态”,一个学期下来,学生也就写那么一两篇作文,教师的指导与评讲也是“粗放”式的:二是低水平重复,从高一到高三,训练的内容与教师的指导缺少合理的梯度;三是简单功利化,应试色彩浓厚,只在模式、套路、技巧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2.
"问题"是思维的源头活水,如果能让学生在情境中通过不同的眼光发现问题,运用自己的思维主动探究,那我们的课堂无疑又多了一分乐趣,多了一分活力,多了一分亮度.  相似文献   

3.
"溺爱"是独生子女时代普遍存在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多种,往往长辈单向地无条件地去爱孩子,把孩子的快乐看作自己的快乐,把孩子的悲伤看作自己的悲伤,甚至把孩子视为命根子和自己的全部意义所在,对孩子物质享受上一味满足,过度保护,过度包办,过度干涉,导致孩子娇生惯养,出现种种问题.  相似文献   

4.
1“城市热岛”据气象专家长期的观测:柏油路面能够吸收80%以上的热量,尤其是中午,马路表面的温度比百叶箱气温高出17.4℃。城市中人口、汽车和空调等的急剧增加,导致城市聚热能力也急剧增大。此外,来自于建设工地的钢筋水泥、土木砖瓦以及纵横交织的道路网,由于它们的比热容小,在阳光的照射下升温快,当它们取代了原本能降低城市温度的树木和草地后,也导致了城市聚热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在城市里,雨水大部分从下水道排走,地面水分蒸发的散热作用日益丧失,再加之城市通风不良,空气难以形成对流,不利于热量向外扩散等原因使城市上空经常维持一个…  相似文献   

5.
我们在语文课堂上经常会碰到像包忠容老师课上那样的即时生成的问题,也经常会像包老师那样因处理这些问题而无法完成原定的教学内容,不少教师因此尴尬万分。但我想只要即时生成的问题有讨论、解决的价值,我们就应“不顾一切”地“关注”它,“解决”它。因为老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而且问题有价值,而我们老师却视而不见,仍然“我行我素”,“坚持”自己的教学,这势必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我们语文课堂的生成性;即使老师如期完成了原定的教学内容,课上得很“圆满”,也只能算是老师自己“教”完了,…  相似文献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之类的表述,经常见之于各种教材和试卷的题干上。至于“下面”、“下列”两者之间有没有区别,如果有区别,又怎样区别使用,许多人则不甚了了,以致乱用一通。例如:  相似文献   

7.
曾经教过这样两个学生 :倩 ,聪明活泼 ,落落大方 ,是班上公认的“优等生” ,成绩数第一 ,运动场上显身手 ,文艺活动不落人后 ;健 ,沉闷内向 ,不善言辞 ,学业不佳 ,劳动开溜 ,迟到旷课数第一 ,是让老师头疼的一个人物。由于这两个孩子的“能干”与“无能”的表现反差极大 ,所以我们十分关注他们的家庭教育 ,在老师不断地同家长的联系过程中 ,我们感受到了这两个家庭对其子女完全不同的教育观念。健的母亲是办公室的常客 ,我们却很少看到这位母亲的笑容 :“我这个儿子让我们操心够了 ,小到吃饭、穿衣 ,大到上学、分班 ,样样事情都是我们替他打…  相似文献   

8.
晚上,我处理完一天的工作,看看手机,已是11点了。窗外月光像水银一般泻在地上,凉爽的微风拂进窗户,惬意极了,这不由地勾  相似文献   

9.
"我"和"我们"     
分班了,新集体中的同学关系总有点微妙,疙疙瘩瘩的,虽然都已是六年级的孩子了。正好,语文课上要学习一首诗歌《我们和我》,我何不……课文第二节是一个重点: “我虽是一朵花,却扮不出烂漫的春色;我虽是一滴水,却  相似文献   

10.
韩蓁 《今日中学生》2007,(28):41-43
起初写作那几年,编辑老师总是不断地提醒我,要写好小说,一定要注意小说的结构。结构是小说的基本骨架,像起房造屋一样,设计一定要精巧、合理,不然就立不起来。要做到结构合理、精巧,  相似文献   

11.
“更”、“更加”和“越发”三个副词有着鲜明的使用特点。它们既有共性,又表现出很多个性,对它们的正确认识与合理解释将有助于我们的应用与教学。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语文学习其实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然而,我们似乎总习惯把语文的积累简单地理解为每天一节课的数学相加。于是乎,每天的那节课无论是对于老师,还是对于学生,“分量”都显得那么重,“期望值”都显得那么高,这节课自然就承载了太多太多的期望和等待。对于学生来说,所谓课前预习就常常流于形式,而更多地体现为“期待”,即期待在课堂上收获尽量多的“东西”,因为这节课是当天语文学习的“全部时间”;对于老师来说,除了课前为明天那节课所作的精心准备,也体现为一种期待,即期待着要把尽量多的“东西”传授给学生,因为这节课是当天…  相似文献   

13.
"大学排名"是"国际惯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 ,大学听从国家指令办学 ,是否“重点大学” ,也是由政府主管部门说了算。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要来调节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已经基本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系 ,高等教育也已经迈进大众化的门坎。在这种形势下 ,国家固然对高等教育仍  相似文献   

14.
小学数学中的奇异美,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等领域均有表现,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设计一些可以揭示、产生、体验甚至创造数学奇异感的教学情境,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提升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15.
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九册第6课)一文中,有这样两个句子: ①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②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相似文献   

16.
"生成"与"入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文教学活动,有两种不同的基本方式,似乎可用两个关键词加以概括:“入侵”和“生成”。“入侵”是指教师把自己或别人的理解传授、灌输给学生,以自己的理解、分析取代了学生的感受、思考,直言之,即迫使学生进入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之中。“入侵”者,教师也;被“入侵”者,学生也。“入侵”的方式,明的如考试,用分数来保障教师的入侵权;暗的如所谓的“引导”,表面上师生的问答、讨论十分热闹,实际上是教师有条不紊地问,学生亦步亦趋地答,等其“尽入囊中”,教师袋口一拎,教学任务宣告完成,真可谓是“请君入瓮”。“入侵”的前提是教师深信学生与…  相似文献   

17.
正古人创造了"心灵手巧"这个成语,就是把动手和思维联系在了一起。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与手指的灵活性有着密切的关系。手指活动越多,动作越精细,对大脑的刺激就越丰富。而相应的大脑的兴奋程度越高,又能更有效地调节手指的活动,提高手指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因此,幼儿的手和手指的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已经成为衡量其智力水平的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18.
"管"与"不管"     
有这样一个故事,讲的是汉代一位名叫丙吉的宰相。有次他外出巡视,路人打架发生伤亡,有人拦轿喊冤。丙吉问明缘由后却绕道而行。后来看见一头牛在路边不断地喘气,他却立即停下来,刨根究底,仔细询问。随从觉得很奇怪,问为什么人命关天的事情他不理会,却如此关心牛的喘气。丙吉说,打架斗殴,由地方官吏负责,我不能越权处理。天尚未热,而牛喘气异常,就可能发生了牛瘟或是其他的有关民生疾苦的问题,这些事情地方官吏一般又往往  相似文献   

19.
"画"与"说"     
在许多美术活动中,总是教师先说,然后幼儿按要求去画.这无疑对幼儿掌握绘画的技能与方法是有利的,但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幼儿往往以老师说的和示范为标准进行单纯的模仿,即便鼓励他们去想象,也无非是进行一些简单的添画,这显然会限制幼儿的想象.幼儿评画的时候也往往没有积极性,总是围绕老师的构思进行评画,因为这不是他们自己的画,没有自己的构思.天长日久,幼儿对绘画就会失去应有的兴趣,只是为完成画画而去画画.  相似文献   

20.
作为诗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渲染"与"烘托"、"抑扬"与"对比"极易混淆,现做如下区别. 一、"渲染"与"烘托"的区别 渲染,本来是国画的一种画法,指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浓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这种表现手法,用在诗文创作中,也叫渲染.诗文中的渲染手法,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