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业成就不单指学习成绩,还包括学业机会本身与工作搜寻结果。基于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在高等教育起点、过程与结果三个时间点动态考察了阶层背景对大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阶层背景对大学生学业机会获得和工作搜寻结果施加正向影响,对过程学业成就即学习成绩有着负向影响,阶层背景影响大学生学业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各社会阶层拥有各类资本的巨大差异。高等教育扩招不能有效阻止阶层差距的扩大,相反,学业成就差异将阶层差异合法化,高等教育成为一种阶层再生产的机制。  相似文献   

2.
闽、湘、川3省社会阶层高等教育机会差异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对闽、湘、川3省部分高校内社会阶层高等教育机会差异的调查分析表明,当前我国社会阶层高等教育机会差异主要体现为农业劳动阶层、失业人员阶层与其它各阶层的差异;各类高校在缩小社会阶层高等教育机会差异方面有不同地位和作用。基于以上分析,本提出了当前应选择公办高职院校作为缩小社会阶层高等教育机会差异的突破口;在入学要求(包括学费和成绩)、学位层次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多样化高等教育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家庭经济和文化资本对子女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0年的城镇住户调查数据,运用对应分析方法,建立相关计量模型,分析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对子女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程度;并在此基础上,比较不同职业阶层子女教育机会获得的差别。研究结果表明:家庭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占有量位居前列的优势社会阶层,其子女接受的教育层次主要为高等教育;而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占有量均处劣势的社会阶层的子女接受的主要是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另外,家庭文化资本对子女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明显大于家庭经济资本,而家庭文化资本对子女中等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略大于家庭经济资本。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中国大陆10个省、市、区高校在校生的抽样调查,分析了学费对不同社会阶层子女的影响。以社会优势地位阶层和基础阶层子女为例,探讨了社会阶层与学费的关系、大学生对高等教育学费的态度、收费政策与不同社会阶层子女的高等教育机会、学费因素对不同阶层子女择校的影响4个问题,得出了学费对社会基础阶层子女有重要影响等结论。  相似文献   

5.
基于对新疆8所高校1611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从三方面分析家庭背景对子女入学机会的影响。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家庭所处社会阶层的不同影响其子女就读高校的层次和类型,基础阶层子女更加容易在公办性质高校获得入学机会;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入学机会受家庭背景影响最小;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随父母学历的提高而增加;基础阶层子女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受其家庭经济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6.
家庭背景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家庭所处社会阶层、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三方面分析家庭背景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社会阶层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及学校的层次、类型存在差异,基础阶层子女在一般公办本科院校和公办高职高专院校中较易获得入学机会;在公办高职高专院校中,社会阶层差异与父母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均最小;当父母拥有大学本科及以上高等教育背景时,其子女进入各层次、各类型高等学校的机会均有大幅提升;家庭收入高低对子女是否进入民办性质的院校学习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从家庭所处社会阶层、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三方面分析家庭背景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社会阶层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及学校的层次、类型存在差异,基础阶层子女在一般公办本科院校和公办高职高专院校中较易获得入学机会;在公办高职高专院校中,社会阶层差异与父母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均最小;当父母拥有大学本科及以上高等教育背景时,其子女进入各层次、各类型高等学校的机会均有大幅提升;家庭收入高低对子女是否进入民办性质的院校学习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
通过高等学校在校生和毕业生抽样调查数据,对高等教育机会扩展背景下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公平状况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优势社会阶层子女更有可能获得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优势社会阶层子女更有可能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取得优势,而且在不同层次和不同质量的教育机构中,这种影响会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差异性;社会优势阶层子女更有可能在高等教育结果中取得优势,在本科院校中这种影响较小,而在高职高专院校这种影响较大.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公平之间呈现相互作用的闭合关系,从而导致社会阶层垂直流动性减弱,社会阶层关系被不断的复制和传递,导致社会不公平.  相似文献   

9.
广东于2007年进入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经济快速发展导致社会阶层发育程度差异较大,以辈出率为中心考察发现存在典型的区域和城乡差异,这种差异集中体现的社会阶层差异成为影响高教入学机会差异的重要要素。由于广东各阶层学生在家庭城乡归属、家庭职业阶层、家庭文化程度和家庭年人均收入4个要素上的差异,导致了高教入学机会的不均等,而且4个要素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和重叠性,社会资源的"马太效应"对高教入学机会公平性有显著影响。因此,在理论诠释的基础上,应通过策略重构、布局优化和行动创新来缩小城乡的高教入学机会差异。  相似文献   

10.
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我国社会阶层与不同类型高校间存在某种“对应关系”,即优势阶层子女更多地就读于普通本科院校尤其是部属重点高校,而弱势阶层子女大多就读于专科院校.近30年来,这种“对应关系”变得日趋明显甚至固化.政府可通过早期干预、缩小收入差距及培育中间阶层等措施尽量降低家庭背景对子女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弱化高等教育系统中的阶层再生产现象,进而提高各阶层子女间高等教育机会均等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11.
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经历了从个体显著到群体显著的演变,并将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与社会分层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文化资本而言,学历证书作为体制状态的文化资本,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流动与社会地位;从人力资本而言,人力资本存量提升了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地位,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向上流动的资质;从社会资本而言,高等教育通过社会资本进行阶层复制,那些社会资本雄厚的学生比其他学生更有机会获得更好的职业和流动到高阶层社会地位中去。  相似文献   

12.
浅析高等教育与社会分层之间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与社会分层之间具有非常明显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主要体现在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以及高等教育对社会分层的影响两个层面。近年来,对于这种互动关系的研究多侧重于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以及专业选择等方面的影响,而就社会分层对高校毕业生职业的选择、就业机会是否均等、就业率等方面的影响的研究则显得较为薄弱,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我国当前正在经历社会结构的重组和高等教育大众化两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基于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的视角,从各阶层文化资本占有的不同对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专业选择、教育期望影响程度的不同可以看出,家庭文化资本的占有多少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产生了显著性的影响,如何通过有效的措施建立相对公平的平台、促进社会阶层的更好流动是需要重视的问题。教育不仅是实现社会分层的“筛选器”,同时也是实现社会中下层向上流动的重要途径。通过高等教育大众化更好地完善社会结构和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为社会的各个层次和各种职业输送不同规格和类型的人才,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功能之一。高等教育要实现这一功能,则必须要建立在社会各阶层享有公平的高等教育教育机会上。  相似文献   

14.
投资高等教育是提高农村家庭人力资本存量水平的重要方式,是农村家庭实现“向上流动”的根本途径.但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就业市场压力下,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风险正在增大.针对农村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现状,从教育公平的视角分高中前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大学生就业等阶段分析其成因,进而提出激励农村家庭投资高等教育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社会分层与小康社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建设小康社会中存在发展不平衡问题。首先,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总体特征是一个差异性极大的社会,表现为城市和农村的巨大差异、社会结构是金字塔形状、身份地位的等级制度。社会分化对于社会不稳定有重大影响。其次,社会分层的新近变化表明,贫富分化差距上升,财产的集中化程度比较高,城乡分化和区域分化问题突出,低收入群体与主体社会脱节。再次,社会分层的变迁中的积极因素包括:个人努力的因素在地位上升中的作用逐步增加、出现了相当部分的人整体社会地位上升的现象、利益的多元化缓解了社会矛盾、社会团结指数上升、中间阶层比例扩大。最后,应采取的对策是:推进城市化进程、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建立覆盖面更广泛的社会保障体系等。  相似文献   

16.
教育分层是社会分层研究的核心领域之一。教育机会的获得影响着社会的分层结构与流动。通过梳理社会分层与义务教育机会获得的国内外文献发现,各阶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直接影响受教育的机会。教育分层呈现集体排斥向个体排斥发展的趋势,集中体现在对义务教育入学机会均等、过程公平及结果满意三个维度。同时国内对义务教育分层研究的体制和方法相对滞后。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契机,探究社会各阶层教育资源占有量与义务教育机会获得的关系,促进基础教育事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This article extends the geopolitical theory on geographical stratification to understand the persistent inequality in access to higher educ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Drawing on empirical evidence on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institutions, and differentiated admissions and recruitment processes, I examine how political and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shaped opportunity structures in access to higher education for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geographical origins. I conclude that the state's decentralised governance gave the eastern area more power and advantages while the students from the poor western and central regions suffered a lack of opportunities in achieving upward social mobility through higher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evalu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economic factors, students’ factors, student academic goals and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The study adopts a cross-sectional survey, with largely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A sample of 950 students was randomly and proportionately drawn from undergraduates in four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A response rate of 61% was recorded. We observed significant positi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tudent factors (except competence in quantitative subjects and grades earned in high school) and student performance, as well as student learning goals and student academic performance. We did not observe a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o-economic factors and student performance at higher institutions. The model was significant, and explained 47% of the variation in student performance. The study recommends that higher institutions should place considerable emphasis on inculcating a reading/preparation culture among students, enforce attendance at lectures and encourage students to set learning goals, if they are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their students.  相似文献   

19.
本文借鉴布迪厄文化权力理论中的惯习(habits)和场域(fields)概念分析高等教育场域中的教育公平以及教育再生产功能。通过对高等教育公平中存在的两大"误识"的分析,提出对教育公平问题的探讨不能仅仅局限于入学机会的均等,而要关注教育能够复制社会等级秩序的这一功能,从文化资本以及社会分层的角度来分析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教育成就动机,从而建立一个真正公平的、充分实现个人潜能的高等教育系统。  相似文献   

20.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的到来,艺术院校高等教育促进个体社会流动的功能呈弱化趋势.家庭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分别成为影响艺术院校高等教育起点、过程、结果公平的主要因素,而且“艺考热”使处于社会中下层的艺术生完成上升性社会流动的通道更加逼仄.应当在逐步实现高等教育招生政策去城市化和去本地化的基础上,坚持整体发展和适度补偿的原则,加大艺术生中弱势群体的受惠比例和额度,从而促进他们实现合理有序的社会流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