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推动城乡一体化和城镇化进程的重大战略措施.通过对成都市龙华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及社区体育开展情况的调研,探索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多元化、社会化的新农村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立资金来源多元化的社区体育资金保障机制;提出加大社区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结合乡土特色,传承民间文化,促进社区体育活动多样性发展的新农村社区体育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
我国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村体育发展的社会学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调查研究及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我国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体育发展的有关社会学因素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生产方式的转型是农村体育发展的根本条件;生活方式的转变是农村体育持续发展的关键;现代体育文化的培养是农村体育发展的深层动力;体育组织的建构是农村体育发展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体育公共服务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城乡体育公共服务差距性演进的现实迫切需求走一体化发展的道路。本文在借鉴管理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公共服务理论的基础上,对城乡体育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进行了概念开发,并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价值、困境进行了探讨,从协同学理论视角对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温州市城乡国民体质现状的调查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标准,对20~59岁之间的城乡社区居民进行抽样调查。其目的是为社区体育卫生工作,应该针对城乡不同特点的体育锻炼开展。加强慢性病的防治与重视体育锻炼,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是社区体育卫生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运用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及数理统计法,对江苏省苏北小城镇居民体育与生活方式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体育消费在我省苏北小城镇居民除日常生活消费以外的消费中比例较小,体育运动在我省苏北小城镇居民的余暇活动比重小。人们的体育兴趣、体育习惯和体育行为影响其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6.
小城镇体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同时它对促使城乡体育在不断融合中走向一体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以珠江三角洲八个小城镇为对象,运用实证的方法,研究了珠江三角洲小城镇社区体育在管理、经费、场地、组织和指导,以及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和改进的对策。旨在为探索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市群规模发展这一新形势下小城镇社区体育发展模式提供参考依据,并对我国其它地区小城镇社区体育的研究和建设起到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许村的考察发现,我国农村有着一种与城市不一样的体育生活方式,其理念: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的共生共融——农村体育生活的内容;祈福、认同、健康、娱乐、休闲、营利——农村体育生活方式的价值取向;节俭与追求体育生活品质和谐统一——农村体育生活消费观。依据这样的理念和新农村文化建设思想,我们认为政府除了不断加强对农民日常体育生活行为的监督、管理和引导,还应该不失时机地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契机,建立和完善"村落——农村企业——集镇"三个层次的体育网络来有效解决农村体育公共品少和体育生活组织较弱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许村的考察发现,我国农村有着一种与城市不一样的体育生活方式,其理念: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的共生共融——农村体育生活的内容;祈福、认同、健康、娱乐、休闲、营利——农村体育生活方式的价值取向;节俭与追求体育生活品质和谐统一——农村体育生活消费观。依据这样的理念和新农村文化建设思想,我们认为政府除了不断加强对农民日常体育生活行为的监督、管理和引导,还应该不失时机地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契机,建立和完善"村落——农村企业——集镇"三个层次的体育网络来有效解决农村体育公共品少和体育生活组织较弱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情感世界都发生了改变,体育生活方式越来越受到广大居民的重视。体育生活方式的评价指标也由单一化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涉及到社会学、生理学、心理学三方面。本文通过对系统构建小康社会我国居民体育生活方式的多元评价理论体系的研究,让人们由以前自发的体育生活状态过渡到小康社会的高目标、有序性的科学体育生活方式,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首都城乡体育公共服务一体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以及逻辑分析法对首都城乡体育公共服务经费投入、体育公共场地和设施、体育公共服务组织、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体育健身信息传播等差距进行客观描述和实证分析,并从多个层面挖掘造成差距的历史和现实原因,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快首都城乡体育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特尔菲法、AHP等方法,探讨了城乡体育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内涵;构建了城乡体育公共服务一体化评估指标体系,并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最后对江苏省8个市(县)进行了综合评估,认为苏南三地处于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扩散阶段,苏中三地处于起步阶段,苏北两地处于准备阶段。  相似文献   

12.
对城乡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对城乡体育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思路和模式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在此基础上,构建城乡体育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的保障体系结构,并对其法规政策保障、资金投入保障、人力资源保障、场地设施保障、组织机构保障、信息宣传保障和评价监督保障等内容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结合社会学、人口学、经济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和理论,以重庆市农村体育发展现状为基础,对重庆市农村地区的地域特征、通讯、交通;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与经济结构;农村常住人口的分布特点、年龄结构、文化结构以及民俗风情等系列问题进行综合调查与分析.探索重庆市农村体育发展多元化机制,力求为重庆市农村体育发展提供一种思路和途径,有助于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4.
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调研、数理统计等方法,以湖北省挖沟村为个案,探讨了培养农民体育生活方式的必要性等问题.研究认为:农民体育生活方式是农村一种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培养农民体育生活方式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必需;提出广辟农民收入渠道、培育农民体育消费意识,建立农村体育创新机制,借"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的东风、定期举办农村体育文化周和体育节系列活动等对策.  相似文献   

15.
通过问卷调查、访问座谈、文献资料等方法对长春市社区居民的体育生活方式进行了调查研究,目的是为了改善居民不良的生活方式,培育居民科学、健康、文明的体育生活方式,为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利的保障。  相似文献   

16.
发展西部农村体育是完善西部新农村建设体系、促进西部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其具有很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其体育发展意义,对于弥合城乡二元结构所造成的在文化上的裂隙,促进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保障农村群众享有同城镇居民一样的体育权利等方面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7.
摘要: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从剖析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的内涵为起点,对我国目前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的困境与实现路径进行了研究,进一步完善了体育社会学理论,也为新时期体育公共服务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也是最终的一种社会结构状态。我国目前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面临的困境主要是:1)农民体育需求表达冷漠;2)不同地区之间体育公共服务发展严重失衡;3)体育公共服务政策执行不力。研究认为:1)分层次、分区域逐步推进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建设;2)完善体育公共政策与法规;3)发展以政府为主导的体育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模式;4)加大对农村地区的体育投资力度,城乡统一规划管理等路径促进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以南京地区386名城乡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会学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居民年度参与体育竞赛类活动进行调研,结果显示:1)城市男性居民年度参加体育竞赛或表演4次以上者的比例远低于乡镇,差异非常显著,原因为城市社会变迁,导致城市男性参与体育竞赛类活动的有利因素逐次丧失;2)乡镇经济发展导致居民对体育文化生活需求增加,作为乡镇社会活动参与主体男性居民参与体育竞赛机会增加;3)城乡女性居民在体育竞赛参与活动中差异不大;4)总体上看,乡镇居民的体育竞赛参与率明显高于城市,差异非常显著(P〈0.01),原因即在于乡镇男性居民在运动竞赛方面保持了高参与率。  相似文献   

19.
城市作为相对于乡村而言的社会形态或社区,本是一定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比之农村,城市的体育活动更为繁荣,其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物质和精神条件相对优于农村人口.城市建设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新兴的工矿区、卫星城和一系列工业城市及诸多小城镇的建立,使许多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并与城市居民一样,共享城市体育文化。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每一进程,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城乡体育差距,扩大了我国参与体育活动的人口数量.当前,我们应借助我国城镇化发展势头和方针,扬长避短,采取相应对策,探索和组织城市——集镇——农村混为一体的全社会体育系统网络,促进我国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山西省城镇居民休闲体育消费情况进行调查,指出:山西省居民的体育消费意识淡薄,体育消费水平在城镇居民消费中没有占据一定的位置,整个社会对居民形成体育健身的环境偏弱。针对山西省体育产业化在市场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中的地位提出相应建议:正确引导体育消费,促进全民健身可持续发展;改善、提高居民的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偏好水平;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体育的市场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