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课程价值的研究往往是对价值活动要素的分析,是一种静态的结果研究。但是,作为价值活动还应从动态的或价值运行的过程来把握,使之变成课程价值的动态生成研究。事实上,课程的理想模式应该是多主体参与和建设的,从课程方案设计、课程标准制定开始,到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止于课程评价的动态生成过程。不管课程计划准备多么充分,课程目的与结果、预想与过程很难完全一致。因此,只停留在对课程的各个因素或结果的价值研究上显然还不够。  相似文献   

2.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就是提倡了研究性和合作性学习,这不仅反映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上,更要落实在课堂教学中,这就迫切需要我们的课堂教学在课程理念、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发生质性变革,促进学生开展探究性与合作性学习,  相似文献   

3.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 校本课程是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以国家或地方制订的课程纲要和课程标准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及可利用的资源等条件,由学校成员志愿、自主、独立或校外团体或个人研究者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学生学习需要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过程。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而进行的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即由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及家长和社区人员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的活动。”  相似文献   

4.
课程实施是现代课程论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从对课程实施内涵的理解中,我们能够看出教师在其中扮演的特殊角色及发挥的重要作用。作为影响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连接着课程计划与学生,将自己对课程计划的领悟、理解与学生分享、沟通,在实践和创生中完成课程计划,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进而推进课程实施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5.
2000年1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把研究性学习列为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我校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新的课程计划,于2000年秋季开学在一年级开设了研究性学习课程,每周3节,作为必修课列入课表。一年来,我们不断加强对这门课程的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果。 一、研究性学习课程建设的几点做法 (一)加强学习,拓宽思路 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没有专任教师,没有教材,是以问题为中心,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探究式地学习。这是一门全新的课程,不仅与传…  相似文献   

6.
新颁布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不仅提出了新的课程理念,而且对课程的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并将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作为课程实施的基本目标与总目标。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我们在探索与尝试中深深地体会到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实施信息技术课程并非是一件易事。所幸的是,省教科所为提升教师在新课  相似文献   

7.
论课程政策的定义、本质与载体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课程政策研究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这一研究的展开需要解决一些诸如概念、本质及表征等基础性问题。课程政策的基本涵义是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一定社会秩序和教育范围内,为了调整课程权力的不同需要,调控课程运行的目标和方式而制定的行动纲领和准则,其本质是解决“由谁来决定我们的课程”或课程权力的分配问题,其载体是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相似文献   

8.
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正伴随着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进行着,建设与改革中的一个焦点问题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结性评价问题。在所有的信息技术课程总结性评价之中,高中学生毕业时所发生的评价是最受关注的。我们说,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年轻而且充满活力的课程,多数学校开设这门课的时间不长,尤其是在全球性地将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确定为信息素养培养以后,我们积累得经验更是少之又  相似文献   

9.
新世纪物理课堂教学的质性变革——促进学生探究学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穆丽萍 《物理教师》2003,24(5):4-5,8
新世纪世界范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就是提倡了探究学习。这不仅反映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上,而且反映在课堂教学中。伴随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迫切需要我们的物理课堂教学,在课程理念、教学观念等深层面上发生质性变革,促进学生探究学习。  相似文献   

10.
林子彬 《考试周刊》2014,(62):61-61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将信息技术和高中数学课程进行有效整合。在整个过程中,应该将信息技术作为主要工具,把各种资源和数学课程进行有效结合,这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本文主要介绍了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重要性及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11.
五年制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校本实施方案基于《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制,以提升五年制高职学生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研制内容包括制定实施性课程标准,建立课程教学实施和评价体系,规划教学设施与教学资源建设路径,建设师资队伍等。实施方案需要在实践中调整、完善,使课程教学改革更有成效。  相似文献   

12.
课程决策主要通过对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学用书的编制与选用进行价值判断与抉择,以此来控制教学目的、课程结构、课程类型、教材特征以及教学程式.我们通过对课程决策机制的功能、主体、范型以及程序的深入探析,揭示在课程运作过程中课程决策的内在方式及其原理.  相似文献   

13.
校本课程是我国课程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多方面的,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个性化的教育倍受关爱。本着“创建‘人性化’课程,追求‘个性化’发展”这一宗旨,近两年,我们在多方面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基础上,选择并确定了“格言伴我成长”这一主题作为我校重点开发和实施的校本课程。  相似文献   

14.
评价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改革目标在这方面有明确要求,即"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物理课程标准》把构建新的评价体系作为新课程的一种基本理念,提出了"在新的评价观念指导下,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  相似文献   

15.
蒋胜强 《考试周刊》2014,(63):130-130
<正>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不同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注重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因此,简单、实用、有效的课程资源就是最好的课程资源。一、充分利用课程标准、地图册、练习册等最基本的课程资源课程标准、活动建议、地图册、练习册等都是丰富的课程资源,尤其是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和高考的依据,它指出高中  相似文献   

16.
新的国家课程标准将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制定了课程标准,并特别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而且在分学科课程标准中也大力提倡使用信息技术,将网络等信息技术作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提倡教师收集国内外学科教育网站中的教学素材。这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增添了新的动力,也拓出了广阔的实施空间。但是,由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的复杂性,教师在学习过程中面对浩如烟海的资源素材,常常感到困惑,难以理出一个清晰的概念体系、可资借鉴的实践模式。由中央电教馆组织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本教师培训教…  相似文献   

17.
付志强  王丹 《教师》2021,(9):93-94
在课程改革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髙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正在不断深入。根据《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国家课程校本化是一种趋势。课程校本化的过程,就是要结合本校或本地区的特色,让课程与具体情境相结合,让课程更具生命力、更有特色:文章以西部山区电商扶贫为契机,研究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校本化的开发、设计、内容架构与课程建设,希望为国家课程校本化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8.
园本课程建设是指以幼儿园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过程,是园长、教师、课程专家、幼儿、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幼儿园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等活动的过程,它集中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  相似文献   

19.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下的学与教平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教育的重要技术手段,将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各学科课程深度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当前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为中小学的教学过程构架一个资源丰富的数字学习环境,通过帮助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取信息、分析与综合信息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一个有效的途径,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20.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制省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历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研制以及“标准解读”、实验教材、研修手册的编写等与课程标准研制相关的一系列工作后 ,作者回顾并加以描述了上述相关工作过程中的亲历困惑及其深层思考 ,这既是一种课程标准研制者的自我反思 ,也是一种表达自愿接受批判的姿态。文中论及了探究国际信息教育演变进程、检视课程的性质与目标、凸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构建 STS视野下的课程内容、选择适切国情的课程结构和坚持课程持续发展的观点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