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5 毫秒
1.
在文学作品里以抑扬技法来写人、记事、绘景,是我国传统的艺术表现技巧。所谓“扬”,就是抬高,即对人、事、景的褒扬情调的高昂;所谓“抑”,就是压低,即对人、事、景的贬低,情调的低沉。抑和扬是一对矛盾,运用得好,两者是可以在一篇文章、一部作品中辩证地统一起来的。刘熙载在《艺概》里说;“抑扬之法有四:曰欲抑先扬,欲扬先抑,欲扬先扬,欲抑先抑。”刘氏之说,概括了抑扬之法的四种基本类型。其中运用最多而最为有效的则是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以及由上述四种类型派生发展而来的抑扬交错三种。至于欲扬  相似文献   

2.
概念解说: “抑扬”手法是古今诗文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一般来说,按“抑”、“扬”出现的先后,可分为:“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两种。欲扬先抑又叫先抑后扬,即作者本想褒扬某个人或物,但他却是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先按下一笔,而后才对此人或物加以褒扬;欲抑先扬又叫先扬后抑,  相似文献   

3.
九、抑扬式抑扬式又称"褒贬式",可分成欲扬先抑(欲褒先贬)和欲抑先扬(欲贬先褒)两种.即要说好、先说坏,或要说坏、先说好,要表扬、先批评,或要批评、先表扬;类此等等.故从某种意义上说,抑扬式又是对比式中的一种特殊形式.让我们先以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初六册)一文来说吧.作为一个"正派人"生平以来没有干过一桩可羞的事情"的人,要想参加资本主义世界的"自由竞选"根本不可能.但作者一开头偏要写"我总觉我有一个显著的长处胜过这两位先  相似文献   

4.
【一技】抑扬,本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在写作方面则指情感的贬与褒,气势的敛与发,笔力的柔与健等。它是作者描写景物、抒发情感、渲染气氛或展开故事、刻画人物、说理议论时常用的艺术手段之一。唐彪《读书作文谱》说:“凡文欲发扬,先以数语束抑,令其气收敛,笔力屈曲,故谓之抑;抑后随以数语振发,乃谓之扬。”可见,抑与扬在写作过程中是对立统一且相互依存的,二者并用,形成强烈的对比和巨大的反差,既可造成文势的波澜起伏,更能使艺术形象光彩照人,思想感情鲜明突出。抑扬的形式有四种:“欲抑先扬,欲扬先抑,欲抑先抑,欲扬先扬。(刘熙载语)”。而…  相似文献   

5.
“抑扬”手法是古今诗文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一般来说,按“抑”、“扬”出现的先后,它可分力“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两种。欲扬先抑又叫先抑后扬,即作者本想褒扬某个人或物,但他却是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先按下一笔,而后才对此人或物加以褒扬.  相似文献   

6.
文似看山不喜平,平铺直叙的“直头布袋”文章令人一览无余,不会引起读者的兴味。大凡优秀的作品总是波澜起伏、曲折有致的。抑扬是形成文章波澜曲折的一种常见的艺术技巧。运用抑扬手法,根据写作目的的不同,可以先抑,也可以先扬。先抑后扬,抑是为了扬;先扬后抑,扬是为了抑。前面的抑或扬不过是假象、错觉,后面  相似文献   

7.
[技法点拨] 抑扬法是写人类记叙文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或者先抑后扬,或者先扬后抑。通过抑扬,形成对比,构成强烈的反差,从而达到给读者鲜明印象的目的,收到好的表达效果。运用抑扬或扬抑的方法,要注意内容的关联性与反差性。前后抑  相似文献   

8.
<战国策@苏秦以连横说秦>一文运用先抑后扬,明抑暗扬和先扬后抑,明扬暗抑,相互转化、相互交融、并行不悖的艺术技巧,为后世塑造人物形象创造了抑扬互用,抑到底而不单调,扬到顶而有空间的典范.  相似文献   

9.
抑扬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方法。它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是欲扬先抑,二是欲抑先扬。对于前者,由于写作时经常应用,人们也就最为熟悉。因此,通常说起抑扬来,许多人误认为就只是指欲扬先抑。对于后者,由于写作时应用较少,人们也就不甚了解。  相似文献   

10.
方法三:抑扬有变,摇曳生姿——抑扬术所谓"抑扬术",就是指在文章中对所写之物,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陡然一转,或褒扬抬高,或贬低否定的一种艺术手法。运用此法来构思写作,往往可以使文章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面包车在狭窄的河堤上颠簸着,同行的年轻女同事很担心地问:"车子掉进河里怎么办?我可不会游泳啊!"她的话让车内的气氛骤然紧张起来。路面太窄了,一辆车就占据了整个路面,纵使对面  相似文献   

11.
表现手法的鉴赏是历年高考古诗鉴赏的重点和热点,而对表现手法中抑扬、动静、虚实和正侧的鉴赏又是高考考查的难点。下面就对这四种表现手法通过具体的事例作一些说明。一、抑扬:指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的表现手法。具体运用时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比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汉文帝在宣室夜召曾被驱逐的臣子贾谊,“求贤”、“访逐臣”写出了汉文帝的求贤心切,…  相似文献   

12.
“抑扬”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方法。它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是“欲扬先抑”,二是“欲抑先扬”。对于前者,由于写作时经常应用,人们也就最为熟悉。因此,通常说起“抑扬”来,许多人误认为就只是指“欲扬先抑”。对于后者,由于写作时应用较少,人们也就不甚了解。  相似文献   

13.
巧拨学生心中弦——职校班主任育人工作"四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育人工作不仅千头万绪,而且零星琐碎.班主任如果能够巧妙地利用教育艺术,找准学生心理的最佳着力点,工作起来就会得心应手,有条不紊.本文主要从看准对象,因势利导;抓准时机,对症下药;分清形势,欲抑先扬;摸准情况,擒"贼"擒王四方面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4.
播音员把握节奏的几种转换形式有: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欲快先慢,欲慢先快;欲重先轻,欲轻先重。  相似文献   

15.
一、“先抑后扬”、“欲扬故抑”辨有的教学参考书上说,《荔枝蜜》这篇散文,作者先从“不大喜欢”蜜蜂说起,是用了“先抑后扬”,“欲扬故抑”的写作手法。这样写使文章富有波澜,更能吸引读者。我担心这样讲会使学生认为,凡是要“扬”的事物,都可以先“抑”一下,而且,由于这样一“抑”,就可以吸引读者的兴趣。离开作品内容,脱离作者思想,很容易把写作技巧讲得很“神”。其实,说“妙”也不“妙”。《荔枝蜜》  相似文献   

16.
"剩--粥、剩--饭、剩--菜汤!"用南通方言吟来,有着独特的韵味. 这是一长期从事语言研究的中学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沉潜反覆"[1]、"因声求气"[2]时爱用的例子.在南通话中,入声的"粥"与阳去的"饭",一短一长、一抑一扬,配合起来,抑扬疾徐顿挫,极为和谐.新派南通话已诵不出这样的苍凉、抗坠.  相似文献   

17.
伊丹才让的诗歌创作历程大致经历了四次转折与飞跃,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的创作又经历了一个短暂的过渡期,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其诗歌的节奏也经历了由先抑后扬、轻松明快到抑扬相同、深沉平缓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8.
[评析] 这是以"善待自己"为话题的考场佳作.头两段描述了一个尽职尽责、无私奉献的优秀教师形象.但文章主旨不是歌颂,而是对老师的规劝与含蓄批评.欲抑先扬,增加了行文的波澜.  相似文献   

19.
正人们常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要写得波澜起伏,才能具有吸引力。怎样写出文章的波澜?一、欲扬法。"扬"是赞扬,"抑"是贬低。本来要赞扬某人,落笔却是先贬抑他;本来是要贬抑某人,落笔却先赞扬他。前者叫"欲扬先抑",后者叫"欲抑先扬"。这样写,能在前后变化中形成跌宕,在人认识纠偏中带来波澜。古时候,有位秀才为某个老寿星当众朗诵了这样一首祝寿诗:"这个婆娘不是人,天上王母下凡尘。养的儿子都是  相似文献   

20.
抑扬生变     
在作文里刻画人物的过程中,有时为了赞扬往往先贬;有时为了批评又往往先扬(写其表面上的好)。正是这样,在抑抑扬扬中让读者产生一种既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感受,从而使得情节摇曳多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