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敦煌莫高窟壁画酥碱病害机理研究之三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敦煌莫高窟壁画材料中含有可溶盐,因此有些洞窟壁画酥碱病害严重,而有些洞窟并没有发生这一病变,可见壁画酥碱病害还与其因素有关。本文以《敦煌莫高窟壁画酥碱病害机理研究》之一及之二分析结果为依据,并结合洞窟所处位置、洞窟壁画结构中的水分来源以及洞窟小环境空气温湿度监测结果,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全面对敦煌莫高窟壁画酥碱病害机理做了研究,证明敦煌壁画发生酥碱病变的主要原因是:壁画材料中的可溶盐被水所溶解后迁移到地仗层中,又随洞窟中温湿度的变化及地仗层中水分含量的变化频繁地溶解一结晶而造成的。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水分蒸发速度的计算以及室内模拟实验,证实了上述结论的可靠性,为今后筛选酥碱壁画修复材料及工艺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前述《敦煌莫高窟壁画酥碱病害机理研究之一》一文中对莫高窟壁画酥碱病害现状及原因进行了讨论,并针对两个典型酥碱洞窟壁画地仗,取样进行了XRD分析,发现导致莫高窟洞窟壁画发生酥碱病变的可溶性盐为石盐(NaCI)。受XRD方法自身的限制,另一种可溶性盐芒硝(Na2SO4·10H2O或Na2SO4)没有检测到。根据其他人的研究成果①,这种可溶性盐不但广泛存在于敦煌莫高窟壁画材料内部,而且它们对壁画材料的劣化影响很大。同时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知道地仗中的含盐量与壁画材料劣化的确切关系,因此,我们对经XRD分析过的全部样品进行了X…  相似文献   

3.
敦煌莫高窟创建于公元366年,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492个洞窟有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400多身。这些壁画和彩塑,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世界艺术的一颗明珠。千余年来自然的和人为的危害,使敦煌壁画遭受了损伤和破坏。许多壁画大面积脱落,部分壁画、彩塑褪色、变色严重,加之壁画的粉层龟裂、起甲,地仗酥碱、发霉、虫蛀等病害的存在和发展,威胁着壁画的长期保存。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趋频繁及旅  相似文献   

4.
莫高窟53窟位于石窟群中部的最下层,始建于中唐,五代重修。窟门距窟前路基平台低两米左右,属莫高窟大型洞窟之一。该窟窟顶壁画完好,而四壁地仗层分层酥碱严重,壁画颜料层脱落现象严重,有的壁画画面已与地仗层大片分离,悬浮在地仗层上。龛内壁画绝大部分脱落,南壁有白色物质结晶于画面上,另外,该窟霉变现象严重,岩体比较坚硬。  相似文献   

5.
三种加固材料对壁画颜色的影响苏伯民,李茹一、前言据统计,在敦煌莫高窟的492个洞窟中,目前约有250余个洞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病害,其中壁画龟裂起甲、酥碱比较严重且普遍。这些病害如不及时治理,就会造成壁画的严重毁坏。过去,治理这类病害的主要方法是应用一...  相似文献   

6.
莫高窟地仗层物质成分及微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莫高窟地仗层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不同层位、不同病害类型及程度的5个代表性洞窟的地仗进行取样,采用颗粒分析、x光衍射分析和化学分析法,测定了地仗土的物质成分;利用偏光显微镜及扫措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地仗层垂直和平行层面两剖面方向上的微结构特征。通过对地仗层的物质成分、微结构特征及地仗层在洞窟内所处的位置和显现病程度的综合分析,探讨了莫高窟地仗层分散解体病害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光和湿度对土红、朱砂和铅丹变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壁画颜料变色是敦煌壁画最严重的病害之一。敦煌壁画中,红色颜料主要是土红、朱砂和铅丹,变色最严重的是铅丹。影响壁画颜料变色的因素,过去我们作过一些研究。1978年到1983年,我们和化工部兰州涂料研究所合作,对莫高窟壁画颜料进行了分析研究。44个洞窟的棕黑色颜料,  相似文献   

8.
敦煌莫高窟壁画受自身材质和自然环境等的影响,产生起甲、酥碱、空鼓、壁画大面积脱落等多种病害,多项研究已经证明,这些病害主要是由水盐运移导致的,而水汽是激活和导致盐分运移的主要因素.我们使用高密度电阻率法对石窟围岩状况、莫高窟窟前林带区和崖顶降水入渗前后进行了现场测定,结果表明:(1)莫高窟后部崖体从表面到深度100m的地层不存在自由水;(2)莫高窟窟前林带灌溉水通过表层堆积物向崖面渗透,使洞窟岩体内的水汽含量增高,有激活盐分的可能;(3)少量的降水依然能以较慢的速度通过渗透性较好的地层或崖体裂隙渗透到洞窟的顶部,激活岩体和地仗内的盐分,导致壁画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盐害是莫高窟壁画病害的一种主要形式。疱疹盐害壁画,莫高窟多个洞窟均有分布。调查表明,莫高窟492个有壁画的洞窟中,有38个洞窟存在面积不等的疱疹病害,总面积约126平方米。有76%的疱疹病害洞窟处于底层洞窟。疱疹类型多样,经调查研究,按照疱疹的外貌、大小、分布特点等,对疱疹类型进行了分类、命名。绝大部分的疱疹分布呈规律性,表明疱疹病害的形成与水的侵蚀、流向有密切关系。通过本次调查研究,掌握了莫高窟壁画疱疹病害的分布面积、分布特点,对进行莫高窟壁画盐害机理及盐分活动规律研究,以及采取对盐害壁画的保护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对敦煌莫高窟第53窟内外实测温度、湿度资料分析整理的基础上,对比研究建筑围护结构中建筑物内表面吸放湿过程,发现两者具有较高的相似性,选择借鉴建筑围护结构吸放湿过程的方法是可行的.利用有效渗透深度理论,推导出吸放湿流量Qm.在对洞窟小环境温湿度的长期监测的基础上,不断计算壁画地仗层吸放湿流量Qm,掌握它的走向和趋势,以利于预防壁画发生酥碱病害.  相似文献   

11.
敦煌莫高窟壁画盐害主要来源于可溶性盐(NaCl和Na<,2>SO4)与水的相互作用.本文依据沉淀电导滴定原理,建立了一种用于分析莫高窟壁画地仗中Cl-和SO2-4离子含量的方法,对比研究了莫高窟第98窟地仗坚硬处和地仗酥碱处可溶盐阴离子含量,并与离子色谱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简便快捷,可用于莫高窟壁画地仗可溶盐的现场快速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壁画颜料变色的原因,揭示它的变色规律,国内外科学工作者长期以来,进行了广泛地观测和研究。我们通过对敦煌莫高窟十一个朝代四十四个洞窟中的二百多个壁画颜料样品的分析发现,铅丹、朱砂和土红三种红色颜料中,使用最普遍的是铅丹,而变色最严重的也是铅丹。分析的三十八个红色颜料中,含Pb_3O_4式样十四个,占37%;棕黑色颜料试样三十三个,其中含Pb2或PbO_2和Pb_3O_4共存的试样三十二个,占97%。实验中,我们又对莫高窟壁画的变色做了一次现场调查,并对几个变色典型的洞窟壁画颜料做了色度测定。在莫高窟壁画中,Pb_3O_4的变色确实是一种极其严重的病害。上述分析的三十三个棕黑色颜料试样中,成份是PbO_2的十八个,除主要成份是PbO_2外,还含有少量Pb_3O_4的十四个,这不但说明Pb_3O_4的变色十分严重,而且也可以证明黑色的  相似文献   

13.
敦煌莫高窟第85窟的壁画病害主要是空鼓、酥碱和起甲等,保护修复人员针对第85窟不同的病害类型,应用现代修复理念研究出了适宜的修复材料和修复工艺,对该洞窟的保护修复,解除了壁画进一步劣化的危机,使壁画处于安全稳定的状态.  相似文献   

14.
莫高窟壁画病害中,有颜料变色、褪色、脱落等。这种病害有相当部份是由于解放前白俄和游人在窟内生火做饭、烧炕取暖的烟熏所致。烟熏严重者,壁面一片漆黑、烟垢层厚。据统计,莫高窟现存烟熏病害洞窟29个,壁画1110平方米,彩塑39身,影塑130身。廿多年来,我们对烟熏壁画作了一些试验性的治理,收到一定的效果.现将我们所进行的试验性治理及七十一窟重点清洗试验介绍于后:一、初步试验:50年代末,我所工人豆占彪同志曾用清水对七十一窟北壁的部份烟熏较轻的壁画表  相似文献   

15.
莫高窟盛唐未完工中唐补绘洞窟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敦煌莫高窟有大约 2 0余个洞窟是创建于盛唐时期的 ,当时并未完成壁画的绘制 ,到了中唐吐蕃统治时期才陆续完成的。本文详细考察这些洞窟中的绘画内容和表现形式 ,并分析了出现这种特殊现象的社会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6.
1.前言敦煌莫高窟位于中国西北戈壁沙漠中,雨量稀少,气候非常干燥。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492个洞窟的45000m_2的壁画和2400身彩塑像基本完好。但是,整个石窟开凿在易风化的砾岩崖体上,又经历了千百年各种自然因素的侵蚀破坏,目前壁画的各种病害屡见不鲜,其中龟裂壁画,是敦煌壁画保护修复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根据莫高窟气候干燥的特点,过去我们采用聚醋酸乙烯乳液和聚乙烯醇溶液加固龟裂壁画,经过二十多年,加固效果较好。我们选择了聚醋酸乙烯乳液、聚乙烯醇和ParaloidB—72以  相似文献   

17.
刘菲 《文教资料》2014,(13):58-59
敦煌莫高窟洞窟文化是我国古代洞壁建筑、佛教文化、壁画文化三位一体的集中体现,其中蕴含的佛教文化与建筑人物信息,为世人展现了一个辉煌的南北朝时期。本文对敦煌莫高窟洞窟涵盖的佛教文化、建筑文化和人物画像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8.
莫高窟的旅游开放,弘扬了敦煌石窟艺术,扩大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但是日益增多的游客和客流的不均衡,不仅打破了洞窟微环境的稳定性,给洞窟保护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安全隐患,还导致了游客参观质量和满意度的下降。在此情况下,利用敦煌莫高窟壁画数字化存贮与再现技术的成果,建设具有综合功能的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充分利用当代信息技术和展示手段,让游客在虚拟漫游厅身临其境地观赏典型洞窟和丰富的敦煌文化,适度结合组织游客参观洞窟实景,从而构建了莫高窟旅游开放新模式。这种模式既能提高每日游客接待能力,又能很好地保护十分脆弱的文物本体,实现文物的"永久保存、永续利用",极大地缓解旅游业给莫高窟文物保护带来的巨大压力。  相似文献   

19.
莫高窟崖顶的化学固沙实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敦煌莫高窟开凿于大泉河出山口西岸的陡壁上,崖壁南北长约1600米,高约20米左右。山崖前是较平坦的砂土、砾石层平地,崖体离大泉河河床最宽处约180米,最窄处约90米,呈柳叶形,这块平地现已种植树木。莫高窟大量有壁画、塑像的洞窟开凿在南区约1000米长的崖面上,北区的洞窟除个别有壁画、塑像外,大部分洞窟无壁画、塑像,是开凿  相似文献   

20.
莫高窟壁画病害中,有颜料变色、褪色、脱落等。这种病害有相当部份是由于解放前白俄和游人在窟内生火做饭、烧炕取暖的烟熏所致。烟熏严重者,壁面一片漆黑、烟垢层厚。据统计,莫高窟现存烟熏病害洞窟29个,壁画1110平方米,彩塑39身,影塑130身。廿多年来,我们对烟熏壁画作了一些试验性的治理,收到一定的效果。现将我们所进行的试验性治理及七十一窟重点清洗试验介绍于后: 一、初步试验: 50年代末,我所工人豆占彪同志曾用清水对七十一窟北壁的部份烟熏较轻的壁画表层作过清洗,洗出经变画中思惟菩萨数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