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S.P.76《维摩诘经变稿》试析──敦煌壁画底稿研究之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S.P.76白描稿,作者经过详细的分析研究,表明其中的三小部分是为敦煌壁画底稿《维摩诘经变稿》。作者又通过对敦煌莫高窟洞窟壁画《维摩诘经变》的考查,根据画稿与壁画在成作时代、画面内容、佛经版本、布局结构等诸多方面的对应一致,认为S.P.76《维摩诘经变稿》是莫高窟第98窟《维摩诘经变》的壁画底稿,同时也应为五代宋曹氏归义军时期敦煌壁画绘制的参照底稿。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敦煌莫高窟北凉北魏时期的壁画,从内容与构图的关系、壁画制作及绘制顺序、绘画技法中人物造型与线及毛笔工具的使用、西域壁画与敦煌北凉北魏时期壁画中人物肌肤晕染技法的不同与特点、颜料种类及敷色方法所呈现的装饰效果以及颜料的变色原因等方面,做了详细的探讨与论述.  相似文献   

3.
敦煌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广阔的艺术天堂,其中的莫高窟壁画作为艺术瑰宝令后人望尘莫及。本文在了解并研究了关于莫高窟壁画艺术特点的同时,力求继续挖掘敦煌这座辉煌的艺术宝库,发现其更多更美的艺术瑰宝。  相似文献   

4.
敦煌莫高窟是人类艺术史上的奇迹。通过考察 ,领略到了莫高窟艺术的辉煌及其绚丽的画面效果。本文着重研究分析了唐代莫高窟壁画的艺术特点 ,表现技法和制做特点。  相似文献   

5.
敦煌壁画计算机存贮与再现系统的目标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敦煌莫高窟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 ,早在 196 1年被国务院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壁画图像是莫高窟最为珍贵的文物信息 ,记录在壁画之上的图像资料提供了极为直观和形象的历史素材。对壁画图像信息的保存曾用摄影和录像的方法 ,这些措施是用工程技术手段保护壁画的有力补充 ,但也具有一些无法避免的缺陷。计算机数字信息具有无损复制、良好的传播性、便于保存管理和便于使用、检索、查询等优点 ,因而成为了一种非常好的文物信息保存手段。敦煌壁画计算机存贮与再现系统最终的目标是能方便地查找有关莫高窟壁画洞窟的资料信息 ,可以真实再现洞窟壁画和进行壁画的复制等 ;开发和建立起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文物计算机信息保存实用化技术平台 ,并以此为基础 ,进而将这项高技术向全国文物单位推广 ,这必将极大地促进我国文物信息保护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和考释了敦煌壁画中的于阗装饰佛瑞像.新发现海眼寺瑞像实际有两种,属于装饰佛的为海眼寺圣容像.首次对固城瑞像进行了系统考释,提出固城瑞像主要是过去诸佛之瑞像,在敦煌具有"背光中密布千佛(或鳞片)"特征的瑞像均为此种瑞像.于阗装饰佛瑞像在形象上受到了于阗国土装束的影响.莫高窟第98窟于阗国王李圣天像之服饰实际上是汉族帝王冕旒衮服与于阗王传统装束的混合形式.于阗装饰佛瑞像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于阗王、佛一体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S.P.76白描稿,作者经过详细分析说明并研究,表明其中的两小部分是敦煌壁画底稿《观无量寿经变稿》,并认为应是莫高窟第55窟《观无量寿经变》的壁画底稿.  相似文献   

8.
赵声良 《家教指南》2011,(5):14-17,130,131
本文通过分析台北故宫所藏两幅传为"隋代"的绢画,并与敦煌莫高窟壁画比较,认为台北故宫所藏两幅绢画分别是临摹莫高窟第301窟南壁佛像和第244窟北壁菩萨像,而临摹者就是张大千。  相似文献   

9.
《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于2011年出版,揭开了敦煌石窟研究的新篇章。书中敦煌早期三窟——莫高窟第268、272、275窟,是学界公认敦煌现存最早的石窟寺遗迹。"敦煌地接西域",西北印度和中亚的弥勒信仰在三窟得到纯粹而完备的图像学表现。三窟的具体年代迄无定论,不同的意见及窟内复杂情况须深入探讨。早期三窟美术品的制作技法值得注意。敦煌早期壁画至少在绘制开始的步骤,应该是使用了湿壁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调查福格博物馆的专家关于华尔纳从敦煌带走的一些壁画样品的研究成果,进而比较了中国学者所发明的莫高窟壁画修复技术和福格博物馆专家所建议的莫高窟壁画切取和修复技术.  相似文献   

11.
"杜诗学"是王辉斌教授将文学史研究打通关中的重要一环。王辉斌教授对"杜诗学"的研究,不仅以"有一份材料说一份话"为其学术准则,而且创获甚丰,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本文作者与王辉斌教授就其"杜诗学"深刻的对话,有利于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特别是"杜诗学"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2.
王尚文对语文教育的贡献在于构建了独特的语文教育理论体系,这个体系以人文论、语感论、对话论为三大支柱,三个方面互为印证、互为补充。王尚文认为,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是人文性,而非工具性;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在于培养语感,而非传授语言知识;语文学科的教学活动是读者与文本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语感只能来自主体与文本、与生活的对话实践之中。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语文课应该着力于养成和强化学生的语文意识。  相似文献   

13.
在1924年出版的《新著国语文法》一书中,黎锦熙先生提出了他在语法研究中遵循的一个原则:“例不十,不立法。”后来,这句话成了汉语语言研究中的名言。可是,让人感到遗憾的是,许多人在征引这句名言的时候,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失真甚至讹传。通过对历史文本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王力先生在最初引用这句话的时候出现了一些疏漏,但是在后来的新版文本中,王力先生订正了自己的疏漏。然而,一些人在转引黎先生这句名言的时候,大多参考的是王力先生著作的老版本,似乎没有能及时注意到王力先生在新版本中已经订正了的说法,致使讹传愈广。  相似文献   

14.
《王泉根论儿童文学》是我国第一位儿童文学博士生导师王泉根教授有关儿童文学研究的代表性论著。作者坚执"问题意识、原创品格、中国话语"的学术理念,就儿童文学基本原理的关键问题、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基本事实、中国儿童文学学科建设等重要论题,作了精深研究与探讨,有力地促使中国儿童文学理论体系与学术品质进入一个新的学术台阶。  相似文献   

15.
《说文广义》是反映王船山语言文字思想的重要著作。文章从训诂实践中概括出了王氏词义训释的体例,对其中以形索义,据本义求引申义和关注社会用字等三个方面的训释特点进行了简要分析和讨论,指出"形义统一"是其研究《说文》的指导思想,也是其词义训释的根本特点。  相似文献   

16.
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诗广为流传,其中的“存”一直都理解为“存在”,即“有”的意思。可是,杜沛鹤却在《“思念”方觉“比邻”》一文中指出“存”字应该理解为“存想”“想念”。本文主要对此观点进行反驳,认为“海内存知己”的“存”依然是“存在”,即“有”的意思。  相似文献   

17.
从墓葬的形制与结构判断,西高穴大墓应该是一座东汉晚期的高等级贵族墓;由出土的圭可以确定其是一座东汉晚期的某一个王的墓;由出土的具有“魏武王常所用”铭文的石质器物,可以进一步确定西高穴大墓的墓主人是东汉晚期被封为魏王、死后曾被谥称为魏武王的曹操.因此,考古学界对于西高穴大墓即曹操高陵的判断正确,定性准确.以两宋为界,北宋以前,曹操高陵的所在,文献中一直有明确的记载,不存在疑问,更没有所谓疑冢之说.自南宋始,曹操“七十二疑冢”说产生并流布开来.究其原因,这主要与曹操高陵的西晋被盗以及后来北宋的修复有关.曹操墓在西晋被盗后,墓葬暴露,其所在成为尽人皆知的事实.北宋对曹操墓的修葺与保护,使曹操高陵因被盗而形成的识别标识湮灭;加之地表植被的恢复,原本“不封不树”的曹操墓与周边环境统一,外表已难辨识;北宋末年金人南侵,北宋灭亡,守冢户逃离,曹操墓就渐渐成为人们不知所在的疑问.  相似文献   

18.
冯延巳词深美闳约,秉承花间风格,但又不失清雅蕴藉,王国维以"和泪试严妆"一言以蔽之。冯词众多的先行研究,多关注冯延巳的艺术风格,忽略了冯词中屡屡出现的色彩词及色彩意象。本研究借用西方色彩基本原理,探究冯词的择色标准、用色特征、色彩意象的设置和功能、色彩体系的建立等方面,并以五代、南唐花鸟画的变革趋势作为辅证,以期多维、科学地审视冯词,重新认识冯延巳高超的美学价值和对中国文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昭君出塞故事闻名中日,但因所处时代,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不同,情节各有出入。井上靖的同一题材小说《明妃曲》塑造了一个不同于中国史书或文学作品的昭君形象。本文将阐明井上靖笔下的昭君形象,并结合相关社会背景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王元化对莎士比亚的接受与译介是中国莎学史的重要一环。王元化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既译且评、洞见了莎士比亚的人性艺术、对中国的莎剧演出提出了建设性的参评。王元化并非一开始就认可莎士比亚,缘于张可、马克思等因素的熏介,他逐渐喜欢上了莎士比亚。王元化对莎士比亚的接受有着特定时代的历史烙印,又与他对社会和人性的反思紧密相连,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莎士比亚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传播与接受的曲折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