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自从明世宗嘉靖四十一年(1562)八月二十一日皇帝决心重录《永乐大典》副本一份,命钦天监择出开馆吉日起,直至穆宗隆庆元年,(1567)四月十六日方得完工,凡历时四年又七个多月,书成,存于皇史宬,将永乐年间正本存于文渊阁。事实正是如此,而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则说成是“重录正副二本,仍归原本于南京”,它是根据嘉靖二十五年南京翰林院掌院周应宾所写的《旧京词林记》这样说的,然而一细加考查,《旧京词林记》并不是这样的,现将其原文录下:  相似文献   

2.
嘉靖《许州志》是现存许昌明代志书中最完整的一部,是许昌的一部重要地方志,其体例和内容皆有特点。嘉靖《许州志》是比较全面地记载和反映明代许州的地理、经济、风俗等情况的许昌地方文献,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3.
闽中诗派是明初诗歌创作的重要力量,其成员高棅在翰林二十余年,编选《唐诗品汇》,为明代的翰林院诗歌创作确立了宗师对象,影响深远。闽中诗派因其科举繁荣而作家成员众多,在正统以前,深刻地影响了翰林院的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4.
记载浙东名刹史事的《阿育工寺新志》最近问世,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内佛教界修纂完成的第一部寺志。《新志》是继明朝万历时兵部尚书郭子章修的《阿育王寺初志》及清乾隆时寺方丈畹荃法师所修的《阿育王寺续志》之后,为该寺的第三部志书。它不仅具有地方文献价值,而且为佛教史研究提供了珍贵史料。  相似文献   

5.
《宣德宁夏志》名称考辨──兼说宣德《宁夏志》之重要价值及古灵州州址陈永中陇右著名学者张维先生于1934年出版的《陇右方志录),记载宁夏在明代编纂有七部地方志书,最早的志书名称为《永乐宁夏志》,其它志书名称分别为:《弘治宁夏新志》、《嘉靖宁夏新志》、《...  相似文献   

6.
咸丰《安顺府志》是全国名志之一,是安顺现存最早的《府志》,是安顺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部典籍卷帙浩繁,内容宏富,是研究和了解古代安顺乃至贵州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安顺编撰志书,肇始于明代,但均已散佚。《安顺府志》一书,由清安顺知府长白人常恩任总纂,聘请湖南新化人著名学者、地方志专家邹汉勋和贵州永宁人吴寅邦任总修,开局于清宣宗道光庚戌(公元1850年)正月,成书于清文宗咸丰辛亥(公元1851年)六月。由于该志书编著于《遵义府志》、《贵阳府志》、《大定府志》之后,故能吸收各家之长。这部志书叙述周详,用语精审,…  相似文献   

7.
一、明正统三年本《彭城志》五百多年前,明英宗朱祁镇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落成的《彭城志》,既是现存最早的官修徐州志书。亦是现存版本最早的抄本徐州志书。关于明正统本《彭城志》的编修经过和主要条目,笔者已有专文《明正统本<彭城志>考略》发表在《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1期,在此不赘。二、明弘治七年本《重修徐州志》明代弘治年间,马暾编纂的《重修徐州志》是现今世存版本最早的刻本徐州志书,也是唯一  相似文献   

8.
明代从太祖开始,大力强调儒家理学,使之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作用得以强化.儒学对明初翰林院作家的文风起到规约作用.洪武初,翰林院的作家基本上是征召来的前元儒士;中后期才开始通过科举逐渐培养了一批翰林作家.明代初期的翰林院的组建和作家的创作为明代台阁体的形成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9.
翰林院发展到明代,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机构,史称"翰林之盛则前代所绝无也".洪武到永乐年间,翰林院制度产生了一系列变化,翰林院的政治地位和作用不断下降和削弱.这些变化与明朝初年皇权的强化和内阁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体现了统治集团统治策略的改变,是明初政局的"晴雨表".  相似文献   

10.
翰林制度是从唐朝到清朝特有的一项职官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开元二十六年(739年),在翰林院的南面另外建立了建学士院,其是专门掌管"内制"的.自此翰林院分为翰林学士院和翰林院(旧翰林院).虽然两个都有"翰林"之名,但是性质却有本质上的不同.翰林学士院是隶属于起草诏书、参与机务的枢纽部门;翰林院是在内廷侍奉君主的普通部门,都是一些技能之人.  相似文献   

11.
《玉堂杂记》为南宋周必大所作,是根据他在孝宗朝任翰林学士期间的随笔记录整理编辑而成的。《玉堂杂记》详细记录了南宋学士院建置、典制名物、学士职掌诸情况,以及翰林学士的活动与心态,其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为后世揭示了宋室南渡之后学士院的发展和独特之处,是研究南宋翰苑制度最重要的史料。笔记还保存了南宋孝宗时期政治、制度、人物、诗歌方面的丰富史料,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2.
杨慎是明代学识最为渊博、著述最为繁富的作家,著有《升庵诗话》等诗歌理论著作。自少年起。杨慎受业于以文章名天下的一代宗师、内阁大学士李东阳;状元及第迄至中年遭流放以前,杨慎任职于翰林院,以博学名闻天下。杨慎评议唐宋诗,阐发“夺胎换骨”的理论、学习六朝和晚唐诗歌,形成独特的诗歌风格以及运用实证的方法解诗等三方面诗学理论,都与他曾经在翰林院任职的经历有关。  相似文献   

13.
明代初年,江西刘崧为代表的西江派影响了明代的翰林院作家。江西籍作家成为有明一代翰林文学创作的重要力量。西江派成为庙堂文学的机缘,在于杨士奇成为内阁重臣,长期主持文坛,影响一时的创作风尚,培养大批作家,在文学上形成多条衣钵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14.
书院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独特的教育组织。明代是河南书院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书院数量更多,分布更广,影响更深。然而受明代文教政策的影响,河南书院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一波三折。总体来说,明代河南书院的发展经历了明朝前期的凋敝、明朝中期的发展和繁荣、明朝后期的禁毁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5.
明代书院是在明中后期官学衰微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这一发展背景使明代书院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官学化色彩,但基于惯习,明代书院还是保留着传统的办学理念和制度特点,使书院依然是明中后期最有活力的教育形式,扮演着批判当时教育弊端,提供新的教育经验的先导。书院的官学化使书院教育能够得到官方的支持,这对边远地区的教育更有着积极的意义,明代甘肃始有书院,在很大程度上是书院这种发展趋势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清中期以后,天下大致太平,战事明显减少,高官大吏多起自科举,而科举之中最重翰林。不仅汉族士 人如此,满蒙汉军旗人士子亦如此。此外,清代一直推行“首崇满洲”的国策。在科举方面,虽然在一甲进士和状元 及第等名义上照顾汉族士子,但真正受皇帝信赖倚重的大臣,仍然是本族士子。在翰林群体中,满洲翰林的地位和 作用远远胜过汉族翰林。这一点在鸦片战争前后活跃于政坛的几位翰林身上便能清晰地反映出来。活跃于当时 政坛的两派阵营中的领军人物皆出自翰林,但较量的结果可想而知。本文利用大量第一手资料,对清道光时期满 汉翰林之分歧较量的过程予以深入剖析,验证了“满重汉轻”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7.
百泉书院的前身为太极书院,其兴起与邵雍等诸位理学大师倡道苏门山密切相关。至元,理学名家姚枢、赵复、许衡、窦默等纷纷栖居苏门讲学,使书院很快成为北方理学传播的中心。明代经多次修葺,书院制度日臻完善。清初理学大家孙奇逢任主讲多年,使书院再度成为北方人文荟萃之地。因而,百泉书院在中国理学及书院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清中期以后,天下大致太平,战事明显减少,高官大吏多起自科举,而科举之中最重翰林。不仅汉族士人如此,满蒙汉军旗人士子亦如此。此外,清代一直推行“首崇满洲”的国策。在科举方面,虽然在一甲进士和状元及第等名义上照顾汉族士子,但真正受皇帝信赖倚重的大臣,仍然是本族士子。在翰林群体中,满洲翰林的地位和作用远远胜过汉族翰林。这一点在鸦片战争前后活跃于政坛的几位翰林身上便能清晰地反映出来。活跃于当时政坛的两派阵营中的领军人物皆出自翰林,但较量的结果可想而知。本文利用大量第一手资料,对清道光时期满汉翰林之分歧较量的过程予以深入剖析,验证了“满重汉轻”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9.
闽都书院源远流长,已经成为闽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都书院于明清之际传入台湾并产生深远影响.清代台湾教育的进步与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闽都书院渡台山长、教谕的辛勤教学及其提供的教材、典籍.清廷治台213年间,设立的书院有61所之多,遍布岛内各地,大部分深受闽都书院教育宗旨、培养理念和教学方式之影响.清初台湾还是移垦社会,文化与风气较为落后,动乱频繁,只能以武力维持社会安定.台湾能从“武治社会”儒化为“文治社会”,书院教育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