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n,1889-1951)是分析哲学的重要代表.“语言批判”是贯穿维特根斯坦哲学发展的一条主线,他倡导通过语言分析解决和消除传统哲学问题,提出“语言图像论”和“语言游戏说”两种不同的理论.语言图像论到语言游戏说的转变,使分析哲学由对语言的逻辑分析走向了对语言的语用分析.立足于“语言图像论”和“语言游戏说”,分析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思想的转变以及其思想在西方哲学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以德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前期哲学的核心观点"图像论"为理论基础,从语言与世界关系的角度概括诗歌的本质,再从诗歌画面与场景入手,总结当前诗歌教学应具备自觉的理论意识和相应的理论素养,明辨诗歌文体特征,处理好知识、审美和人生三方面的关系,从而实现诗歌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3.
"读图时代"的到来,使培养学生图像解读能力和图像文化素养成为当前美术教育面临的课题。笔者认为可以从理解图像的语言系统、语义信息和文化意蕴以及运用迹象论的观点来解读图像。类文字图像可以作为培养图像文化素养的一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4.
维特根斯坦早期的代表作《逻辑哲学论》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深入分析维特根斯坦以逻辑为基础的世界观和以命题为基础的图像论,是研究他早期思想必不可少的前提。了解维特根斯坦的世界观和图像论,对理解他的逻辑真理观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维特根斯坦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位非常独特的哲学家,他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终其一生创造出了前后两种看似迥然不同甚至是相互对立的语言哲学理论。前期图像论认为表达世界的语言是一种实在的图像。这种图像的实质是人的思想对世界的反映。而后期语言游戏说否定了语言、世界、图像的一一对应的关系,认为语言是一种游戏,其意义在于使用。维特根斯坦语言学转向实质上是非本质主义的转向,其根本原因在于其前期图像论存在缺陷。尽管如此,前后期语言哲学实际上仍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文献作为沟通历史学术文化与人们之间的桥梁与媒介,成为一种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在"文献"的传播符号体系中,图像符号具有特殊的传播力,尤其是在学术文化知识的普及传播与大众教育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中华文化的学术知识谱系中,文字符号一直处于中心地位,而图像符号处于从属的地位.这种现象与中国的社会历史发展、学术文化传统和科学技术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进入电子信息化的多元传播时代后,以图像为中心的图像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正向传统的语言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提出挑战,我们应该加强图像语言手段在学术文献中的运用,采取科学的传播策略,以求真正发挥图像的传播力,紧跟图像文化传播时代的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7.
从语言与图像之间的关系分析男女之间的情感游戏,结合歌剧《图兰朵》揭示语言与图像在男女关系中所形成的创伤性文化的危害性,希望人们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多一份反思,多一份建构.  相似文献   

8.
在维特根斯坦逻辑图像论的研究中,关于其思想的图像性的研究一直被学界认为是一个较为薄弱环节,这不利于彰显逻辑图像论的完整性,也不利于正确领悟逻辑图像论的精髓所在。文章对逻辑图像论中的思想的图像性的理论基础、思想的层次性以及思想图像性在逻辑图像论中的重要性作了一些尝试性的研究,力图还逻辑图像论一个本来的面目。  相似文献   

9.
逻辑原子主义认为,命题是实在或事态的图像:原子命题是原子事实的、分子命题是复杂事实的、语言则是世界的总图像。自然语言具有歧异性和模糊性,因此必须构造一种理想语言才能建立对世界的图像关系.但是图像论遇到难以克服的理论困难,这些困难是由图像论本身的理论缺陷导致的。  相似文献   

10.
高德胜 《新教师》2021,(3):15-17
借助文字,人建构出独有的符号与意义世界。以印刷文字为基本媒介的学校教育正是引领年轻一代进入文字世界的主导性力量。图像是比文字更为古老的表达方式,但因其自身的局限,作用无法与文字相比。但借助现代电子技术,图像获得了新的生命活力,可以说,我们已经进入了图像时代。图像作用于人是直接接入式的,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图像的繁盛,给教育提出了诸多挑战,教育所处的世界变了,教育的主体变了,影响人的方式也变了。面对图像时代的挑战,学校教育不能消极被动,只能主动调整自身来迎接挑战。  相似文献   

11.
论交往教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交往教学是以合理的人性假设为逻辑前提,在平等理念的指引下,师生之间以及师生与教学文本之间,以语言为主要交往方式,以师生内在的、自觉的共生共长以及文化的理解生成为旨趣的双重建构教育活动。交往教学尊重人的生命并且激发人的生命力量,以主体间性的和谐美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条件及价值追求,依托于文化且创生文化,以生活为源泉且勾画着可能生活,在开放动态的过程中编织着非线性的复杂世界,理论探究、实践观照以及方法论的突破与创新构成了交往教学研究体系的完整图景。  相似文献   

12.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指出:凡是能思考的东西都能清楚地思考。凡是可以说的东西都可以清楚地说出来。其义为:语言与构成世界的事实之间具有同构性。然而,东方的庄子《天道》却指出:语言可贵之处在于它的意义,意义又有所指向。意义所指向的,却不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而禅宗的不立文字则又是对世界本体的另一种思考。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最后一章提到"对不可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语言和世界的关系不能简单概括为图像摩画世界,对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悖论的思考,在于对"存在"的语言阐释,即:对世界的本体论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大众文化势不可挡地冲击着我国社会。文化消费已成为一种时尚。货币经济社会形成了文化的商品属性。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大众文化还具有意识形态功能,它解构了传统文化中许多原始的价值。作为一种话语权力和一种生存方式,大众文化体现了自身的现实性,体现了大众生活的审美化。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一种语言代表了一种文化,同时语言也是思维的工具,它帮助人们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因此,学习一种语言就是学习一种文化;保存一种语言就是保存一种文化。相反,失去了一种语言不仅意味着失去了一种文化,失去了一种思维方式,失去了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而且意味着我们人类失去了一种可供比较、借鉴的文化和信息来源。对广西仡佬语濒危成因进行分析,不仅能起到加强对仡佬语的保护作用,而且能使仡佬语所蕴含的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15.
悖论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在中西方文化中普遍存在,但中西方思想家对此采取的态度和解决方法迥然不同。中国思想家对悖论采取的是一种逍遥的、诗性的解决方式,而西方思想家对悖论的解决则具有一种"执迷不悟"、一究到底的执着精神。文章认为这种差异的内在原因在于,中国思想家注重人生实践甚于客观的宇宙自然、客观规律,在方法上采取直观体悟的方式对本体进行整体性把握,而非经由逻辑化、抽象化的语言探寻。这种逍遥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观,一方面导致中国文化的"诗性智慧"特别发达;另一方面,一旦这种思维和语言进入现代的立法、科学、道德、制度建设等领域,便不可避免地表现出某种程度上的歧义、混乱和无能。  相似文献   

16.
广义论证的提出大大扩展了逻辑学的研究范围,广义论证具有主体性、社会文化性、规则性、目的性和语境依赖性。在进行不同逻辑的对比研究时,不能用一种逻辑否定其他逻辑的合理性,而是在把一种逻辑的语言翻译成另一种逻辑的语言时进行必要的修正,以体现逻辑的特殊性。这种修正不仅能够降低由于逻辑语言不同而导致的对比研究困难,而且能体现逻辑的文化相对性,并按照这样的方法具体分析了形式逻辑和佛教逻辑五支论式的对比。然后用图尔敏模式分析三段论、五支论式和其他逻辑的论证结构。  相似文献   

17.
哲学的建构与现代性的反思——现代性反思的哲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与说明了社会科课程中的本国、本土文化的主体性及对这一文化的认同(Identity)的概念。阐述了这一概念在近代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形态及现代的状态。作为社会科课程的核心概念体现与方法,本文阐明了实现文化认同的客体化、相对化、逻辑统一的方法、为恢复主体性的课题研究学习方法及在文化的交融与冲突中主体文化的再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人类通过分类这种方法在环境中创造秩序与身份,使之化为社会文化,但同时也存在着相互矛盾和紧张的关系。涂而干和莫斯认为,情感是原始分类的根本依据,之后,科学的逻辑分类逐渐登上舞台。列维-斯特劳斯将源自不同文化和时代的分类体系之间繁多的转换与变异的图景看做是相互联系的。道格拉斯发现,人们所定义的洁净与肮脏并不由它本身决定,而在于它是否符合宗教文化的分类系统。本杰明·李·沃夫提出,人的思维是通过语言分类进行的,且不会超越语言分类。福柯认为,分类的根据就是其所定义的知识型。在知识考古学的方法下重新考察社会分类应该更注重分类的认识型、分类与社会的关联与断裂。对于分类产生的固有矛盾可以运用尼采哲学进行调解,一方面,我们承认,通过分类体系我们才成为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另一方面,我们意识到这样做在逻辑上不可能一劳永逸,我们要把世界当做是艺术品,用尼采所说的诗意与美感来理解分类的固有矛盾。  相似文献   

19.
车贴已成为一种马路文化,创意车贴更是吸引人的眼球,从语用学的角度解读创意车贴语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在语用原则、语用预设和语用特点这三个方面。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研究日常生活中的创意车贴有哪些功能与特点,有利于从语言的全貌来认识车贴标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