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意义]协同治理是科研大数据实现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厘清科研大数据协同治理的维度与脉络,能更好地实现科研大数据协同发展,从而为科研创新活动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石”。[方法/过程]对科研大数据协同治理进行概念界定与特性分析,以此为基础构建科研大数据协同治理框架体系(CGFS-SRBD),从规制、技术、网络、文化4个维度分析科研大数据协同治理的活动机理,依据“初生—再生—共生—反馈—分解”五阶段,进一步提出科研大数据协同治理的实施路径。[结果/结论]研究表明,科研大数据协同治理是以层级相济性、迭代循环性、数据云化性、生态趋向性为特性,以规制协同为重要原则,以技术协同为能力基础,以网络协同为核心组成,以文化协同为内化实质,以“层链式”遗传响应路径、“阶梯式”携作迭升路径、“矩阵式”分化管控路径、“螺旋式”纵贯耦合路径为实施路径,以实现科研大数据从混乱到整齐、从无序到有序、总体向好发展为目标的动态、多维过程。科研大数据协同治理体系的构建及实施路径的提出有助于在推动国家大数据战略目标的同时实现科研数据价值最大化。  相似文献   

2.
科研大数据共生作为科研大数据共享的重要过程,在科研数据生成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探究其内在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文章在共生理论的基础上,给出"科研大数据共生"的概念,构建了科研大数据共生模型(SM-SRBD),然后从维度分析、共生方程分析与寄生机制的关联分析等几个方面,深入阐释了科研大数据共生的内在运行机理,分析了科研大数据共生和寄生之间的趋利型和趋害型两类演化路径。研究表明:科研大数据共生是一个以利益维、自由度维、空间维、时间维、强度维等不同维度的共生活动为核心活动体系,以"共生数据源"为基,以"数据共生方程"为过程逻辑,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成长(或偏利成长)并生成共生化新数据、构建科研大数据命运共同体、提升科研大数据质量为目标,不断趋于优化的泛在化、协同化的动态进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科研大数据开放共享是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唤醒休眠科研大数据充分挖掘其价值潜能,对于促进数据资源及科研大数据生态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方法/过程]以生物休眠理论为基础,提出“科研大数据休眠”的概念,并对其发展特性进行分析,进而对其类型划分以及对应的消解机制和演化路径进行论述。[结果/结论]科研大数据休眠是以自发性、潜伏性、再生性、触发性、多线性为特征,以数据被动或主动休眠为类型,以数据激活、数据复苏、数据价值重塑的三阶模型(A-R-R机制)为消解机制,以减少数据被动休眠、促进数据复苏及价值重塑为目标的多路径、多层次、循环式动态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鄢闻 《情报探索》2023,(1):16-21
[目的/意义]探讨我国健康医疗大数据相关政策体系的侧重点与不足,为优化完善健康医疗大数据发展政策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我国中央政府出台的27份健康医疗大数据政策文本展开研究,以政策工具理论为基础,构建政策工具X维度、政策目标Y维度二维政策分析框架,梳理我国现有的健康医疗大数据政策现状。[结果/结论]政策工具维度,供给面与环境面政策工具应用比例较大,需求面政策工具应用相对较少;政策目标维度,加强数据保障、深化数据应用类政策较多,夯实数据基础及推动数据服务类政策偏少。政府应强化需求型政策工具的使用,注重各个政策目标间政策工具使用的平衡。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科研大数据治理在促进科学发展中起着重要推动作用,是提高治理能力与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途径,而突变是科研过程中广泛存在的现象。研究突变状态下的科研大数据治理过程有助于解决系统封闭、数据壁垒等问题。[方法/过程]借鉴突变理论中的尖点型突变理论,以科研大数据治理系统内生域科研大数据为状态变量,系统内生域科研大数据引起的熵增和系统外生域要素引起的负熵为控制变量,构建科研大数据治理模型(GM-SRBD),并对其机理进行解构。[结果/结论]研究表明,科研大数据治理过程可看作一个以突变性、随机性为特性,以模型上叶"无序态科研大数据治理系统"为基础,以实现模型下叶"有序态科研大数据治理系统"为目标,以"预备阶—逐进阶—临界阶—突变阶"四阶段为治理过程,以"环境融合策略(E)—网络梳理策略(I)—文化多元策略(C)—规制完善策略(R)—技术促进策略(T)"(EICRT)为五位一体治理策略体系,从而促进科研大数据治理系统内外交融,并使科研大数据由无序趋于有序的动态治理过程。  相似文献   

6.
孙命 《科技创业月刊》2011,24(16):36-38
金融危机的频繁发生,给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影响。从风险传导的视角出发,通过对传导源、传导载体及传导路径等方面的深入剖析,分析金融政策风险传导的过程,将给金融政策风险管理及金融危机防范提供新的思路。在对比历次金融危机风险传导的过程中,探索其共通规律及差异,为防范金融危机爆发提供有效地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7.
江积海 《科学学研究》2009,27(9):1376-1383
 假定企业是一个彼此异质的知识的集合体和积累知识的有效制度,而知识传导是“知识接收者”与“知识提供者”间的互动学习。在此前提假设下从后发企业知识接收者的视角研究知识流动规律及其转移路径,提出知识传导的主体边界、知识传导活动、知识属性三个维度所构建的整合传导路径框架,剖析单维度和两两维度组合的子路径过程,然后,分析知识传导路径的广度、密度、速度和交互性等关键特征及其影响知识传导的机理,最后,以深圳研祥公司为例,印证本研究的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8.
[方法/过程]本研究对科学知识生产规律、科研数据发表行为惯例、学术不端防控研究现状、科研数据造假判定的实践困境及其原因进行宏观分析。[结果/结论]提出了基于科研数据造假判定信息约束分析、分类计量与风险模型构建的实用情报策略,从而以风险评估方式提示科研数据造假的可能性,文章还探讨了其技术实现的可能路径。[目的/意义]研究结果对完善科研诚信信息采集、计量情报工程体系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知识传导模式及其路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江积海  宣国良 《情报科学》2005,23(6):807-811
本文剖析了现有研究的知识传导过程及模式,分析了知识传导的5种类型和9个层面的路径,总结了知识传导的规律,以提高知识的透明性、流动性和传导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刘瑾 《情报探索》2020,(5):82-90
[目的/意义]总结地方政府数据开放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旨在提高地方政府数据开放水平。[方法/过程]以广东、山东和贵州3省为例,对3个省份的政府数据开放平台进行研究,分为省级平台和市级平台纵向维度(包括部分统一型、统一开放型和省市分离型)、市级平台横向维度(包括"阶梯分布"型、"全面开花"型和"以点带面"型)两个维度。[结果/结论]以山东省为代表的统一开放型模式效果最佳,能够实现市级平台"全面开花"。在此基础上,提出成立大数据管理部门,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平台功能,提高信息技术水平,重视数据开发和利用等建议,为各地政府数据开放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江积海 《科学学研究》2010,28(4):571-580
基于后发企业知识传导路径及传导机制的前期理论研究,以比亚迪公司汽车研发为案例,剖析企业知识在主体维度(员工→团队→企业→网络)、活动维度(获取→吸收→转移→创新)、属性维度(显性→隐性)所组成三维空间的传导路径;同时,以新的视角提出知识传导的广度、密度、速度和交互度四个变量,刻画传导路径的物理运动和经济运动特征,并且从研发体系、专利策略、认知能力和激励机制等层面深入分析四个特征变量的作用因素及其对知识传导绩效的影响,更好地打开比亚迪知识运动规律的黑箱,最后总结案例经验启示和演绎改善知识传导绩效的有效机制和途径。  相似文献   

12.
曹振祥  储节旺 《情报杂志》2023,(11):199-207
[研究目的]数字素养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社会公众的核心素养,为移动设备用户的信息安全保护意愿和行为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动力。[研究方法]从理论层面探讨移动设备用户数字素养对信息安全保护意愿和行为的影响效应及其传导路径,并基于实际调查数据,运用Ordered Probit模型,对影响效应和传导路径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论]研究发现:移动设备用户的数字素养显著促进了信息安全保护意愿和行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之后,研究结论依然成立,且促进效应更为明显;反应效能和自我效能在数字素养影响信息安全保护意愿和行为间起传导作用,感知威胁的传导作用则不显著;提升移动设备用户的数字素养水平能够缩小信息安全保护意愿与行为之间的差异,有助于用户将信息安全保护意愿转化为保护行为;通过更换自变量测度方式及替换估计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结论仍然成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识别ChatGPT-AIGC用户风险感知维度属性,为数字智能时代有效实现风险治理、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价值参考。[方法/过程]结合已有风险感知维度研究成果,通过面对面访谈和线上访谈收集数据,借鉴扎根理论研究思路对访谈文本进行三级编码,构建ChatGPT-AIGC用户风险感知影响机理APCO模型。[结果/结论]结果发现个人风险感知能力影响用户产生不同的风险感知维度,而用户风险感知维度属性又进一步对使用意愿产生影响。基于此,从技术研发、信息监管、法律监督三方面提出风险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4.
吴爱芝  王婧媛 《现代情报》2018,38(12):97-102
[目的/意义]大数据时代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科研工作者对图书馆的需求产生巨大变化,如何提供嵌入式科研服务成为高校图书馆在转型期必须重点考虑的关键问题之一。[方法/过程]在明确嵌入式科研服务概念的基础上,本研究从科研项目、科研过程、科研团体、科研个体等4个维度阐述嵌入式科研服务的主要内容,并就目前国内图书馆开展的服务特点进行了总结。[结果/结论]本研究不仅可以为图书馆探索学科服务的新渠道、推动图书馆服务转型提供决策参考,而且有助于加深科研工作者对图书馆服务的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舆情衍生效应使得舆情更加复杂多变,增加了政府舆情治理的难度和风险。因此掌握网络舆情衍生话题的形成路径能够提高对衍生话题的预见性,从而及时有效地控制和应对衍生舆情。[方法/过程]文章构建了以舆情主体和客体为核心的衍生话题形成分析框架,通过采集20个代表性微博话题数据,利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探究衍生话题形成路径。[结果/结论]研究表明,衍生话题的形成存在4种组态路径,舆情主体要素在衍生话题的形成中发挥了主要作用,媒体和公众的参与是衍生话题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 归集重大科研项目数据资源、探索数据的有效利用以揭示其蕴含的前瞻科技前沿主题,对于以“创新驱动,情报先行”为科技部门、创新企业做好“耳目、尖兵、参谋”,助力科学规划部署、角逐科技创新、抢占创新制高点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方法/过程] 以科技创新型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数据资源归集为基础,通过实证从项目所属科研计划、项目名称及关键词、项目三个方面探索基于科研项目数据的科技前沿识别有效路径。[结果/结论]科研计划、项目名称、关键词、等一定程度上揭示项目内容的数据字段在科技前沿识别方面可以发挥作用,但存在数据字段缺失、数据规范性不足、杂质较多,识别方法工具待改进等问题,并提出以全球科技创新型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数据库为基础的宏观、中观、微观组合式前沿识别路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探究在线健康社区的研究热点及主题演化脉络,为在线健康社区领域的探索研究提供借鉴,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方法/过程]以2006—2021年Web of Science核心集中有关在线健康社区领域的339篇文献为研究对象,利用SciMAT软件制作关键词重叠图、主题战略坐标图和主题演化路径图,分析在线健康社区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演化路径。[结果/结论]在线健康社区领域各时期聚类的主题数量先减后增,主题类团的演化能力不断增强,演化路径日渐平稳。三条主要的主题演化路径为:(1)在线健康社区的社会支持研究:社会支持→社会支持→社会支持→社会支持、癌症;(2)在线健康社区的在线社交媒体研究:质量→在线社交媒体→在线社交媒体;(3)在线健康社区的在线评论研究:口碑→在线评论。  相似文献   

18.
张敏  赵雅兰  张艳 《现代情报》2017,37(9):23-29
[目的/意义]探究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科研工作者科技引文的态度、意愿和行为的形成路径。[方法/过程]在整合知觉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对引文态度、引文意愿和引文行为的形成路径提出研究假设和理论模型,选取8所高校的78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科研团队为研究样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338份有效问卷数据,并利用SmartPLS2.0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结论]研究结果显示,文献质量和文献声誉正向影响引文态度;主观规范对引文意愿没有影响,引文态度和引文自我效能正向影响引文意愿;引文自我效能和引文意愿正向影响引文行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移动医疗服务的健康信息具有隐私和敏感等特征,用户健康信息披露行为日益受到学界和公众的关注。[方法/过程]本研究基于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利用必要条件分析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的方法对问卷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探究影响健康信息披露意愿的必要条件及不同因素组合产生的组态路径。[结果/结论]研究发现,信任是影响用户健康信息披露意愿的必要条件,存在3条影响用户健康信息披露意愿的路径:路径一为风险消解型,当用户感知风险被消解时,即使需要披露的信息敏感性高,用户也会具有很高的披露意愿;路径二为权衡利弊型,当用户预期收益大于预期风险时,其信息披露意愿会随之增强;路径三为利益驱动型,当用户隐私关注水平较低时,其健康信息披露意愿主要受感知收益驱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用户的风险感知程度会直接影响用户采纳健康信息的行为和效率。因此,探究用户对网络健康信息的风险感知维度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制定更具针对性的网络健康信息服务策略以及公共政策,促进互联网健康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方法/过程]研究对网络健康信息用户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基于扎根理论对资料进行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结果 /结论]通过分析共得到134个概念,40个范畴和12个主范畴,解析出六维度网络健康信息风险感知结构(包括信息质量风险、信息来源风险、隐私风险、心理风险、系统质量风险和财务风险),并构建网络健康信息风险感知理论模型,为解读网络健康信息风险感知与健康认知能力和风险后果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