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核心课程群建设是保证人才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举措。本文以唐山学院工程管理专业为例,对工程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体系构建、建设思路、建设方法与措施等方面展开了论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已经进入了稳步推进阶段。本文以环境工程专业为切入点,分析了该专业的建设现状、专业认证历程以及继续扩大环境工程专业认证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借鉴CDIO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将职业资格培养引入课堂,设置"工程师模块课程",重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化选择等,为切实提高我国高校工程认证专业的建设水平进行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3.
陈彬  刘阁  张贤明 《高等理科教育》2013,(4):117-120,98
课程设置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研究生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对环境工程专业以环保技术及装备为特色方向的分析,阐述了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需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相适应,注重课程体系的实用性、发展性、创新性,以利于更好地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结合本校环境工程专业自身特点,提出发展特色方向的措施,构建新形势下合理的研究生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工程教育为背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结合本校计算机类相关专业的培养计划,分析了课程间交叉与依赖的关系,构建了层次化的"操作系统"课程群,给出了递进式、可扩展的课程群建设原则和团队组建原则,并对操作系统课程群核心层的建设实践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5.
陈坦  金军  王英  刘颖 《教育教学论坛》2019,(31):119-123
环境工程是综合性交叉学科,相应的专业建设既要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工程人才基本需求,又要有特色。民族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也应以为民族地区解决环境问题、为民族地区输送高级环保工程人才为目标和特色。在建设特色环境工程专业的同时参加工程专业认证,既是融入本专业主流、提高专业知名度的有效途径,又可以推动人才培养的规范化、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文章以国内某知名民族院校为例,从民族地区环保工程人才的需求出发,分析民族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建设特色,以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专业规范》为蓝本,结合工程专业认证的要求,提出专业培养方案的调整建议,以培养专业基础更扎实、工程实践能力更好、解决问题指向性更强的环境保护工程人才。  相似文献   

6.
根据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对工程技术人才提出的需求多元化为目标,浙江大学以综合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为核心构建了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通过课程体系建设和知识结构的调整、环境与资源实验中心的建立、多元化实践基地建设、科研训练计划和毕业设计/论文的实训,强化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推进本专业学生更好地满足全球化经济发展和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环境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群和典型工作,探讨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设计问题。介绍了基于岗位群典型工作构建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实施工学交替的实践教学模式,提出了生产性实训条件建设、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实践教学共管机制等质量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我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专业人才应备能力的要求,结合学校应用型人才目标定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采取"四化"课程群CDIO项目体系,即模块化、群组化、项目化、责任化。以学生多元能力培养为中心、以教师团队合作为支撑、以课程间逻辑联系为纽带、以教学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教学质量提高为抓手,构建了新型课程体系。课程群建设既顺应了高校工程教育改革的趋势,又满足了提高教学质量的内在要求。以项目作为课程之间联系的纽带,注重学生通识能力、专业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及职业能力等多元能力的培养,对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与单门课程建设相比,课程群建设能够有效地解决相关课程间的联系不紧密、关联性和系统性不足的问题。文章面向新工科,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从教学内容、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手段和师资队伍等方面对应用型本科机械设计课程群建设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整合、优化、更新出面向工业4.0的教学内容,开展了课程群课程思政系统建设,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在机械设计方面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建设了满足新型工科专业建设所需要的师资队伍,为传统专业改造升级及一流专业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10.
农林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在夯实共性工程能力前提下,以农业环境污染控制特别是以养殖废水处理和农业废弃物等有机固体废物处理为突破口,构建面向农业的环境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平台,实现对面向农业的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该文主要从理工文、教学和科研、国内和国际三个方面较为全面地探讨了环境科学与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提出了理工文融合——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融合、兼及一定的人文教育,是培养创新型环境科学与工程人才的关键;教学和科研结合,是培养创新型环境科学与工程人才的保证;与国际接轨,是培养创新型环境科学与工程人才的捷径的3个主要观点。  相似文献   

12.
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系统整体优化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环境工程的专业特点和适应社会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强调整体优化教学计划,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和内容,改革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方法和方式,努力开展其他形式的实践内容和形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当前社会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以沈阳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实践为例,阐述了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提出了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定位。根据沈阳大学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开放实验室及学生参加科研课题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对学生应用与创新能力培养,以及新型课程体系构建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4.
针对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新工科"建设的内在要求,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的新挑战,通过分析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华中农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经验,从学科交叉的视角提出了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可行措施,要求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在夯实共性工程能力的前提下,以中国生态农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从而培育出能够解决我国新时代农业环境问题的创新性人才。  相似文献   

15.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是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当前教学现状的分析,结合学校的行业特色及专业培养目标,对本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及设想,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出适应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多层次、多规格的环境工程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环境工程CAD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优化课程设置、深化教学内容、实施案例教学、引入网络资源等措施,对教学进行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相似文献   

17.
安徽科技学院环境工程专业是"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安徽省特色专业,为贯彻落实学校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目标,对该专业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性改革,主要包括: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改革评价方式等五个方面。通过相关改革,切实提高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米铁  刘延湘  黄芳 《科教导刊》2020,(3):164-165
流体力学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学生常有这样的反映流体力学难学.作为讲授流体力学的教师,认为流体力学的"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流体力学涉及的知识较广,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知识;二是流体力学比较抽象,理解起来有难度,加之粉笔+黑板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单一,致使学生感到枯燥难懂,从而厌学或放弃.2011年,湖北省教育厅批准江汉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工业烟尘污染控制)培养计划.基于环境工程专业新兴产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结合学校的课程教学改革精神,实施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改革.在本文中将课程改革实践中一些经验与心得分享,希望能抛砖引玉,对同行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了新工科背景下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主要从新工科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需求,环境工程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式如课程体系改革、建设创新创业平台、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等方面,探讨了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实践能力提升的方法与举措。  相似文献   

20.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主干课,目前开设的大气污染实验在内容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问题,为培养创新型环境专业人才需进行实验教学改革。以太原理工大学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学为例,完善实验室教学资源的配置,开设与课程密切相关的实验内容,并结合科研课题和大学生创新项目拓展实验,设计有关大气污染研究前沿的实验内容。优化大气污染实验教学方法,建立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式学习,体现了学生中心地位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大气污染实验教学改革在2017年4月-6月期间实施成果显著,学生主动学习、勤于思考,能够设计实验方案,熟练操作仪器设备,为培养创新型环境专业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