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广告作为一种极具商业价值的实用文体,具有其独特的语言风格、文化特色以及明确的促销目的。广告翻译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能在译文读者和广告受众中起到与源文件同样的作用。广告翻译策略已超越了传统的标准,发展到了富有创意的"创译",甚至是无需"忠实"于原文而更关注目标语文化和译文读者的"译创"。本文通过广告翻译实践,分析以上两种最新的、适合现代广告翻译的有效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
诗歌翻译的不可译性一直深受语言学家和翻译家们的关注。对于不可译的处理,译界许多学者都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以及相应的翻译策略。作为翻译策略的一种新取向,创造性翻译(creative translation),简称创译(transcreation)特有的文本再造功能可以帮助解决源语和目的语文化差异导致的不可译。  相似文献   

3.
从后结构主义看许渊冲的“创译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后结构主义批评是翻译研究的重要方法,它消解了翻译领域的逻格斯中心主义,提出了创译的新思维。许渊冲在中国古诗英译的实践基础上,提出了“创译论”,为诗歌韵体翻译打下了理论基础,同时又确立了译者的主体地位,这正印证了解构思潮的创译思维。  相似文献   

4.
译创不同于传统翻译,它要求在翻译的基础上按照目标语受众的逻辑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习惯,最大限度地传递原文的风格和意义。商标译创可以有效克服制约信息传递的文化障碍,帮助企业成功实现产品输出。  相似文献   

5.
聂燕燕 《海外英语》2014,(15):130-131,133
卡特福特认为翻译中的不可译既来源于两种语言本身的差别,即"语言不可译",又来源于文化的差异,即"文化不可译"。该文分别从语言不可译和文化不可译这两个方面来阐释京剧英译中的不可译,并从京剧的经典曲目的英译本中举例说明,文章认为随着文化交流和沟通的深入,京剧翻译中的文化不可译是相对的,而语言不可译是较为绝对的。  相似文献   

6.
非主流的"创译"和重命名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大量应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这样的"创造性"决不能没有任何约束。文章通过对目前已被接受的大量英文片名的汉译分析,指出了片名创译和改写的原因,以及片名翻译必须遵循的原则,即忠实性与劝诱性并重,原名与电影内容并重。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平台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标新立异的网络热词。网络热词作为一种社会语言现象,更新速度快,文化依存度高,带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使得其英译成为一大难题。本文尝试从创译原则及理论角度出发,总结归纳多种切实可行的翻译策略及技巧,探索如何把握网络热词的特定意义和超越语义之外的文化内涵,形神兼备地翻译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热词。  相似文献   

8.
邓迎 《怀化学院学报》2009,28(10):117-119
围绕《译者的任务》一文对沃尔特.本雅明的翻译理论展开研究,阐述了作者"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纯语言"、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忠实"的挑战等诸多的翻译思想,详细地讨论了翻译的可译性和可译性限度以及解构主义翻译思想,指出它对传统翻译观的冲击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论文化的翻译等值层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文化的可译度,即可译文化、部分可译文化和不可译文化的研究表明,由于不同国家在语言习惯和文化等方面的不等值,因此翻译等值只能是近似的等值。文化的翻译等值层次,首先应该达到文化语义层次的翻译等值.然后才是文化语言形式层次的等值。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由于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影响,人们常常用"忠实"、"等值"来衡量一篇译文的质量。而对在译文当中"创作"成分,人们常常是颇有成见。笔者试着用解构主义的观点,分析了古今中外一些翻译作品中"创译"产生的深刻根源及其对历史文化的贡献,从而肯定了"创译"的出现在某种程度具有它的合理的、积极的一面。  相似文献   

11.
闫屾 《华章》2010,(32)
翻译是两种语言间的转换,而翻译的相对不可译性妨碍了思想的交流.本文从语言,文化方面论证了相对不可译性以及语言的可译性.  相似文献   

12.
百分之百的"等值","等效","忠实"之所以不可能,是因为任何一种与特定文化密不可分的语言既有其可译性,又有其不可译性.当翻译必须沟通语言文化时,如汉语的诗歌、对联、绕口令等,往往使它们变得不可能.本文试从翻译理论入手并引用相关实例来证实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著名翻译家钱钟书先生《林纾的翻译》一文的研究,从中看到钱先生对翻译研究的第一哲学性问题——可译与不可译的论说有非常独到的见解和阐释。钱先生通过对林纾翻译作品的评论,把翻译的指导原则和翻译技法通过"诱"、"媒"、"讹"、"化"等极有概括力的字一一体现出来,充分体现了文学作品可译与不可译之间的辨证关系。其思想对我们从事翻译理论的研究和翻译实践的操作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4.
可译性限度问题是西方翻译理论的三大核心概念之一。从跨文化的视角出发,指出文化翻译的可译性的理论来源于文化的普同性和兼容性,但文化的差异性即地理环境、生活方式、背景与习俗、社会文化传承、宗教信仰与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主要差异使文化翻译具有限度。因此译者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采取归化和异化的补偿策略,使不可译性向可译性转变。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细致分析林语堂在自译《啼笑皆非》过程中对文化负载词所运用的翻译策略,从而对林语堂所倡导的翻译理论进行探讨,论证林语堂本人就是他提出的"翻译三标准"——"忠实"、"通顺"与"美"的践行者。本文旨在引起更多学者关注自译研究与林语堂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16.
随着商洛市政治、经济、旅游、文化、对外开放等事业的快速发展,商洛市公示语汉英翻译很有必要。然而,商洛市公示语存在英文翻译缺失,英文拼写错误现象普遍,机械死译、乱译,英文翻译不符合表达习惯或国际惯例等问题。商洛市公示语英译可采用借译、仿译、创译等策略,以提高其公示语英文质量、提升城市形象。  相似文献   

17.
摄入性改写突显过程性、生成性,以摄入性改写为理论视域的翻译研究主要是通过创造性和相关性解决翻译研究的各种问题。白先勇的自译个案特别突显创造性和相关性。他的自译作品数量多,一共分为三个阶段,涵盖了主要创作时期的作品。从实践经验出发,白先勇的自译涉及自译和他译的关系、创作语言和翻译语言的辩证关系、作者和译者的辩证关系等方面。白先勇对翻译的历史性特质、世界性白话的观念和对翻译过程性和连续性的重视,具有现实意义,为摄入性改写视域下的翻译理论研究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8.
由于不同的语言和文化都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和差异性,翻译中便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可译的现象。根据英国语言学家、翻译学家卡特福德在其著作《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对不可译性的分类,主要从语言上的不可译性和文化上的不可译性两方面来分析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现象,并针对不可译性提出了实用的翻译应对策略。以期加深翻译学习者和英语爱好者对不可译性的理解和认识,帮助其掌握翻译策略,从而提高其翻译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9.
王斌 《海外英语》2013,(13):142-144
由于不同的语言和文化都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和差异性,翻译中便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可译的现象。根据英国语言学家、翻译学家卡特福德在其著作《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对不可译性的分类,主要从语言上的不可译性和文化上的不可译性两方面来分析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现象,并针对不可译性提出了实用的翻译应对策略。以期加深翻译学习者和英语爱好者对不可译性的理解和认识,帮助其掌握翻译策略,从而提高其翻译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20.
翻译活动是一种跨时空和跨文化的语言转换,这一转换受到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因此,翻译的绝对可译性难以实现。在翻译过程中,语言的不可译是绝对的,而文化的不可译是相对的。在特定的条件下,文化上的不可译是可操作和转换的,具体方法有补偿式翻译、象译、直译加注和替换法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