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9 毫秒
1.
通不通     
张耀祥先生在《教育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短评,驳我们的"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言论。他拿了许多证据出来证明这三句话不通。还是我们不通呢,还是他不通呢?这个我们愿意等候读者裁判,用不着我们自辩。但是他的短评里是有好几点引起了我们讨论的兴趣。  相似文献   

2.
<正>看了《走近陶行知》,我有很多感触。下面我对"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和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进行一个综合对比。陶先生一生从事教育工作,在儿童教育中有很大造诣,他当年远渡重洋去美国留学,师从杜威,后回国大力普及平民教育,特别是乡村教育,后来创办了晓庄师范学校、生活教育社及山海工学团等学校。由于当时社会普遍的教育方法是"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这与他"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  相似文献   

3.
<正>一、陶行知的教学观教与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是教学论的起点。陶行知留学回国后,看到国内学校"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弊端普遍存在的现象,给予了严厉的批评:"教书的人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书的人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这种教育不仅危害教师、学生,更是祸国殃民。"他主张把教授法改为教学法,教与学相统一,提出"教学合一"即"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  相似文献   

4.
陶行知先生说的好:怎样生活便怎样学习。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是“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认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课堂。陶行知批评当时那种脱离社会、脱离生活的教学为“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陶先生认为先生的教必须是“在做中教”,  相似文献   

5.
潘正明 《语文天地》2012,(10):35-36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与社会生活是相应的,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教育要扩展到整个生活领域,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旧传统,就能"随手抓  相似文献   

6.
早在20世纪初,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为了改造旧中国的"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传统教育,特别是反对应付"那些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试等考试"的应试教育,大力倡导以社会生活为中心,以培养人的生活力、创造力为宗旨,以提高整个民族素质为目标的生活教育,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活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7.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旧时代之学生之生长的过程有三个阶段:一是读死书;二是死读书;三是读书死。而新时代之学生也离不开书,所不同的是:用活书,活用书,用书活。”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陶行知先生创造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仍然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学校语文课题组认真学习其教育理论和思想,积极开展大阅读教育,努力打造书香校园,使校园充满智慧和生机。  相似文献   

8.
周啸  彭军林  李赛红 《职教论坛》2012,(35):30-31,34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教育理念,反对读死书,死读书。这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教育一派死气沉沉。教育的出路何在?现代中国杰出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石头城下、和平门外的小庄(晓庄),为寻觅中国教育的曙光,进行了别开生面的生活教育实验。创办晓庄试验乡村师范的动因中国的教育因其陈陈相因,在教育理论上毫无生气。教育与生活,教与学与做被生硬地割裂开来。教师在学校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在教室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陶行知认为,这种沉闷的教育空气的酿成,主要是教育理论上缺乏革新精神,没有新的理论贡献出来。  相似文献   

10.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在批判学生死读书、读死书,先生死教书、教死书,教育严重脱离生活实际的传统教育中产生出的光辉命题。陶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伟大教学思想,首开传统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改革之先河,且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一贯重视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创造才能,并把"教学做合一"作为晓庄师范之校训,开辟了一条培养一代创造新人的正确途径。在深化教育改革与  相似文献   

11.
<正>"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针对传统教育的"死"而提出建立的理论。他指出,传统教育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教育,这种教育导致形成"做死工,死做工,做工死"的社会。教、学、做三者不仅自身死气沉沉,而且彼此不相闻问。他要求,不仅要让上述所有的"死"字均换为"活"字,而且要将这三者的壁垒打通,"教劳心者劳力,教劳力者劳  相似文献   

12.
早在20世纪初,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为了改造旧中国的“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传统教育,特别是反对应付“那些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试等考试”的应试教育,大力倡导以社会生活为中心,以培养人的生活力、创造力为宗旨,以提高整个民族素质为目标的生活教育,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活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13.
真教与真学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批判传统单一的教授法,反对教师"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和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提出的教学方法论。"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这里就体现了教学做三者的关系,教和学都以做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认为,教师在做上教,那就得以学定教;学生在做上学,那就是自主学习。用陶行知先生的话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  相似文献   

14.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这样描述旧中国的教育:“先生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无论哪一个时代,“教死书”的教师没几个学生会喜欢,而课堂灵动,给学生高度自主性的教师往往会得到学生的尊敬和青睐。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推进,创设人性化的课堂已是大势所趋,教师们应该静心研读原汁原味的课改理论,结合自身实践探索出师之“讲”与生之“学”的黄金分割点。  相似文献   

15.
黄勇 《辽宁教育》2013,(8):24-24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在批判学生死读书、读死书,先生死教书、教死书,教育严重脱离生活实际的传统教育中产生出的光辉命题。陶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伟大教学思想,首开传统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改革之先河,且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一贯重视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创造才能,并把"教学做合一"作为晓庄师范之校训,开辟了一条培养一代创造新人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16.
汉语词汇缺乏形态变化,词的意义和功能取决于其在句中的位置。在“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中,同是一个“死”字,其意义与功能随位置变化而变化。“读死书”说明读无用之书,“死”为形容词作定语;“死读书”说明即使是有用之书若不能活学活用也是枉然,形容词作状语;“读书死”指出为读书而读书最终一事无成  相似文献   

17.
生活教育理论确立之前大约存在10年的探索期,在这个时期陶行知诊断出中国教育的症结在于一个字“死”,无论是传统教育,还是清末以来的所谓洋学堂教育,依然延续着科举传统——死读书、读死书和读书死,迷信书本教育。另一方面,他在积极批判中国死教育的同时,也大力提倡和实践以自主、自动、自治、试验、创新、做事为核心的教学做合一的“活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8.
<正>上世纪60年代读中学,学校组织"批判资产阶级教育路线",有些话耸人听闻,如"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时时提及。把"读书"和"死"联系在一起,让我们这些少年感到"读书"的恐惧。可是,在那些年,学科教学受极左思潮影响,可读的书已经不多。"文革"尚未开始,学校里已经找不到一本《论语》,"封、资、修"文艺已在逐步清除,学生即使想尝试读那些能"致死"的书,也未必能找到。我们  相似文献   

19.
陶行知先生一贯痛斥传统的“老八股”教学和引进的“洋八股”教学是“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极力主张要把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弘扬学生的主动精神。这些论述,都集中地体现在他主张的“教学做合一”原则里。这条教学原则,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近几年来,我们学习和实践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并用“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改革语文课教学,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教学做合一"是贯穿陶行知先生教学理论的一条主线,同时他提出学生的"六大解放",要求学生走出"读死书、死读书"的枷锁,走出在"做中学、学中做",以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对现实教学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