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唐代河北胡汉文化属性是河北文化发展及唐代学术史上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学界有关这一时期河北胡汉文化属性各家观点、瑕瑜及今后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了自身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六朝江南文化的发展,对于同时期北方社会共识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对江南的认知上,鲜卑贵族与北方汉族士大夫始终存在着差异,但北魏初期的认知差异是因胡汉文化异质引发的,孝文帝时期则是由南北文化不同评价造成的。北魏后期胡汉文化共识的形成正是基于孝文帝所创造的文化语境——以江南"华风"为北方社会的精神标尺。北方文化趋同于江南的结果,是北方社会中华意识的彰显。然而这种中华意识又是以超越江南、创造新的文化为指向,是开创隋唐盛世的观念先导。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外来词入手,探讨分析历史上中亚文化、印度佛教文化与近现代欧洲文化对汉文化的影响和汉文化向世界各地的传播,进一步印证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相互影响在语言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4.
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的战乱造成了胡汉两种文化频繁的的冲突,交融。在此过程中胡族统治者或多或少都接受并向往汉文化,但同时又无法摆脱自身的胡文化,其中汉化程度较高的氐族苻坚就是例子,其一方面重开太学,推行德政,任用儒士,另一方面又遗留了善待来降少数民族并保留其自治权的胡族文化,胡汉两种文化的冲突最终导致了苻坚发动淝水之战,以及战后国家的分裂。  相似文献   

5.
从文化史角度看,皇太极在巩固满文化与吸收汉文化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文化政策和文化措施上,皇太极首先采取了基于满族文化而致力向先进的汉文化学习;在政权建设上,始终致力于缩小满汉文化的差距;在宗教和婚姻制度以及“殉葬”制度上也一定程度地采纳了汉文化中的精华。其举措集中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沿袭明代的科举取士制度,二是尊孔崇儒,三是改国号为清。皇太极所做的文化贡献完成了将满族文化纳入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历史任务,并保存了满族文化鲜明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6.
隋唐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化艺术繁荣时期,也是胡汉文化交流、融合及其影响最广泛的时期,更是西域乐舞与中原乐舞交流最充分的时期。将从西域乐舞对中原宫廷乐舞、民间乐舞的传播和发展,及对社会风尚的影响展开论述;详尽分析了西域乐舞在中原盛行的原因。因而民族文化艺术既要保护、开发和传承,也要交流、创新和发展,还须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开创中华民族文化振兴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7.
文化涵化(Acculturation)既是一种过程又是一种结果,这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化接触后互相采借、影响所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化由地域性趋向整体性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时期。这时期胡、汉文化及其汇聚后的中原文化与南方文化不断撞击、融合,呈显出了双向涵化的壮丽、复杂的风貌。正是在这南北文化、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8.
唐末五代,很多文人士子及乐师、工匠流入契丹国,大辽文化勃然兴起。辽代的宫廷音乐,大部分继承了唐代音乐。辽代音乐的定律、乐器分类法、雅乐名称、燕乐等都承袭唐朝。这种“宗唐”现象不仅是音乐风格问题,而是辽代胡汉文化相争多年之后,汉文化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9.
北朝后期是一个胡汉文化趋同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生活在山东地区的汉士族大多加入到东魏北齐政权中。由于汉族的文明程度高于进入中原的周边胡族,这些士族又是世代传承儒学,在社会各阶层中学识水准较高,因此他们对于进入山东地区的胡族及胡化汉人的汉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对于东魏北齐政权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文化方面,还表现在参与国家重大决策以及典章制度的制定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一、中国文化格局的变化与中国文化亚文化圈的形成 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是浸润性的,以汉文化从中心地带向四周作浸润性的渗透为主。在当时中国人的视野之中,汉文化是唯一最先进,最繁荣的文化,汉族人民对自己文化的这种伴随着自尊的自信,使当时文化在空间上的发展主要采取着“以夏变夷”的形式。汉文化逐渐由中心地带向四周浸透,而汉文化的纵向历史发展,则主要表现为汉文化自身潜能的不断发挥,外来影响在汉文化发展中起的作用是极次要的,即使象对汉  相似文献   

11.
汉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主体民族 ,各少数民族历来重视对汉族文化的吸纳。哈尼族吸纳汉民族文化大致经历了从朦胧到明朗、无意识到有意识、个别到群体逐渐普及、循序深化的过程。其间既有哈尼族的主动吸纳 ,又有汉文化自身的辐射和渗透 ,二者相得益彰 ,推动了哈尼族历史文化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江湖”与“庙堂”:湖湘文化的历史吊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湘文化对湖南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透过二千多年来湖湘文化的发展嬗变,不难发现,湖湘文化有着一种江湖文化的特质,近代以前,湖湘文化的发展得益于流寓湖南的一批文人;近代以来,湖湘文化的每一次发展都与中国社会大变革有关。在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初,湖湘文化发展曾经辉煌一时,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然而,经过毛泽东时期的一起一落之后,离开了庙堂的湖湘文化应如何发展下去便成为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根基,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胡德海先生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内容、基本特性及其价值意义的阐释,尤其是关于人生修养问题的研究,为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为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开拓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南阳地处中原,传统文化底蕴丰厚,其民间剪纸的古老纹样反映出中华民族融合而形成的远古文明交会特征,并以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丰富着中国民间剪纸的文化内容和艺术形式,成为传播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载体,传承了中华民族上升时期楚汉艺术精神,突出表现了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健康向上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5.
区域文化性格是特定区域文化内群体性格特征的表现,巢湖区域文化的长期积淀与内化,形成了该地区特有的区域文化性格.本文试图对这一文化现象作一粗略探讨,以进一步把握巢湖区域文化的内涵与特质.  相似文献   

16.
侗族《救月亮》及汉族《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同为日月神话。试图从主人公设置、道具与主题、人物形象流变与语言三个方面,对侗族《救月亮》及汉族《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日月神话进行比较,以探究华夏民族心理特征的异同及其形成之原因。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汉族“日神文化”和侗族“月亮文化”传统,正是其原初生命感觉在古老神话中的折射,并进而影响民族性格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两汉荒政不但缓和了社会矛盾,恢复和发展了生产,稳定了封建统治;而且对整个汉代的社会文化乃至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则是丰富和完备了汉代的礼乐文化,有利于封建统治秩序的道德化、规范化;促进了汉代思想文化的发达,使天人感应和阴阳灾异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实用性;而在科技文化方面,荒政既有利于汉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又影响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由此,对汉代荒政的评价,不能简单地视为迷信、欺骗。  相似文献   

18.
胡锦涛和谐文化建设思想具有丰富的内容。他明确了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阐明了和谐文化建设的动力之源——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和谐文化生产力;指明了和谐文化建设的道德基础——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风尚;深刻阐明了和谐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胡锦涛和谐文化建设思想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辩证统一、继承性和创新性的辩证统一、多样性与主导性的辩证统一等特征。  相似文献   

19.
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特征。作者把她们塑造成一个个艺术典型,她们外表美和心灵美相统一,表现最突出的是痴情美。她们为爱情而生,为爱情而死,她们是美的化身。  相似文献   

20.
汉大赋是“大汉气泵”在文化上的体现,同时也是汉人美学思想的重要载体。本文从体制之宏大、容量之博大、境界之阔大、气势之壮大四个方面具体论述了汉大赋的壮大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