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话语体系创新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体现,亦是切实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有效性和针对性的重要抓手,而富有特色的教学内容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话语体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天津历史文化资源为创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话语体系提供了丰富且生动的教学素材,主要...  相似文献   

2.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高校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既是对大学生进行科学发展观教育的好途径,也是增强中国近现代史教学的理论性和现实关注度、加强教学效果的必然要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过程中,应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精神作为主要教学理念,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重要任务,以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作为重要教学目标,使这门课程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3.
教师话语霸权在我国由来已久,新课改以来,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小学教师话语霸权似乎被消解,然而在现实课堂中却产生了驳回型、忽视型、纠偏型、问答型四类教师话语霸权的新表征,它们以隐性的形式存在。弗莱雷对话行动理论指导下的对话教育主张以爱、信任为基础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本归还其话语权、以批判性思维为中心促进教学的动态生成,对新形势下小学教师话语霸权的消解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增强实效性应做到四个"结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主渠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将理论学习与情感体验、中国历史与国际背景、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并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5方案”实施五年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建设分别在教材编写出版和教学研究、教学示范建设、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和学科支撑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继续推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建设,应围绕三个强化,即强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问题意识,强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教育评价,强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历史思想、价值判断和现实观照的理念。  相似文献   

6.
良好的红色话语体系是红色文化教育顺利开展的"润滑剂",对红色文化教育实效性提升具有重要作用.红色话语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时期起到了关键的思想建设、价值引领、信念导航作用.立足新时代,红色文化教育需要构筑更加完善有效的红色话语体系,红色话语现代转换势在必行.以红色话语发展的现实掣肘为切入点,从红色话语的内容、形式、理念三个层面进一步探析如何有效实现红色文化教育话语转型.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限制了其功能作用的发挥,应结合其自身特点,努力实现:文本话语范式与人本话语范式的结合;求真与求信的结合;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结合;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内容在长期的相关宣传和课程教育中形成了一定程度的视觉和听觉疲态,这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多表达新话语。为此,我们可伸缩史内触角导出新话语;扩展史外知识引出新话语;加强课堂表达艺术发出新话语。从而使课堂教学语言既有历史感还具时代感。  相似文献   

9.
"中国梦"与中国近现代史在时间、空间和内容上是一致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主题、主线、纲领等都涵盖了"中国梦"教育的主要内容。所以,在"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堂上,以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为载体去阐述"中国梦",具有极大的优势。本文重点论述如何改革"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模式,推进"中国梦"融入课堂,从而引导学生深入认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实质,并坚定"中国梦"的信念。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所强调的政治性与历史研究侧重的学术批判性使得二者间存在一定区隔。引入世界历史这一维度或可成为突破这一难题之路径。其一,适当引入对世界历史的讲授,将帮助讲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最基本的起点即近现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帮助学生理解中国所面临的系统性危机。其二,世界历史既指超出一国范围的历史,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解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是理解中国革命何以如此的重要理论来源。其三,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从历史中挖掘中国发展的全球意义,实现对世界文明的担纲,进而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应成为新时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重要主题。  相似文献   

11.
教师群体活动中涌现的话语,作为教师生活质量和当前教育话语的反映形式,具有日益重要的研究价值。门特话语围绕初任教师和有经验教师的群体活动展开,相关文献研究的回顾体现门特话语分析对教师群体活动和专业发展的意义。通过批判话语分析理论的介绍和门特话语中常用的评课体裁范例的批判性分析,揭示了门特话语和教师教育话语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师的理论自觉是指教师在理论上的清醒和自觉的行动,即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教学全过程,包括对理论价值的自觉认识、对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的自觉把握、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历史自觉担当."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实效性和引领力的提升必须依靠教师将"传道""授业""解惑"有机结合在一起,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体系阐释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变革,并有针对性地对重大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回应,对错误思想进行必要的澄清与解蔽.  相似文献   

13.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既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与落实高校"立德树人"任务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独有优势。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融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深入挖掘教材的相关知识点,将理论本体与历史、现实维度紧密结合,既创新理论教学又强化实践教学,使二者协同发力,发挥出最佳效率。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教育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中的四门必修课之一。该课程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主要是从历史教育的角度出发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本文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定位及其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探讨,以期对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实效性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讲历史逻辑"为大学历史教育的理念,既可以区别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与中学"中国近现代史"课程,为做好二者的衔接确定依据,也可以使之避免与"讲理论逻辑"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重复.以历史细节论证历史逻辑,是增进该课程教学实效的较好方式.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过程中科学借鉴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实现范式转化是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途径之一.把概念史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有助于充实教学内容,增强教学说服力.在教学中要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关注概念语境化,弥合历史概念与书写概念之间的差异性,诠释概念大众化,理清概念"下沉"过程中意...  相似文献   

17.
<中国话语:理念与经验>一书对中国话语的阐释,并不像今天众多的"酷评"热衷于制造惊世骇俗的定义或观念,而是致力于具体细微的本土经验叙事,揭示了中国话语就是一种直接再现了中国民族真实的当下经验,反映着它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内在生命需要的诗家语,阐释了中国民族话语主要表现为中国南北地理差异下的二元论话语谱系:一是作为中国话语中心的北方伦理谱系,二是以中国话语边缘形态存在的江南审美叙事.全书核心在于澄明了中国话语的主流形态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话语谱系",而"言之有物"与"文以载道"则构成了"中国文化叙事学的基本原则",并且针对当下已经出现的背离两个原则的反面现象,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和重建.  相似文献   

18.
"以学生为本"是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着力倡导的教育教学理念。"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应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加强各个教学环节的针对性,采用启发式和参与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在批判话语学视域中,教育场域各种行为规范的话语实践隐蕴着规定与描写、信息与互动、形塑与改塑、理性与论证等特征性话语意涵。对行为规范的话语实践展开话语间性、话语次序、话语混杂等方面的超学科话语分析,凸显了现代教育中由于技治理性和管理理性的超常张扬而映现的“话语技术化”、“话语商品化”而展现出理性与生活的张力,也揭示了现代文明进程中科学世界通过“语境重置”对生活世界的“殖民化”以及人的“物化”危机。同时.对行为规范的话语实践进行批判性话语研究,能够鲜活地使我们对事物获取一种现象学意义上的原初、自明、本质、冥会于心的观察、理解与诠释。  相似文献   

20.
从逻辑学角度看,"主体教育是什么?"的言说是一个悻论,造成这种悻论的原因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在语言意义问题上所持的"指示论"或"指称论"。为克服"指示论,域"指称论"的缺陷,语言学家们放弃了在这个问题上的实证主义态度,提出了"言语行为论"。奥斯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语旨力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得出"主体教育是什么?"的言说既不是一种描述性的语言行为,也不是一种规范性话语。而是一种批判性话语。其意义不在于向听者揭示物质事实的某种属性,而在于激发、促进、拓展听者自身对自身参与其中的现实教育活动的深层思考。作为批判性话语,它参与现代教育实践的方式主要不是提供知识的基础和具体行为的指导,而是要唤醒教育实际工作者的历史意识、主体意识、价值意识与创造意识,以便通过教育思想的解放达到对教育实践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