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洪武十五年,湟水流域开始实施卫所屯田。由此,掀起汉族迁入高潮。至明中叶,湟水流域汉族屯田进入发展高峰期,呈现经济繁荣,社会、文化中兴景象。但由于屯政自身存在的弊端及管理过程中的诸多原因,和全国其他地区卫所屯田一样,湟水流域屯田出现了衰落迹象。针对屯政衰败,明政府采取确定地权、招种抛荒土地、租佃、典卖、统一屯科、田科则税等方法加以治理。这些措施的施行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湟水流域的卫所屯田和农业经济,但客观上造成了屯田民地化、屯卒平民化的结果,开启了明末湟水流域汉族社会由军事性屯堡社会向传统型乡土社会转型的序幕。  相似文献   

2.
移民是历代王朝开疆拓土的重要方式,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策略。为实现对西南边疆的开拓及控制,明初,中央政府在这一区域设立卫所制度,实行有组织有规模的汉族移民,给黔东南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及富足的劳动力,极大地推动黔东南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明初黔东南落后的社会面貌,使得这一地区社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研究明朝初年黔东南地区汉族移民情况,探讨明初黔东南地区汉族移民的社会背景、过程、类型、活动、特征及影响,总结汉族移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为当下黔东南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工作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3.
汉族移民怒江流域经历汉晋、南诏大理、明清三个时期,而清代是内地移民怒江流域群体最为复杂的时期。移民群体不仅有边疆镇守的将士,还有开发边疆的屯民、谋求生存的矿工和图谋发展的商人。他们的到来促进了怒江流域社会经济的迅速转型,给地广人稀的怒江流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增加了劳动力,荒芜土地得到垦殖;兴修农田水利工程,解决了农作物的用水需求;活跃农村市场,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兴起和发展,缩短了边疆与内地的差距,加速了怒江流域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4.
清朝建立以来,清政府先后对包括鸭绿江流域在内的东北地区实行了从封禁到禁中有驰,最后到局部开放的政策。自道光以来,汉族移民开始大规模流入鸭绿江流域,并在鸭绿江流域从事盖房建屋、开垦土地、伐木采矿等活动,鸭绿江流域也因此开始逐渐得到了开发。汉族移民对鸭绿江流域的一系列开发活动,使得当地的城镇开始兴起,人口迅速增长,经济和文化快速发展,交通条件不断改善,与此同时还起到了巩固边防的作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王兴文 《函授教育》2002,(4):109-112
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呈螺旋型上升的,每经过一次改朝换代,社会经济就会遭到严重破坏,到一个王朝中期时,经济恢复发展到最高峰。但是,在明初的洪武年间,朱元璋通过争夺劳动力,荒屯田、兴修水利。奖劝桑棉生产、发展工商业等一系列经济政策的调整,使社会经济在明初就有一个较高的定位,成为中国古代经济史上的一个奇迹。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呈螺旋型上升的,每经过一次改朝换代,社会经济就会遭到严重破坏,到一个王朝中期时,经济恢复发展到最高峰。但是,在明初的洪武年间,朱元璋通过争夺劳动力,荒屯田、兴修水利,奖劝桑棉生产、发展工商业等一系列经济政策的调整,使社会经济在明初就有一个较高的定位,成为中国古代经济史上的一个奇迹。  相似文献   

7.
黑顺 《考试周刊》2012,(28):196-196
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在西北少数民族中曾普遍实施土司制度,清代在西南地区实施大规模改土归流,但湟水流域的土司制度却依旧存在。因此,研究清政府对湟水流域土司制度的改革措施,对了解土司制度自身的发展和弊端,以及清政府在西北地区的统治方式具有典型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西汉时期,黄河中上游流域由于受社会、经济、军事、政治诸因素的影响,人口地理分布较之前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汉族人口由少变多,少数民族人口由多变少。汉族与少数民族人口数量的增减,意味着农耕面积的扩大和游牧面积的缩小。  相似文献   

9.
蒙古弘吉剌部始封于湟水流域的时间当在1229年窝阔台即汗位后封次子阔端于唐兀惕之地至丙申年(1236年)分封之间,受封者为赤窟驸马,其世次传承为:赤窟—怀都—爱不哥—章吉—脱脱木儿—琐南管卜—阿剌乞巴—朵儿只班。该系先后拥有3个王号:宁濮郡王、濮阳王和岐王。湟水流域为赤窟系军事游牧集团拥有的分地,即实封投下,非单纯镇戍地或食邑。蒙古弘吉剌部徙入湟水流域,对今天土族的形成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0.
自唐宋以来,青海湖区和湟水流域一直是吐蕃 部族的聚居地,青海吐蕃 经济的繁荣与富庶,引起西北诸番的向慕,明武宗正德四年(公元 1509年),蒙古鞑靼部自河套侵入青海湖区,并以此为据点,不断掠夺邻境诸番部,青海吐蕃不堪忍受其蹂躏,遂开始了苦难的迁徒。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给农村社会带来了巨大变化。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重心从解放初主要培养服务农村的农业人才转向改革开放后体系的多元化发展。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确立,基于能力本位的农村职业教育不断强化服务“三农”功能。  相似文献   

12.
蛮族处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阶段,迁徙到江汉、江淮地区的蛮族大都进入了封建社会生产力有所发展,涌现了大量蛮族村落。蛮族内部差异甚大,风俗习惯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3.
海马舞是北盘江流域彝族传统丧葬仪式中,丧家女婿或女婿家请来的男性表演的舞蹈。关于海马舞的源起有戈阿楼说和孟获渡江说;海马舞是彝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传承的丧葬祭祀舞蹈,是祖先迁徙、征战和民俗生活的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14.
以市场经济进程与中国社会形态的嬗变为背景,通过社会结构变化、生活方式转变与"应试教育"的影响等社会学角度透视我国青少年体质状况下降、健康水平下滑的这一人们高度关注的社会问题,并相应提出可行的战略规划,从而促进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西拉沐沦河以北的十几处红山文化遗存,在聚落形态、社会生活、生产工具、墓葬习俗等多方面,反映了红山文化社会的真实情况,印证了6500-5000年前的西拉沐沦河流域原始农业的发达及畜牧业的繁荣。它们充分的考古学实证向世人昭示:红山文化社会是新石器时代中国北方较为先进的经济社会。这里和黄河流域同样,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北方民族文化的摇篮。  相似文献   

16.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是“五个统筹”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对有关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文献资料进行了研究与整理,并着重对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主要内容、目标与原则、不协调的表现原因、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归纳整理。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发展,社会各群体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族际通婚现象渐多.未婚青年的婚姻观念对本民族的发展以及与其他民族的关系发展都有着紧密联系.本文通过对未婚青年这一群体的调查发现,汉回两族未婚青年对通婚观念有很大转变,但依然在心理上承受着来自家庭和本族族人的压力.  相似文献   

18.
“千家峒”是瑶族中的最大支系——盘瑶的发祥地和“圣地”。“千家峒”的故事在盘瑶中由来已久、广为流传。通过剖析千家峒传说的精髓,分析千家峒的传说所表现的盘瑶的历史文化情况,认为元代统治者的民族压迫是盘瑶四处迁徙、形成今“岭南无处不有瑶”的主要原因,并由此造成了盘瑶长期以来不能形成自己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仍然处于贫困、落后的状态。千家峒的传说寄托了盘瑶的兴盛梦。  相似文献   

19.
我国山区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以北京市山区为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应具有协调性、可持续性、人口规模的适度性、高效性和公平性。通过对北京市山区深入调查研究,归纳出山区可持续发展的六种典型模式:观光农业+民俗、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生态农业与绿色有机食品加工业协调发展模式;小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经济沟建设相结合模式;休闲度假、会议旅游+房地产开发模式;城镇建设与劳动力转移相结合模式;农林牧复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这些模式对我国山区可持续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德宏傣族的饮食文化是傣族长期适应其地理环境的能动成果。德宏傣族主要分布在德宏海拔 130 0米以下的河谷、平坝 ,气候为干湿季分明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此地理环境相适应 ,德宏傣族的饮食文化表现出九个显著的能动适应地理环境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