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人曾说,"阅读一本史书,就犹如展开一部历史长卷,可以触摸到历史的脉搏;翻开一部文学经典,就如同走进了一处风景名胜,可以提高人的生活情趣."而我要说,"阅读一部教育名著,就犹如踏入幽深的教育胜景,聆听教育的呼吸,不仅可以滋养我们的思想,修正我们的行为,而且还可以用书香气息拂去职业的尘埃,消除我们的职业疲倦感(对教师而言)."  相似文献   

2.
一谈到儿童,人的内心就会变得温和愉快。几乎每一位成人都深信不疑自己对儿童的爱,但我们要扪心自问的是:我们真爱儿童吗?我们会爱儿童吗?追寻历史,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教育在前进,先哲们无不把认识和研究儿童作为教育的前提。在这个意义上,与其说教育培养了儿童,不如说不同时期对儿童的发现造就了"教育"。认识儿童、发现儿童贯穿整个教育史,从西方"认识你自己"到"儿童中心",从中国的人性争论到因材施教,"认识儿童"成为中外教育的历史主脉络。不断发现儿童生命真谛,把潜伏在儿童身体内部的能力及其幼芽巧妙地引出来,成为先哲们前仆后继、努力探索的主旋律。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人不断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历史,一部  相似文献   

3.
庞庆先 《学周刊C版》2011,(8):103-103
作为中学历史教师,该如何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很重要,因为一堂课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的高低。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随着历史学科教育理论的深入研究,历史这个学科越来越让我们重视。因为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学到好多我们祖国以前的发展过程,可以更好地教育我们努力学习,将来做一个对祖国有贡献的人。下面,笔者就如何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做了简单的阐述。  相似文献   

4.
在几部大部头的中国教育史著作中,我们找不到卢作孚的身影;在《中国教育家评传》及其同类论著中,我们也没有发现有关其名字或业绩的记载。这或许是历史的误会、教育史学家的疏忽,也许是身处内地的卢作孚因其地理位置的偏远未入一些人的视阈。但我可以明白而严肃地说,这是不公正的,或是一种教育历史记录的缺失,亟需教育界及历史学界来弥补。奠定卢作孚作为一代现代教育家身份,无论是教育理论、思想或教育实验、事业等多方面都如此。可喜的是,今天学术界推出了一部新作,基本上解决了这一历史的困惑。这就是《教育开发西南——卢作孚的事业与思想》一书。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犹如一股新鲜的血液融化了僵硬的、传统的教育思想,它使师生交往在更加融洽的氛围中互动,打开学生的心窗,走进学生的心扉,感悟学生的真情,已使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近几年来我们的教育生活就犹如丁香花般悄悄绽放。  相似文献   

6.
一种刊物有了 50年历史,确实值得庆贺与纪念.我就着秋日的暖阳,闻着窗外浓郁的桂花香,回忆与《辽宁教育》相识相守的往事. 印象:8大板块,20多个栏目,"总有一款适合你" 《辽宁教育》50年的历史,是一部改革与创新的历史,是一部发展与积淀的历史,它致力于学术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为理论和实践搭桥,帮助读者拓宽理论视野,提升...  相似文献   

7.
教育经典是教育学人集体的阅读经验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积淀变成了集体的无意识的知识范本。它是教育源起与历史发展过程中,教育学人、教育工作者反复阅读、理解、评论、传颂的著作;也是教育家、教育学家对教育问题与教育现象阐发的教育忧思,最终凝结成的教育智慧的文本字符。教育经典的"历程、历史"的本根性,"知性、智性"的批判性,"人格、人性"的实践性,"发生、发展"的结构性走向未来,不仅增添了教育的深度与厚度,而且也是对当前教育者、教育活动的一种指导与规劝,也能对教育未来发展做出各种尝试性的展望与远景设想。  相似文献   

8.
隐喻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也运用得非常普遍.通过对教育作品的阅读,我们发现隐喻可以用来组织和说明教育思想.本文主要就有关"教育是什么"的隐喻进行分析,试图探讨隐喻背后的教育理论和思想,希望对其获得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9.
阅读是初中语文教育内容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初中语文课堂改革的重点对象。阅读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爱好,阅读可以使我们的思想睿智,阅历丰富。但是,阅读需要能力。初中语文课堂的阅读教育对于培养我们的阅读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阅读教育的水平决定了我们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0.
传播学是否是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理论基础必须能对领域的研究与实践产生持续性的影响。历史视域中的传播学、系统科学与教育技术之间存在复杂微妙的关系。历史的真实是:传播学是教育技术与系统论结缘的中介,对教育技术的影响并不是持续的。立足于这一历史事实,我们既可以厘清“教学设计”(ID)与“教学系统设计”(ISD)之间的微妙差异,又可以辨识20世纪80年代中美两国关于教育技术“形似而质异”的“电”、“教”论争的实质:中国解决的是教育技术学科归属的问题,美国解决的是学科深层发展的问题。我们应当在对历史的认知中推进教育技术的学科建设,教育技术的学科建设不仅需要历史研究,更需要正确的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迟子建的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犹如一部民族史诗,带领我们走进鄂温克这个弱小而又强大的民族,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少数民族的文化世界、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它使我们在阅读中了解到一个民族的生存哲学、精神守望和文化变迁,让我们看到了鄂温克族在百年沧桑与历史沉浮中所彰显出的独特的民族魅力。  相似文献   

12.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学习其间议论行事的一部书,也是最能体现孔子思想的一部论著。孔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是一名当之无愧的教育家。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要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关注的是孔子的教育思想,汲取孔子的教育艺术,以便对我们教育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教育的社会、历史、文化特性,决定了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必然具有理解性质。在理解中,或者说通过理解,人们便获得了教育的意义。教育的意义就是“教育是什么”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在日常语言世界中,在教育理论世界中。从有关教育的语词和教育俗语中,我们能透视出鲜活的中国文化背景下人们关于教育的社会性理解和认识;从教育理论关于教育的把握中,我们可以获得人类创造的教育理性。日常语言世界的教育意义是教育历史的积淀,它继承历史,说明现实,现实证明了它的实际,它又证明了现实的合理。理论世界的教育意义,在理性的道路上也继承了历史,但对现实它隐含着批判,更大的志趣在于引导教育现实放下包袱,走向未来。我们若想获得一个关于教育的全面的理解,就必须在日常语言世界和教育理论世界之间建造桥梁,沟通常识和理论,链接历史、现实和未来,把知性逻辑和理性逻辑辩证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4.
我们国人都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是历史文化千年的古国,既然我们以文明和文化著称,我们就能愧对这一称谓。我国的历史文化悠久,拥有很多世界文明的经典著作。那是我国古老历史的见证。一部五千年中国文化史,犹如一条滚滚长河,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诗经楚辞、老庄哲学、史记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作为国学经典,深蕴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在大力提倡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全面提升语文素养的今天,让国学走进课堂,已经显得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15.
历史是一部教科书,"以史为鉴"可以通古今之变、知社会之兴替。历史同样也是健全人格教育的重要素材,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去挖掘人格教育的内容,把历史教学中的人格教育素材发挥得最好。同时在教学中注意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历史教学人格教育的效果;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素质,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名中学特级教师,多年来,我一直坚持自费订阅各地出版的教育理论刊物。《教育科学论坛》就是我心仪的刊物,每期杂志送来,我都会迫不及待地浏览目录,然后,抽出闲暇时间,仔细阅读。我们有一个学科中心组,对一些特别优秀的文章,我复印十多份,发给中心组成员仔细阅读、保存参考。一本来自于巴山蜀水的教育理论刊物.竟然在遥远的黄海之滨拥有了固定的读者,也算是一种缘分吧。我们青岛的历史骨干教师每期都能看到《教育科学论坛》,  相似文献   

17.
陈红 《教育》2011,(15):50-51
创新教育专家林格老师关于养成教育的精辟论断让我们振奋,引我们深思,"养成教育是培根的教育,是温暖心灵的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是教给青少年终身受益的东西。"这朴实形象而又经典的语言犹如铁锤重重地、沉沉的敲打在我们校长的心上。我们感到了肩上担子的重量,感  相似文献   

18.
正关于历史阅读问题,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这是教学的最普通手段而已,阅读只能是表面的、粗浅的,只用嘴不用脑的阅读,是失败的阅读。也就是说,在平时日常教学中,我们并不注重学生历史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是学习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是中学各科教学中都要培养的一种能力,并不只是语文学科的任务。从以下几个角度就可以看出培养历史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教育是一个千古不变的话题,好的教育家的思想不仅可以影响时代,更可以预见未来,这种影响是具有空间性的。叶圣陶先生就是这么一位教育家。他对于教育有自己的见解,"教是为了不教"是叶老的核心教育理念。在叶老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中就处处彰显着叶老的教育思想,无论是对于教师修养等的感悟,还是学生应该需求于学校什么,都有其独特的见解。这些教育思想对那个年代以及现代的教育都有深刻的影响,提出的教育问题也有其预见性,非常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教师味道,犹如一部《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可以品出不同的味道,细嚼之,最基本的有"三味":即。人文味、个性味、境界味。其一,"人文味"。指教师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有一种生命的厚重蕴含其中,这是教师学养人格的支撑。生命因阅读而精彩!一个教师较之普通人,就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