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文精神体现的是对主体与世界的关系、对人自身价值和人生存在的意义、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作为时代精神之精华,体现着人文精神,这与我国儒学的人文精神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在当代大学生中大力弘扬人文主义精神,是提高自身人文素质、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需要,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大力弘扬人文精神显得尤为紧迫。  相似文献   

2.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步形成的,它经过中国共产党人的丰富和发展,体现了继承性与创新性、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这种民族精神,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品格和力量,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机和活力,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对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创造的灿烂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仍有着重大价值。文中从图书馆的自身特点出发,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体现为当今图书馆工作中要大力倡导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传统文化中仁德人格的塑造应作为图书馆职业道德建设的内容并体现于实际工作中;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需要继承传统文化中群体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说明了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可以加强当今图书馆的自身建设,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是有根本区别的,但从一定意义上说,宗教道德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体现着人类某种共同的精神追求,是人类精神宝库中的一笔财富,是构建现代伦理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其当代意义是:第一,宗教道德中属于人——神关系的道德层次,实质是对人自身神圣意义的追求,应该努力挖掘;第二,宗教伦理中属于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道德层次,大都与世俗道德内容交叉,可以强化世俗道德信仰的力量,提升世俗道德的功能;第三,宗教伦理中属于人与自身关系的道德,强调的是人们的自律,在很大程度上规范教徒对自身责任和义务的认同与履行。  相似文献   

5.
体育运动是人类进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重要形式,它不仅作用于人的身体,同时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重要影响。在体育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进取精神、拼搏精神、公平竞争及团体友爱的精神,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等,都是美好人性的体现。体育精神能促进人类自身的完善,体现人性之崇高。  相似文献   

6.
论"学术自由"理念的现代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术自由产生于思想自由,其精神实质是一种人性的体现。现代高等教育在学术自由理念支配下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是一对辩证的范畴,学术自由必须承担学术责任。学术自由弘扬批判精神和张扬个性,为创造性提供精神氛围。学术自由体现以人为本,最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当代,工具理性的膨胀、价值理性的衰微导致人类生存出现了物质繁荣与精神衰败的扭曲状态。功利的浪涛淹没了所有的理想、崇高与神圣,精神的荒芜使人品尝了前所未有的冰冷、孤独、痛苦与失落。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本应关注人自身价值的培植和弘扬,关注人性精神层面的建构,然而“在  相似文献   

8.
微型小说要出精品,关键在于要有“小说精神”。直面人的生存状态与价值,重视人文关怀;展露自豪感与自尊心,表现忧患意识,弘扬民族精神;崇尚理想,张扬崇高,烛照世人灵魂;等等,都是小说精神的体现。重视小说精神,追求小说精神,是微型小说长盛不衰的根基。  相似文献   

9.
学术期刊编辑的人文精神与职业道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术期刊编辑既是精神文化产品的把关人和人文精神的守护者,也是编辑职业道德的实践者。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是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是形成编辑良好职业道德的核心,在编辑活动中,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正确地认识人的本质与人的价值,主动追求真正有意义的人生;将终极关怀意识贯穿于学术期刊编辑的全过程;从历史发展和文化建构的角度看待编辑的职业认知与自身价值;弘扬主体精神。在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精神困惑。在新形势下树立良好的编辑职业道德,要以人文精神为核心,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将人文精神贯穿于编辑道德修养的全过程;要有热爱编辑事业的敬业精神;完善自我,加强自己的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0.
“仁爱”是儒家伦理规范之灵魂,我们须剔除糟粕弘扬其精华,加强师德建设。儒家“仁爱”思想蕴含很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精华。“仁者爱人”,就整体而言,即要爱国爱民。就具体而言,人民教师首先要热爱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要弘扬儒家“有教无类”及以严求爱、诲人不倦的敬业爱生精神。其次要弘扬体现儒家“仁爱”的“忠恕”之道的精华,热爱同志,以求同志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再次,弘扬儒家仁爱精神要自尊自爱,为人师表,从内在精神到外在举止,全面加强自身思想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准确把握中华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充分认识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积极探索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基本途径,是高等教育更好地完成自身所肩负的重要使命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弘扬民族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要任务之一.我们党历来重视弘扬民族精神,当今时代,弘扬民族精神对我们党和国家实现发展目标,对高校的健康发展和培养高素质人才都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弘扬民族精神应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将弘扬民族精神与大学文化、大学精神建设结合起来,与教学工作结合起来,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结合起来,与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结合起来,与进行素质教育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3.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步形成的,它经过中国共产党人的丰富和发展,体现了继承性与创新性、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这种民族精神,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品格和力量,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机和活力,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对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潘灯 《闽江学院学报》2005,25(4):123-126
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的民族精神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准确把握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充分认识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要性。积极探索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方法,是高等教育更好完成自身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科学精神是人类在长期的科学活动中凝聚和升华出来的思想和行为准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时代精神的本质体现。而作为引导学生进入科学殿堂、激励学生攀登科学高峰的教师,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应该崇尚真理与科学,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实行科学育人,在学习实践的基础上加强自身的科学精神修养。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在党百余年奋斗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魂.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涵育大学生理想信念,其逻辑缘由主要体现为现实逻辑、价值逻辑、实践逻辑三个方面.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育人价值进行分析与凝练,不仅有利于赓续与弘扬党的伟大精神谱系,也有利于发挥党的精神谱系的资政育人功能,为塑造时代新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7.
美学精神在实质上体现人为的生命的自由精神。这种人的生命和自由精神在人史关系、主客关系和天人关系相对立的情境下往往表现为美学意义上的崇高精神;在人史关系、主客关系和天人关系相统一的情境下往往表现为美学意义上的和谐精神。人的生命的自由精神和和谐精神总是通过弘扬人的崇高精神逐步地加以实现的。我们需要描写壮美和崇高的人物、事件和现象,以感召和呼唤的激情,用壮美和崇高的精神培养和增强人们的不畏艰验和追求光明的信心与通气,推动我们的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18.
奥尼尔在此剧中主要从精神领域表现人受环境的迫使和自身的不能自己,借人物灵魂的自我挣扎来展开冲突,描述了种族偏见和岐视带的恶果,在人物自我的精神对抗和分裂中完成了吉姆与埃拉两个悲剧性格,人作者在埃拉身上更多体现了种族间通的特殊纠葛,而在吉姆身上更多体现的是婚姻本身固有的纠葛、而定切都源于奥尼尔对生活的悲剧性认识。  相似文献   

19.
王茹 《中国德育》2004,(6):46-46,66
《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施纲要》指出,创新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要继承优良传统,又要体现时代进步的要求,从时代和社会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的内涵,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开拓进取,勇于创新。这就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  相似文献   

20.
肖梅庭 《甘肃教育》2013,(22):39-39
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首先要对新时期的教育有正确的认识。教育本应是“心灵的导向和人格的塑造”过程,也是促进人健康成长的过程,但现代教育追逐物质效益,忽视精神文化的开创和弘扬。下面.笔者谈一谈在教学、学生、对自身认识几方面,自己是如何认识并把握数学教学本质,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