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中小学德育缺乏实效性最重要的原因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具体表现为:在德育目标上.忽视学生的主体发展水平;在德育内容上,忽视学生的主体道德需求;在德育方法上,忽视学生的主体德育功能;在德育途径上,忽视学生的主体道德实践;在德育评价上,忽视学生的主体道德人格。提高中小学德育主体性的应对策略主要有:更新德育理念,体现主体性;调整德育目标,体现层次性;充实德育内容,体现生活性;创新德育方法,体现自主性;拓宽德育途径,体现开放性:完善德育评价,体现过程性。  相似文献   

2.
美国德育模式转换与我国高校德育实效性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价值澄清学说的式微说明放弃道德内容和核心价值观念的教育,如同传统知性德育模式偏重道德理论知识灌输那样,依然解决不了德育实效性低下问题。文章认为完善教师主体性,培育学生主体性,将道德认知教育和德育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在传授道德内容和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育主体性和自我教育能力,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以往德育美学研究偏重教育者主体的建构,忽视受教育者个体与自我关系的建设,强调受教育者主体的被构成。福柯生存美学关注个体与自身的关系,追求身体与精神的和谐,强调"自我构成",构建真正自由的道德主体。在福柯生存美学视角下,教育者成为受教育者与其主体塑造之间关系的中介,同时培育受教育者的关怀意识和关怀能力,实现他律性德育手段向自律性德育手段的转变、惩罚性德育手段向精神引领性德育手段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一失重的德育目标高校德育目标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道德情感的培养。现行的高校德育目标忽视深层思想情感培养,使德育成了单纯的知识传授,长此以往,将会使德育生命力日趋萎缩。从调查的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现行高校德育目标存在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道德情感培养的问题。(分析见表1)  相似文献   

5.
德育的低效是人们在实施德育过程中所持有的单向度思维方式造成的。它只承认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忽视学生对教师的影响;只承认学校对学生美德的塑造,忽视社会的德育功能。这造成了德育的现实困境。因此,需要在解构这一传统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建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强调师生“道德主体”的生成性,强调道德范畴与社会变化和道德培养与现实社会情境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学校传统德育中,忽视学生人格的发展和个性的培养。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21世纪将属于能承担社会变化和经济改革所带来冲击的人格健全。培养“健全人格”应成为学校德育关注的焦点。为此,学校德育应从创设良好的德育氛围、重组德育内容、培育学生的主体性、构建以发展学生道德判断力为主线的德育运行机制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7.
德育的低效一直困扰着教育。德育的低效是人们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所持有的单向度思维方式造成的。它只承认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忽视学生对教师的影响;只承认学校对学生美德的塑造,忽视社会的德育功能。这造成了德育的现实困境。因此,需要在解构这一传统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建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它强调师生“道德主体”的生成性,强调道德范畴与社会变化和道德培养与现实社会情境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8.
<正>一.现行教育体制下农村学校的德育现状由于应试教育,相当一部分农村学校片面追求学生的成绩,忽视甚至根本就不顾及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德育建设存在许多问题。1.重成绩轻德育。重成绩轻德育的现象已然成了一种普遍现象,人们的意识中都有些看重知识,看重分数的倾向。很多学校,德育处于成绩的从属地位,德育工作的整体性、完整性及渗透性都不能在学校工作中有所表现,德育工作流于形式。2.德育工作形式化,德育内容空洞化。一切的德育活动最终都要在学生那里形成成果。课堂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道德的提升,但要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  相似文献   

9.
一、主体性德育的必要性传统德育侧重强调教师在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仅仅被视为道德规范的被动接受者,将学生“听话”视为德育的成功,忽视了人的自主性,忽视了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性,试图用一种模式化的方式将社会道德要求灌输给学生个体;在德育内容上,传统德育重道德知识的传输,轻道德判断、比较、选择能力的培养;在德育功能上,传统德育看重为社会服务的价值,轻为学生个体自我发展和自我享用的功能。从这些方面来看,传统德育既不人性化,也违反了科学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黄墨馨 《成才之路》2011,(11):23-23
青少年的德育,当前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德育常常孤立于学生生活之外。在德育的实施中,我们只重视德育知识的传授,却忽略在学生生活的真实背景下进行道德行为的养成和道德情感的培育,使得道德认知的教育与道德情感的培育,道德行为的养成处于分离状态。结果学生接受的是德育课程知识的因素(目的是为了对付考试),而真实的、丰富的学生生活的真谛被遮蔽了。这是德育实效性问题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11.
主体性德育模式试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学校德育不同程度存在主体性失落的误区: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德育目标当作德育起点;忽视受教育者自身的实践活动;德育功能认识片面。学校德育主体在道德接受中的心理机制是:道德需要是学生道德行为的心理动力和主要归因;在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中,道德信念是中心环节,道德修养是关键。在此基础上,试构学校主体性德育模式:学校德育主体道德接受通式,品德结构模式,德育观念转变模式  相似文献   

12.
当前,社会道德文化变动所产生的丰富素材,以及社会道德观念的变动、碰撞,为学校德育提供了富有时代气息的教育环境,但随之而来的种种道德问题。又无不对学校德育的方方面面产生冲击。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和新的内涵,强调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然而,目前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日益偏低成为素质教育中不和谐的音符,甚至成为制约素质教育开展的瓶颈。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学校德育策略单一、僵化,偏重道德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如何走出这一困境呢?理论和实践证明,开展活动德育是行之有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德性是一种获得性品格,德性需要培育。针对学生德性缺失的问题,提出思想政治教学德性培育的思路、方法与途径。主要包括: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观,实施"责任性"教学,实现道德引领;创设自主课堂,提升学生道德认识;开展道德实践活动,锻炼学生道德意志;建构师生有效交往,浸润学生道德情感以及整合德育力量,共同促进德性养成等。  相似文献   

14.
德育方法的改进与创新是德育工作成效的关键。传统的德育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德育实践活动,忽视了道德内化的过程,脱离了生活实际,忽视了学生品德发展的过程。新的德育方法倡导让学生在讨论中辨明是非,让学生在现实的生活中体验道德情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以良好的校园环境熏陶学生等。  相似文献   

15.
论当前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存在诸多问题: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德育目标当作德育起点;忽视受教育者自身的实践活动;德育功能认识片面。本文认为,对确定性知识的执迷,对学生主体性的“藐视”,重道德认识,轻道德需要与道德实践是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文章就此提出了一些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技校德育教育有三个误区:一是忽视学生心理特点,把德育目标当作德育起点;二是德育功能认识片面,“严”、“爱”脱节,师生关系恶化;三是忽视受教育者的自身实践活动。由此而对学生日常在社会、学校、家庭生活中多样化的道德实践关心不足,忽视了学生主体主动参与和道德修养的巨大作用,使学生掌握的道德规范、道德准则体系不能有效地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信念,更难以外化为道德行为。因此,强调学生参与道德实践,促进学生优良品行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生参与道德实践的内容 参与道德实践是指学生自觉、自愿、主动…  相似文献   

17.
鲁艳 《上海教育》2000,(11):30-31
现代德育是主体性、发展性德育,它把人作为道德主体来培养,力图促进人的德性发展。但是传统的“灌输式”德育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个性与自主性,与现代德育的理念相违背,因此改革这种“灌输式”德育已刻不容缓。而道德两难问题的教学正是从学生出发,反对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注重学生的主动思考与积极参与,希望通过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将学生的道德认知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因此广大教师熟悉  相似文献   

18.
学风问题一直是学校教育中非常关注的问题。以往的教育中 ,对学风问题偏重对外力的推动 ,忽视对内力的激发 ;偏重对行为的规范 ,忽视对动机的引导。总的来说偏重管理 ,忽视教育。只强调学生必须怎样做 ,却很少说明为什么应该这样做。所以 ,对学生进行学习道德观的教育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有一个良好的道德观是学习的首要条件。那么 ,什么是学习道德观 ,它的内涵是什么 ?是怎样形成的 ?一、学习道德的内涵和功能学习道德是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以善恶为评价标准的、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维系的调节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意识…  相似文献   

19.
小学校长轮训班如何使学员在学习中把理论同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呢?我们的做法如下: 一是联系过去的工作实际。例如,学习党的教育方针,大家从理论上明确,它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但是,在过去的工作中,却是偏重智育,忽视德育和体育,偏重知识的传授,忽视智力和能力的培养,偏重数学,忽视语文;偏重语、数,忽视所谓“小三门”(音、体、美);偏重尖子,忽视对多数学生的教育。大家感到这确实是偏离了党的教育方针。学员们总结经验教训,其中最突出的一条是片面追求升学率。有些  相似文献   

20.
高校德育的实际效果相对于高校德育的重视程度而言仍有很大距离,大学生群体道德状况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高校德育“失效”的根本原因在于忽视了学生合理性需要与现实性需要的统一,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高校德育失效的实际状况,提高高校德育效果应从关注学生个体需要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