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日语词语比较汉语、英语等语言都要多得多,副词副助词语义变化多端,同义近义词语相对较多。语义"连、甚至"的日语近义词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各个表示"连、甚至"意义的近义词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各近义词既互相关联又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显示了日语词语用法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2.
以汉语及日语中的常用的形容词"浅"字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角度出发,在分析其认知义及构造义的基础上,探究二者之间的异同点。研究发现,二者的核心语义是相同的,并且都是通过隐喻和转喻的方式发展自身的多层语义。但是,在语义扩张的过程中,因文化背景及生活实践方式的不同,二者都会衍生出各自特殊的语义。  相似文献   

3.
在词汇的学习中,近义词的学习是难点,也是重点.本文以“漂亮”和“美丽”为例,基于国家语委语料库中出现的所有语料,从语义,语法和语用方面入手,对这组近义形容词进行全面的分析,以便我们更好地使用.  相似文献   

4.
以人民日报语料库和国家语委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为基础,运用ACCESS对近义词"实在"和"确实"的右搭配谓词、与时态助词的共现频率和所搭配形容词的语义色彩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期找出二者在句法、语义、语用方面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5.
刘扬 《文教资料》2011,(20):18-19
词汇化的本质是语言演变中语义成分整合成词的过程及结果。现代汉语中许多双音词都是由单音词组合凝固而成的,其中近义联合的构成方式是双音词主要构成方式之一。本文探究"快乐"的演变过程,试找出近义联合式双音词的词汇化原因。  相似文献   

6.
对丰城话的三个常用词尾"叽、仔、子"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丰城方言中的"叽"尾有名词化标记和小称标记两大功能,"子"尾是一典型的名词化标记词尾,功能与普通话基本一致,"仔"尾则是一典型的小称标记词尾。作为名词化标记,"叽"尾和"子"尾可附于名词性、动词性和形容词性词根后,改变其语法性质,成为名词。作为小称标记,"叽"尾可附着于名词、形容词、动词、量词短语后表小型、可爱、昵称、贬称、弱化、随便、小量等附加义;"仔"尾只能附着于名词和量词短语后表小型、可爱、昵称、小量等附加义。经考察,"叽、仔、子"尾均可运作于词的层面和短语的层面。  相似文献   

7.
胡志军 《考试周刊》2012,(26):34-35
"特点"、"特色"和"特征"都可以指"特殊的不同于一般的性质",是一组同义词,但是"同义"并不是"等义"。本文旨在从语义、句法搭配、语用三方面对三者进行辨析,找出三者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8.
汉语"刚"、"刚才"和韩国语的" "都足表示短时义的时间词。本文通过对它们在表达时间怠义时所表现出来的句法及语义特点来揭示其区别。  相似文献   

9.
马晓菲 《考试周刊》2011,(51):118-120
中日语言中都存在温感形容词这样一个体系,且这些词或多或少都有语义扩张现象,它们的扩张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差别。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以"あたたかい"和"暖"为例,对这种语义扩张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比喻手法较系统地整理了"あたたかい"和"暖"各个义项之间的扩张过程,旨在为中日比较语言学的研究提供若干思路与实例。  相似文献   

10.
“高”是描述物体垂直维度“高度”的形容词。“高”有两个空间义,即维度义和位置义,维度义和位置义本质上具有一致性。“高”本身的语义特征为:垂直性、方向性、延伸性;与其搭配的名词的语义特征为:固定的底部、完形结构、垂直维度最大、垂直维度功能凸显。  相似文献   

11.
以"幽闲"义训释"窈窕"最早见于《诗经·周南·关雎》一诗的毛传。在这一训诂中,"窈窕"与"幽闲"在本义层面是极为相近的,故从这个角度来说毛氏的训诂仅仅是在这一基础上的"同义互释"。然而,"窈窕"的这一语义却由汉代《诗》家对《关雎》一诗中"淑女"一词"贞专之善女"的理解开始,在经文之外逐渐在语义指向、所属词的词性及用法方面发生变化。这表现为,"窈窕"一词在表示与"幽闲"义相关的语义时,由原先"幽深"本义的单一形容词逐渐变化为修饰"具有美好品质的女性"的形容词及具有"美好品质的女性"内涵的名词。"窈窕"一词在西汉后期语义及语法的变化标志着该词"幽闲"义作为一个新义项的形成,这一新义项在东汉时期经过知识分子及民间群众的广泛使用,最终在安帝时期得以定型。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正点”一词广泛流行,衍生出许多新义。作形容词时,其语义特征为[+符合某种标准][±带有轻松、戏谑、调侃语气];作名词时具“重点、要点”义。除概念义外,其色彩义也有所变化。“正点”的流行及其语义变化有着社会、语言使用者以及语言自身等多方面原因。  相似文献   

13.
"讨厌"和"厌恶"是一对近义词,在主观情感上都有反感、不喜欢的意思,但"厌恶"比"讨厌"不喜欢的程度要重些。"厌恶"只有动词词性,"讨厌"除了做动词,还可以做形容词。在语义上二者有词义轻重、搭配对象的不同;在语用上也存在概念义和语境义以及语体色彩的差异;在句法上与不同的宾语连用时的情况,以及能否进入把字句等诸多问题上均有不同。  相似文献   

14.
现代日语词语比较汉语、英语等语言都要多得多,同义近义词语相对较多。语义"原来、本来"的日语用词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各个表示"原来、本来"意义的日语近义词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又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显示了日语词语用法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5.
程山  陈婧 《文教资料》2011,(9):45-46
隐喻是认知语义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本文梳理了一些隐喻基本理论,并运用这些理论分析了"雷"的语义隐喻,目的在于初步了解隐喻相关理论与研究情况,初步运用理论来分析一点具体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作为认知现象的隐喻研究,进而分析了"雷"的隐喻类型,最后梳理了隐喻的认知基础,并在此理论指导下,对比了"雷"的本体与网络盛行的喻体语义之间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6.
从句法功能来说,能够进入"(形+名)+动"结构中的形容词多是单音节性质形容词,部分双音节性质形容词以及少数状态形容词也可以在结构中充当一定的角色;同时,每对形容词在同一结构中具有一定的选择限制,造成一种不对称现象。从语义功能来讲,此结构中的形容词属于一价形容词,其语义特征表现为表量性、模糊性和程度性。"有界无界说"亦能对"(形+名)+动"结构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17.
温梦 《语文知识》2011,(2):92-93
"比"字句及其变式是汉语中表示比较义的一系列重要句式,由于其具有汉语的表达特点并牵涉到诸多相关语法问题,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难点。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X比YW"进行分析,认为可将"比……W"视为一个整体,而正是由于这个整体的存在,决定了"比"字句中形容词的使用特性,并以期从这个角度把握外国人学习"比"字句的症结。  相似文献   

18.
假设连词"苟"的语法化过程经历了"形容词—副词—连词"的发展路径和演变模式。在其语法化过程中,句法、语义、语用等因素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由"字句、"被"字句在语义、句法、语用上都有所不同。在语义上,"由"字句指向施事成分,表达过程义、行为义,"被"字句指向受事成分,表达结果义和动作义。在句法上,"由"字句与"被"字句在动词形式、否定形式、主动被动式等方面都有不同之处。在语用方面,"由"字句更倾向表示未然体、主观态度,而"被"字句更倾向表示已然体、客观事实,同时"被"字句更多地表示消极色彩。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重点分析了形容词“大”和“小”插入数量短语中间的不对称分布,并分别对形容词“大”和“小”与数量短语组合以及与名词组合时的相互制约进行了初步分析。形容词“大”和“小”与数量短语的组合是一个相互选择的结果,与量词本身的语义特点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样,形容词“大”和“小”与数量名短语的组合也要受到名词语义特点的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