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王之涣《凉州词》(其一)《全唐诗》卷二五三著录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中第一首为脍炙人口的名篇,云: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全唐诗》在“远”字下有注云:“一本次句为第一句。‘黄河远上’作‘黄河直上’。”按照此注,这诗即为: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直上白云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这样,这首《凉州词》在内容上就出现了两种文本,我们姑称前者为甲诗,后者为乙诗。又,闻一多《唐诗大系》录是诗时,第四句的“春光”作“春风”,如此,这诗就又出现了第三  相似文献   

2.
唐人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沙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苗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现在流行的各种古诗选本和教科书中都写成“黄河远上白云间”,笔者认为,还是“黄沙直上”好些。 首先从地理位置看,凉州(今甘肃武威)到玉门关相距黄河几千里,根本看不到黄河,且古人写水始终是  相似文献   

3.
唐代诗人王之涣流传下来的诗歌仅六首,但都脍炙人口。其中的一首《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被人誉为唐人绝句压卷之作。 这首诗的第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作“黄沙直上白云间”,易“河”为“沙”,“远”为“直”。初看两句有相似之处,因为从远景来说,都有洁白的云彩,晴明的天光;从近景来看都有辽阔的地面,荒凉的景色,体现出边塞的风貌。  相似文献   

4.
唐代诗人王之涣有一首著名的诗叫《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正因为"春风不度玉门关",才有了诗人笔下玉门关外一片荒凉寂寞的景象。这首诗歌也让我想起了当下诸多的教育现象,如中国文化进校园,创建足球特色学校,大力提倡书香校园,等等。有人说这就是  相似文献   

5.
“黄沙直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的《凉州词》(诗题又叫作《出寨》)是千载流传的名篇,曾被誉称为唐代七言绝句的压卷之作。但是,千余年来,这首诗的首句往往被传诵为“黄河远上白云间”,而人们在引用和理解这首诗时,往往又注重形象思维,而忽略了逻辑思维,以至未能很好  相似文献   

6.
唐朝著名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被誉为千古绝唱。全诗为: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关于这首诗,曾流传着三段逸事:  相似文献   

7.
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由古诗而引发的争论也是屡见不鲜的。唐朝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该诗首句早有异文,有人认为应是“黄沙直上白云间”。原  相似文献   

8.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在唐代浩如烟海,灿若繁星的七言绝句中,这首《凉州词》历来脍炙人口,被人誉为唐代诗歌的压卷之作。《全唐诗》中作者仅存六首,而此诗之所以千古流传,确实因其富有自己的艺术特色,独具一格,别有风致。  相似文献   

9.
羌族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rèn)山。羌笛何须怨(yuàn)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朝著名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唱《凉州词》,你是否也曾念过?诗中提到的“羌笛”是羌族著名的乐器。  相似文献   

10.
(一)相传,有一次乾隆皇帝命纪晓岚书写折扇,写的是唐朝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书毕,乾隆看了看折扇,说:“这首诗你丢掉了一个字。”臣子奉命为皇帝写字,如此粗心大意是有罪的。纪晓岚接过扇子一看,果然将首句的“间”字漏写了。但他稍动脑筋,便镇定地说:“没丢字,我写的是词不是诗。”乾隆吃惊地说:“如是词你读来听听。”于是纪晓岚看着扇子读道:“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乾隆听罢,哈哈大笑,举起大拇指夸奖道:“聪明得很,狡猾…  相似文献   

11.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早在儿时,妈妈就教我背过这首著名的古诗——那时候我还小,虽能咿咿呀呀地背,却并不懂得其中的含义。   等到后来稍稍长大了点,才知道了此乃王之涣的《凉州词》,再长大了些,也就进而发现此诗的确是千古绝唱——那苍凉,那雄浑,使人一听便心驰神往,仿佛真的看到了“远上白云间”的黄河,真的感受到了边关古塞的无限寂寥。   可是且慢,也有看了后大惑不解的,谁?著名的气象物候学家竺可桢。他是这么想的:玉门关远离黄河,此乃不争的事实,既然如此,何…  相似文献   

12.
《语文学习》92年12期载文,称唐王之涣《凉州词》首句“黄河远上自云间”宜作“黄沙直上白云间”。作者因“站在玉门关”“没有看到黄河”,遂断言“黄河远上”句“不伦不类”,“破坏了意境的和谐统一”。此说未免武断。《凉州词》首见唐芮挺章《国秀集》,其一、二句作“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直上白云间”。唐薛用弱《集异记》载王昌龄、高适、王之涣。旗亭画壁”故事,称王之涣曾亲耳聆听美貌歌妓奏《凉州》歌,唱词首句  相似文献   

13.
近日偶读《乐府诗集》中的《凉州词》,发现与小学课本里的《凉州词》(选自《全唐诗》)第一句不同,《乐府诗集》中为“黄沙直上白云间”,课本中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同为王之涣的作品,为何会不同呢?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凉州词》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到玉门关后写下的一首千古  相似文献   

14.
玉门关 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城西北的戈壁滩上,是丝绸之路上一个十分重要的关隘。骆宾王《在军中赠先还知己》:“魂迷金阙路.望断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相似文献   

15.
清代慈禧太后平日养尊处优,附庸风雅。一次命一位书法家进宫题扇,写的是王之涣的《出塞》诗。原诗为:“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可是,这位书法家因一时疏忽,竟写漏了一个“间”字。慈禧太后看了大怒,喝令左右把书法家给砍了。书法家情急生智,叩头解释道:“太后息怒,我这是用王之涣的诗意填写的一首诗啊!”说完提笔断句为:“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慈禧看罢,转怒为喜,免了他的罪,还有不少赏赐。巧改标点保性命@方也  相似文献   

16.
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唐开元间 ,西北凉州地区流行的一种乐曲 ,被称为《凉州歌》 ,或称《凉州曲》 ,属《乐府》宫调曲。凉州在今甘肃省武威县一带 ,王之涣的《凉州词》 ,可能就是根据《凉州歌》填写的歌词。盛唐时期的边塞诗 ,是当时社会的产物 ,它歌颂了唐王朝开疆拓土 ,文治武功 ,国力强大 ,歌颂了祖国边疆山河的壮美 ;同时也反映了边塞长年征战之苦。《凉州词》正是这些边塞诗中独具特色的佼佼者 ,故千百年间为人们所传唱。盛唐诗重气象 ,后人称之为盛唐气象 ,这是一种时代风格…  相似文献   

17.
札记二则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第45页,在王之涣《凉州词》的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下注曰:“黄河远上一作黄沙直上”,这是一处很值得注意的版本材料.细玩此诗,“黄河远上”和“黄沙直上”似乎都表示一种空阔辽远的意境,抒发沉郁哀怨之情,但后者读起来又有点“隔”的感觉.产生这种感觉的原因是“远”“直”二字形近致讹.“远”旧写作“遠”,“直”旧写作“直”,两字上部都是“十”字形,左下部都是包围形,框架相似,草书尤其,容易产生误会.唐怀素《圣母帖》中“远”字象“直”,怀素《秋兴八首》中“直”字象“远”.这里不论是“黄河”还是“黄沙”都应作“远上白云间”,诗意才不隔.  相似文献   

18.
王之涣的《登鹤鹊楼》和《凉州词(黄河远上)》是千载传唱、脍炙人口的名篇,文字浅显,理解上却很有分歧。近读其心同志《愿君“更上一层楼”——谈王之涣的两首绝句》一文(《光明日报》80年6月22、29日),引起了一些老问题和新问题,牵涉到说诗方法,所以想提出来讨论讨论。先谈《凉州词》。这诗究竟写了怎样的境界? 其心同志说:“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县西北的小方盘(按:此为汉玉关。唐玉关故  相似文献   

19.
唐代诗人王之涣,传世之作仅六首,以《凉州词》一首最为知名,但此诗开头一句中的“黄河远上”,另一版本作“黄沙直上”,由于这两个字有差异,因而引起历史诗评家的争论不休,一直未有定论。七十年代初,竺可桢先生与宛敏渭合著《物候学》一书,在“物候的  相似文献   

20.
边塞人喜读边塞诗。唐代边塞诗中,最脍炙人口的是首推王之涣的《涼州词》:“黄沙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此诗并不费解,然而有趣的是,这首诗的开关四字,又作“黄河远上”。两种异文并存,这四个字,今天已经很难根据底本断其是非真伪,而只能根据诗中的情理意境判其优劣高下了。于是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艺术鉴赏中,展开一场颇为有益的论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