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案例:“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片断 片断一 故事导入:猴妈妈买了三个同样大的饼分给3只小猴吃。猴妈妈把第一个饼平均分成2块,给了第一只小猴其中的1块。第二只小猴看到了却吵着要吃2块,猴妈妈就把第二个饼平均分成4块,给了第二只小猴其中的狱。第三只小猴更贪吃,非要吃4块不可。猴妈妈就把第三个饼平均分成8块,给了第三只小猴其中的4块。  相似文献   

2.
四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我随市政府的教育督导组一起去农村的中心小学进行督导检查,听了一些数学课,其中两次听“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在比较中作了些评析和反思。片段一师: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猴妈妈买了3个同样大小的饼分给小猴三兄弟。猴妈妈把第一个饼平均分成4块,给了大兄弟灵灵其中的1块。二兄弟聪聪却吵着要吃2块,猴妈妈就把第二个饼平均分成8块,给了聪聪2块。三兄弟皮皮更贪吃,非要吃3块不可,猴妈妈就把第三个饼平均分成12块,给了皮皮3块。三兄弟谁分到的饼最多呢?生1:灵灵最多。生2:皮皮最多。生3:三个兄弟分到的饼一样多。师:到底…  相似文献   

3.
案例“: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片断片断一故事导入:猴妈妈买了三个同样大的饼分给3只小猴吃。猴妈妈把第一个饼平均分成2块,给了第一只小猴其中的1块。第二只小猴看到了却吵着要吃2块,猴妈妈就把第二个饼平均分成4块,给了第二只小猴其中的2块。第三只小猴更贪吃,非要吃4块不可。猴妈妈就把第三个饼平均分成8块,给了第三只小猴其中的4块。师:故事听到这儿,有个问题考考大家:三只小猴中,谁分到的饼最多呢?生1:第一只小猴多。生2:第二只小猴多。生3:三只小猴分到的饼一样多。师:到底谁分到的饼最多呢?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学具去寻找答案。(学生动…  相似文献   

4.
因经常接触的是文科,笔者不甚了解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编排。近日适逢一个机会,笔者听了一节数学课,内容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活动1的烙饼问题。教材是这样介绍的:妈妈烙饼用的锅每次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用3分钟。如果爸爸、妈妈和我每人一张,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  相似文献   

5.
一、把问题情境故事化 ,以趣激思在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诱发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的催化剂 ,是推动学生思维活动的一种内在动力。兴趣不仅能促使学生去寻求知识 ,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开阔眼界 ,更可以激励学生积极探索。这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我编了一个故事 ,让学生用硬纸片剪三个大小一样的圆形 ,边听故事 ,边动手操作 ,同时思考故事中的问题 :一天猴妈妈得到三块同样的大小的饼 ,就把三块饼分别平均分成 4块、8块、12块 ,让三个孩子分别取其中的 3块 ,6块 ,9块。话音刚落 ,三只小猴子瞪大眼睛…  相似文献   

6.
一次去农村的中心小学进行督导检查,其中听了两次“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教学,现特就此进行如下的介绍和评析。案例一师: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猴妈妈买了3个同样大小的饼分给小猴三兄弟吃。猴妈妈把第一个饼平均分成4块,给了大兄弟灵灵其中的1块。二兄弟聪聪却吵着要吃2块,猴妈妈  相似文献   

7.
“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教学, 教师结合内容编了一个生动有趣 的“猴王分饼”的故事:猴山上小猴子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饼。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们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猴1一块,猴2见到说:“太少了,我要两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猴2两块。猴3更贪,它抢着说:“我要三块,我要三块”。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十二块,分给猴3  相似文献   

8.
一、创设情境,鼓励猜想1.故事引入。教师讲“猴王分饼”的故事。犤猴山上的小猴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饼。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两块,分给小猴甲一块。小猴乙见到说:“太少了,我要两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小猴乙两块  相似文献   

9.
因经常接触的是文科,笔者不甚了解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编排.近日适逢一个机会,笔者听了一节数学课,内容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活动1的烙饼问题.教材是这样介绍的:妈妈烙饼用的锅每次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用3分钟.如果爸爸、妈妈和我每人一张,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如果按常理说,烙一张饼需要6分钟,烙3张饼至少需要18分钟.显然一张一张地烙,太费时间了.  相似文献   

10.
一、激情引趣(展示目标)幻灯出示猴子图。同学们,今天老师先给你们讲个“猴妈妈分桃子”的故事。有一天,猴妈妈带着一大群小猴子到桃园去摘桃子。来到桃园,看到又红又大的桃子,小猴子们一个个口水直往下流,恨不得一下子爬到树上吃个够。这时,猴妈妈下了一道命令:“我们先摘桃子,谁也不许偷吃,摘完后大家要平均分着吃,你们说好吗?”小猴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好!”于是,大家一起动手,不一会儿摘了满满一大筐。要分桃子了,小猴子们整整齐齐地排好队,等猴妈妈分桃子。猴妈妈拿着8个桃子对站在最前面的小猴子说:“请你把这…  相似文献   

11.
一、运用远程教育创设问题情境,使“数学”主题更有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怎样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发思维,使他们想学、愿学。在教学中,我采用过直观导入、实验导入、故事导入、问题导入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自觉地积极地进入学习活动之中。例如故事导入,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先放录音听故事:猴山上的小猴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饼了。  相似文献   

12.
这里有3个真实、有趣而耐人寻思的故事,它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孩子的心声。一是一个小学一年级学生,期中考试数学考了95分(尽管省教委已宣称小学取消百分制,这里的小学仍在执行)。妈妈问:“数学期中考多少分?”孩子说:“95分。”“啊──95分,那5分怎么槁没了?”妈妈惊讶地追问。“老师说,90分就算是优……”孩子辩解说。“那怎么行,一年级才考95分,以后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的课程一级比一级难,你指望什么考大学!”妈妈高声地训斥起来。“那你以前上学门门都考100分吗?”孩子开始有点不服气了。妈妈并不示弱…  相似文献   

13.
片断实录师:妈妈将一块饼平均分成10块,小明吃了其中的4块。你们想想看,小明吃了这块饼的几分之几?生:十分之四。师:如果将剩下的饼再平均分给爸爸、妈妈,那么爸爸、妈妈分别吃了这块饼的几分之几呢?生:(讨论之后答)十分之三。师:小明吃了这块饼的,而爸爸、?..  相似文献   

14.
初入学的儿童有学习热情,但注意力不易集中。因此,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是上好低年级数学课的关键。下面以第一册“6的分解和组成”为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故事启导,唤起注意 “6的分解和组成”的教学要求是:使学生基本理解和掌握6的分合方法,培养儿童的分析和综合能力。我首先用故事引导:一天,天气晴朗,猴妈妈带着六个“孩子”到外边去玩,猴妈妈对六只小猴子说:  相似文献   

15.
克林伯格认为: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在他看来,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新课程带来的教学变革之一就是变讲课为对话,课堂对话有学问,怎样的对话交流能够既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发现,又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呢?笔者从一些教学案例出发,略谈一二. 一、创设对话情境,激发对话兴趣 [案例]特级教师黄爱华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编了一个“猴王分饼”的故事: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们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4块,分给猴1一块,猴2见到说:“太少了,我要两块.”  相似文献   

16.
许艳英 《湖南教育》2002,(21):37-37
创设情景,激发创新欲望。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儿童在学习中产生迫切的求知欲望,使他们的创造能力得到发挥,要想方设法点燃心中探求新知的火花,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创设良好的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和条件,在此基础上就会产生强烈的创新欲望。例如,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我是这样引入的,猴妈妈有三个孩子,有一天,猴妈妈买来一个大烧饼,贪吃的小猴子看到了就急着想吃,猴妈妈说:“小猴子,你是想吃这个烧饼的还是?”小猴子连忙说:“我吃这个烧饼的。”猴妈妈…  相似文献   

17.
所谓现实数学问题情境,就是把儿童置于研究现实的问题氛围中,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数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设置问题情境。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对新知的兴趣。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可使学生在具体的现实背景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事物,从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如在教“求一个数的约数”时,教师用多媒体显示画面,并配上讲解:昨天,3月23日是小明的生日。小明的妈妈买回了12块小蛋糕。妈妈对小明说:“如果今天有你的朋友来家做客,你就磅大家一起吃…  相似文献   

18.
我们知道儿童在正式系统学习数学之前已具备了一定的数学经验,这里我们不妨称之为“经验数学”,举个例子:如吃了一块糖又吃了一块糖,孩子们都知道共吃了两块糖;再如家长有时会让孩子买一些日常的生活小用品,俗称“给父母跑腿”,可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个“跑腿”的机会给孩子带来的数学经验,好比是妈妈在做菜,突然发现酱油用完了,随口把自己的孩子叫来去买酱油。还要嘱咐几句“一瓶酱油一块二,妈妈给你两块钱,买一瓶酱油,要找回八毛钱”。也不管孩子认不认识钱,会不会算账,临走时还要加一句“注意安全啊。”不一会儿,孩子把酱油买回来了,还拿回了八毛钱。妈妈十分高必“挺好”,给奖励,拿这八毛钱去买雪糕吃吧,买雪糕就不用家长教了,孩子爱吃什么样的雪糕,多少钱,八毛能买什么样的雪糕,孩子比妈妈清楚多了,用不着教孩子,孩子也不给你教的时间,一听让买雪糕早就跑没影了。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有很多,大多数儿童都会或多或少的有一些自己的“经验数学”。  相似文献   

19.
在学校举行的一次青年教师赛课中,有一位老师执教《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师从猴妈妈分饼的故事引入,在学生用1/3、2/6、3/9表示出三只猴子分得的饼后,进行如下教学。  相似文献   

20.
<正>"孔融让梨"的故事在中国早已家喻户晓,并以"融四岁,能让梨"写入中国传统教育经典《三字经》中。无独有偶,在西方也有一个广为流传的"分饼"故事,说的是兄弟俩为分一块饼发生争执,于是请妈妈来分,妈妈只定了一个规则并监督执行。这个规则是:哥哥来切,弟弟先拿。其结果不言而喻,矛盾顺利解决。"让梨"与"分饼",两个相似的矛盾,截然不同的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