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抗战中期,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的推行使中间党派人士认识到:要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和各抗日中间党派的合法地位,就必须促使国民政府改革政治,实行宪政。于是,中间党派人士在1939年公开提出了关于宪政的重要提案,呼吁国民政府结束党治,实行宪政,这些提案成为抗战时期第一次宪政运动的开端。  相似文献   

2.
1939年中间党派的宪政提案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中期,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的推行使中间党派人士认识到要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和各抗日中间党派的合法地位,就必须促使国民政府改革政治,实行宪政.于是,中间党派人士在1939年公开提出了关于宪政的重要提案,呼吁国民政府结束党治,实行宪政,这些提案成为抗战时期第一次宪政运动的开端.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政党关系的演变直接表现为国家发展道路的抉择。抗日战争为中国各党派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竞争的平台。在国家发展道路问题上,国民党坚持“一党训政”,中共主张“联合政府”,中间党派呼吁“民主宪政”。国民党为抗衡中共“联合政府”的主张而接过中间党派“民主宪政”的旗帜。中共倡导“联合政府”要求与国民党分享国家权力资源,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间党派的政治利益。“民主宪政”与“联合政府”汇合,对“一党训政”形成强有力的挑战,这是战后中国走上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人民民主国家发展道路最深厚的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4.
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成为主导中国政局的两大政党。随着大革命的失败,中间党派迅速崛起改变了当时中国的政治格局。抗日战争爆发后,中间党派与国共的关系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影响重大。在此期间,通过时局的变化,中间党派逐步看清了国民党的反动本质,对中共的态度也经历了一个从反对到逐渐认同的过程,政策上也相应进行了调整。  相似文献   

5.
皖南事变前后,国民党顽固派不仅围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而且对大后方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在政治上也实行高压政策。这就使任何一个小党派都感到生存受到严重威胁,因为它们既无武装力量自卫,又得不到法律的保障。这些小党派为了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必须联合起来。只有联合起来,才有可能对抗国民党的迫害,使当局不敢轻易对他们下手。只有联合起来,才利于开展民主运动、发展民主力量,使中国的政治逐步走向民主。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站在民族解放斗争的前沿,指引着全民族抗战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民党消极抗日,致使国家政治、经济更加腐败落后。中间党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的利益,成为抗战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伟大的抗日战争,对于中国各党派是一次大检阅。它检阅了哪些党派代表人民,代表进步,哪个党派将最终赢得人民,赢得胜利  相似文献   

7.
皖南事变发生后,中间党派在当时政治舞台上表现活跃。为寻求中间势力的支持,孤立对方,国共双方都加强了对中间党派的争取工作。本即试图分析国共双方的策略及其作用下中间党派的态度表现。  相似文献   

8.
刊中刊     
本期由北京师范大学春秋学社主办 本期顾问:孙燕京(北师大历史系副教授)指导教师:李晓风(人大附中高级教师)主  编:孙靖国  副主编:何成刚 唐 燕本期编辑:朱文清  熊剑辉⊙读史明今关于近代国共关系的反思●孙靖国 成健(历史系96级)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的关系是现代史上中国政坛党派关系中最复杂、最基本、影响最大的党派关系。分析探讨国共关系变化的规律,有助于借鉴历史,总结经验教训,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合作与分裂是国共关系存在的两个基本状态,反反复复,影响深远。但是我们不难发现,两次合作,共产党都是…  相似文献   

9.
中间党派与抗战时期的民主宪政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着重指出:中间党派在抗战时期的民主宪政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其积极参与这一运动,是由当时国内外各种因素共同促成的。由此得出若干结论:抗战时期的中间党派已渐成为中国历史舞台上一支不容忽视的政治力量,发挥着自己独特的影响;在旧中国的历史条件下,用和平方式决不可能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理想;中间党派乃是中共反独裁、争民主斗争的重要同盟军。  相似文献   

10.
1938年,国民党政府成立了包括国民党、共产党及其他抗日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在内的国民参政会。在国民参政会存在期间,傅斯年作为参政员和驻会委员,出于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和政治信念的驱使,力图消除政治弊端,积极行使质询权,最终将劣迹斑斑的孔祥熙赶下了政治舞台。  相似文献   

11.
国民参政会成立于抗战严峻时期的1938年7月,它既不是真正完全的民意机关,亦非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然而,就其组成成份来看,包括国民党、共产党、其他抗日党派和无党派爱国人士;就其存在的时间看,从1938年7月直到抗战胜利结束。它成了抗战时期各抗日党派、抗日爱国人士直接联系的纽带。它在一定时期,曾对既没有共同纲领又没有组织形式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到了维护和巩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国民党失去大陆政权的主要原因是军事失败。蒋介石不仅低估了中共的实力,在战略战术思想,指挥用人等方面,均不及毛泽东。国民党内部涣散,共产党上下一心。共产党对国民党军事情报的掌握,又使国民党丧失了战场上的主动权。1948年,东北战场的失败导致经济崩溃,军事失败导致经济极度恶化,人心崩溃。解放军渡江后,毛泽东战略指挥得当,蒋介石疲于奔命,国民党军兵败如山倒,主力全部被消灭。  相似文献   

13.
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是根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相应改变的。当1935年日本发动华北事变,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后.中国共产党发表了“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尽管这时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还是“反蒋”.但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有了明显转变.共产党要停止内战。瓦窑堡会议后,共产党的政策又发生了重  相似文献   

14.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程中,中间党派(包括无党无派的爱国民主人士)作为资产阶级、城市上层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他们包括邓演达创建的“第三党”;从国民党统治营垒中分化出来的民主派,会同宋庆龄、鲁迅等人组建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李济深,陈铭枢等人创建的中华民族革命同盟和全国救国联合会。还包括“九·一八”事变后转为抗日反蒋的中国致公党和要求抗日的中华职业教育社、乡村建设派及广大的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他们在中国共产党影响和推动下,冲破国民党南京政府对抗日的种种限制,在国民党统治区开展了各种抗日救亡运动。他们首先和中国共产党结成政治联盟,这一联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也就是抗日民主运动不断发展,抗日阵营不断扩大和南京国民党统治集团逐步被孤立、被分化,最后被迫放弃内战政策参加到民族抗战行列中来的过程。因此,中间党派所开展的大量活动,对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青年党在政党自身的内忧外患中,走上了改变政党政策的道路——放弃革命、改走宪政,冀望党派合作而达到分享政权和实现宪政的目的,将决战之地由疆场向议场转移。而改善与国民党的关系就成为其政策指导下的必选之路,以放弃武力和不参与任何反对国民党的活动为前提,两党关系出现曙光,从青年党角度来看,其后在言论上由激烈对抗到小心讨好,积极建言献策并致力于建立联合战线。七七事变后,青年党更是不遗余力地为蒋介石歌功颂德,为国民党的过失寻找合理的托词,开始失去政党性格和立场。而反共是青年党的职志,虽然从1935年开始中共一直积极寻求与其他党派的合作,但是青年党在抗战爆发前仍一如既往地抨击共产党,反对中共提出的人民战线和国共的再次合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前才不得不调整与中共的关系,基本停止公开的反共舆论,与中共接触,努力于共同抗日和反对国民党的一党专政。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民主党派坚持全国民主的基本政治主张,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有很多共同点,因而早与共产党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抗战胜利后,民主党派与共产党在反对蒋介石独裁内战政策,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中密切合作。全面内战爆发后,民主党派又和共产党站在一起,拒绝参加伪国大,拒绝承认伪宪法。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和国民党对民主党派施加暴力迫害,民主党派放弃中间路线。1949年9月,民主党派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共同纲领的制定和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7.
读《胡绳关于撰写(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一书的谈话》,能够深切体会到先生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对中国近代史曾经有过相当深邃的思考。例如:“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是进步的事情”;中国革命中国民党和共产党的人都很少,大多数是中间势力,而“中间的力量自发顺着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艰苦奋斗的最终选择,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中国化的重大成果,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这一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这反映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体现了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9.
1927年,国民党“清党”反共,在重创共产党的同时,也对自身产生深远影响.其时,《大公报》作为非利益攸关方的公共媒体,从倾向自由主义的立场出发,对国民党“清党”后的走向进行了系统的观察.他们将国民党的走向置于自由主义、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三者竞争的框架中分析,认为国民党“清党”所示与共产党的纠纷,乃是苏俄共产主义与辛亥民主主义思想的冲突.他们认为国民党之“清党”反共只能做到反共而不能清共,这是国民党走向意大利法西斯式独裁的关键所在.《大公报》对“清党”后国民党前途走向的观察,与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批判虽立足点迥异,但在基本看法上却构成某种呼应,同在“他者”的意义上凸显了“清党”对国民党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一 中华革命党,人们称之为第三党,它是以邓演达为代表的从国民党内分化出来的国民党左派人士和以谭平山为代表的从共产党内游离出来的一些人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政党。第三党的成立。对中国革命及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本应是一件幸事因为这表明中国革命的航程中又增添了一个反对蒋介石反动统治的政党,一个有可能与共产党联手合作反对共同敌人的同盟者。然而,由于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刚刚经历了资产阶级叛变革命、血腥屠杀革命者的沉重打击后、还未能客观地分析阶级阵线的变化,对以第三党为代表的中间派别采取了错误态度,做出了中间派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