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观点跟帖     
《班主任》2022,(1)
王艳霞宋文娟:转变家长观念,加强对孩子消费引导1.家长要学会拒绝孩子的不合理消费要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再苦不能苦孩子”观念的根深蒂固,孩子已经成为家庭的“中心”,尤其是在消费方面.家长往往对他们无条件满足,这样会让孩子不懂得节制消费,养成大手大脚的花钱习惯。  相似文献   

2.
家长忌语     
《学习的革命》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这段话要求我们做家长的要多给孩子鼓励,多给孩子认可,少一些批评。因此,家庭教育中家长应避免以下语言: 1.“你不听话,我告诉你们老师!”这种语言滥借师威慑服孩子,易使学生与老师产生隔阂,从而不相信家长的能力。可换成:“你想,你们老师是怎样教你的呢?”  相似文献   

3.
镜头(1)小学的放学时间到了,孩子们排着队伍由老师带领到校门口,门口围满了来接的家长。过了一会儿一位家长气冲冲地跑到老师面前:“我的孩子呢?”老师说:“我已经送到校门口了。”家长责问:“我怎么没接着?我的孩子还小,如果孩子出了什么事你能负起责任吗?你这个老师是怎么当的?……”老师真是有苦说不出,只好到处地找,最后在学校门口的小店里找到孩子。镜头(2)四年级的小明跑步时不小心跌倒了,头擦破了皮,老师随即带他到校医处进行了处理。第二天家长找上门来,说:“孩子怎么会跌倒?要你班主任干什么用的?怎么不负责孩子的安全呢?如果孩子…  相似文献   

4.
了解孩子的精神需要是家长教育孩子的基本条件之一,缺乏这个条件,孩子的精神、心理、个性、性格就不能健康发展。为此,我们请重庆师范学院教授、重庆市家教学会副会长、荣获国家教育部全国妇联颁发的“全国家庭教育优秀园丁奖”的赵石屏老师,来给家长朋友们谈谈关于“了解孩子的精神需要”方面的问题,希望对您有帮助。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对于孩子,家长总是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优裕的生活环境。大多数家长宁可自己苦点,也要让孩子吃好穿好。然而我们却发现,现在的孩子尤其是城市中的孩子在行动和认知上常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行为。这是为什么呢?瑞士著名认知主义心理学家及教育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的根源,是来自幼儿期的感觉及运动发展。”“感觉运动成熟与否,是孩子成功与否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一位幼儿家长给编辑部写来一封信,信中说:幼儿园要求家长与幼儿园共同培养孩子“学会关心与合作”,现在家庭一般都是独生子女,教育孩子学会关心还好办,如何培养孩子学会合作呢?让我们听听方老师怎么说。学会合作——时代的要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面对未来教育的...  相似文献   

7.
了解孩子的精神需要是家长教育孩子的基本条件之一,缺乏这个条件,孩子的精神、心理、个性、性格就不能健康发展。为此,我们请重庆师范学院教授、重庆市家教学会副会长、荣获国家教育部全国妇联颁发的“全国家庭教育优秀园丁奖”的赵石屏老师,来给家长朋友们谈谈关于“了解孩子的精神需要”方面的问题,希望对您有帮助。——编者  相似文献   

8.
当今社会,供孩子上学是家长最舍得花钱的事,孩子的未来是家长考虑最多的事,孩子“不成才”是家长最没面子的事,逼孩子学习也是家长最苦恼的事。都说孩子苦、孩子累,其实家长最苦也最累。应试教育不敢不抓,素质教育不敢不随。不抓,怕孩子升不了重点中学、重点大学,没有一个好前程;抓紧了,又怕孩子吃不消。不随,怕孩子跟不上时代步伐;随,怕孩子分散精力,影响考试成绩。毫无疑问,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二难境地不仅困扰着学校、老师,而且也为难着家长。  相似文献   

9.
教孩子学点“什么”并不难,社会上有那么多辅导班,有那么多富有专长的老师,而家长又是那样望子成龙心切,任你想让孩子学“什么”,他都能学会。然而问题却并不在此,而在于这类的学习是“应该”的吗?  相似文献   

10.
如今的老师和家长,在尽力为孩子创造优越的学习环境同时.不得不面对一个十分头疼的问题:电视、电脑与课本知识在争夺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对此,不少家长、老师都习惯“一堵了之”.这种方法虽然会收到阶段性效果,但要想“标本兼治”,必须从提高孩子学习兴趣入手。  相似文献   

11.
时下,不少孩子对家长、老师的约束很反感, 逆反心理很重,不少家长、老师也为此伤透脑筋, 徒叹奈何。其实,这中间涉及到一个谁来给孩子的言行举止当“裁判”和“质检员”的问题。出于负责和关心,当家长和老师的都天经地义地习惯于当“裁判”和“质检员”,习惯于纠正孩子的“违规动作”和发现“次品”,所以孩子就自然站到被“裁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教育界普遍倡导赏识教育。它强调教师、家长要学会赏识孩子,给孩子机会,以平等的姿态和孩子对话,尊重孩子,给孩子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气氛。实际上“赏识教育”并非简单的表扬加鼓励,而是教你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孩子,赏识孩子的生命,赏识孩子的成长,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把外在的激励化为孩子自身的动力,诱发已存在于孩子身上的潜能,从而使每一个孩子都成为最好的“自己”。下面是几位老师在怎样赏识孩子这个问题上的具体做法,虽略显稚嫩,但相信能给班主任老师以启发。  相似文献   

13.
袁艳丽 《山东教育》2003,(27):42-42
家长是我们教育儿童的合作伙伴,是幼儿园服务的对象,争取“家长参与”已是各幼儿园加强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做好家长工作最重要的是与家长沟通。良好的语言是架设与家长沟通的第一桥梁。老师在与家长沟通时,正确地使用礼貌用语是重要的条件之一。这项工作做得好,会使家园配合更加默契,否则,会造成教师与家长的隔阂,影响家园配合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老师与家长沟通时,要学会灵活、艺术地与家长交谈。1.要学会“反话正说”,将想表达的意思换一种方式说给家长。如:孩子离园时,有的家长因有急事耽误了接孩子,劳累了一天的老师也要急着赶…  相似文献   

14.
天津社科院的关颖老师是我刊的老朋友,在这期“家教话题”里,她要和我们谈两个话题,都是有关家长如何教会孩子理财消费的问题。和孩子谈谈理财消费是家庭教育的必修课。孩子作为未成年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家长实现的,家长的消费心理直接影响着孩子。家长如果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就不会使孩子进入消费误区。因此,让孩子学会理财,也就是让孩子多了一点立足社会的本领。关颖老师所谈的这两个话题一定会引起广大家长的重视和兴趣,欢迎大家来信来稿。  相似文献   

15.
张文华 《父母必读》2022,(10):72-74
<正>一年级的班里有一个爱说话的孩子确实让老师有点头疼,但是老师找来家长,是希望能和家长一起想出最优解,既能让孩子学会遵守课堂纪律,又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和表达欲。有父母跟我诉苦,说自己的儿子刚上一年级,就被老师请去了两次,原因是孩子思维活跃,太爱说话,老师的每一个问题都想回答,还经常和老师“唱反调”,认为老师讲的不对。她也和孩子说了很多次,但就是不见效果,这可怎么办?  相似文献   

16.
孩子要上幼儿园了,做家长的总免不了有些担心和不安:“老师会对我的孩子好吗?”还有些家长则如释重负:“这下好了,总算有人管了。”其实,做幼儿园老师的,最怕的就是这些“甩手家长”。因为,孩子在幼儿园能否健康活泼地成长。关键是家长能否与幼儿园老师配合好,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的教育相互联系。对此,从一个幼儿园老师的角度看,我觉得家长要注意这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碰上“事儿多”的家长,老师时有抱怨:“某某的家长事儿真多,今天怕孩子冷了,明天怕孩子吃不饱,惟独不问问孩子学习怎么样。”“某某的妈妈真护孩子,孩子做错了事还强词夺理,等孩子上学后让他吃亏吧。” 老师对家长的这些看法,无形中在老师与孩  相似文献   

18.
在对大班孩子进行规则意识培养时,我们与家长沟通,听到家长很多无奈的感叹:“孩子就听老师的话,在家里我们说什么都不听,一点规矩都没有。”“是呀,现在大了还学会顶嘴了,他比你还有理。”“现在的孩子太不好管了,哪像我们小时侯。”  相似文献   

19.
家长之累     
孩子是家长生的,一旦孩子在学校有了问题,就要找家长,正像商品有了问题,就得找生产厂家一样———这是一些老师潜在意识中的逻辑。如今有些老师,不仅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一套,而且在牵住家长方面也有一套。根据笔者的了解,大致有三种方法:一谓“签字法”。作业完成情况,由家长检查后签字;考试考差了,试卷由家长阅后签字;学生逃学,由家长每天送至学校签到……。笔者办公室的同仁大多受过为孩子签字之累,只是敢怒不敢言而已。二谓“陪训法”。孩子在学校一犯错,家长往往会被“请”到场,低头含羞陪着孩子受训。客气的老师,只训孩…  相似文献   

20.
学会赏识     
我的办公桌抽屉里一直珍藏着一本书,一本极普通的书——周弘的《学会赏识》。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某个学校的某个老师在某次考试后,留下了班里成绩最差的10个孩子,同时喊来了孩子的家长。这位老师当着孩子的面把他们的试卷发给家长,并问家长: “你们说怎么办?”这一句话犹如导火线一般,引爆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