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江西省部分高中校本课程实践表明,目前我国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实施、校本课程评价以及校本课程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今后校本课程的实践应从以下几方面推进:1.建构校本课程开发共同体;2.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3.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基于高校整体课程的规划;4.超越"节日"式的校本课程;5.对校本课程引入过程性评价;6.强化校本课程的领导意识。  相似文献   

2.
"新课改"实行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在内的三级课程管理体系,这一举措将校本课程作为一个重要环节推向了基础教育.目前,由学校掌握较大自主权进行开发的校本课程,在开发和实施的过程中遇到了诸多不和谐之处.本文针对校本课程在开发和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校本课程资源的分配、利用情况所存在的问题,初步探讨以系统论策略和可持续发展策略对校本课程资源进行合理整合、有效利用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3.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校本课程建设成为课程改革实验区的一项难点工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根据这一要求,本文试图从开发与管理的角度谈谈课程改革实验区校本课程建设工作。一、校本课程管理——规范化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从传统的教育来看,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就目前教育改革而言,也存在着理论有、实践少,原则有、经验少的问题。为了确保校本课程建设在本地区有序地进行,教育行政部门或教科研单位应当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  相似文献   

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因此,开发校本课程是实施新课程、落实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激发师生潜能,促进师生发展的不竭动力。那么,如何开发和管理好学校课程呢?我们的原则是调查分析、明  相似文献   

5.
改变原来单一的课程管理模式,实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标志之一。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是学校管理和发展过程中必须做,且必须做好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目前校本课程开发和利用的现状怎样?我们又如何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呢?  相似文献   

6.
在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F小学成立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团队,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课程开发,形成了一定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理论和课程管理制度,建构了一定的课程和教学模式,加强课程开发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教师自身对国际理解教育的理解不够透彻,缺乏对学生参与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正确引导,社区课程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7.
我国高校课程管理的研究由于起步较晚,相关研究成果并不丰硕。然而,高校课程管理以其在高校日常管理中的显著地位而越发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课程管理理论的缺乏、课程生成系统的管理不完善、课程编制过程的管理参与不足、课程管理模式死板僵硬、课程评价体系不够完善、课程管理主体水平不高等是我国高校课程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必须理性地看待我国高校课程管理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完善针对课程编制质量的评价制度,加强课程管理中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加强在校教师的课程理论培训,吸引多方力量参与高校课程管理。  相似文献   

8.
目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在课程理解、教学方式、课程管理和课程评价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多元智能理论在校本课程开发、课程资源选择、教学方式运用和课程评价等方面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许多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9.
目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在课程理解、教学方式、课程管理和课程评价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多元智能理论在校本课程开发、课程资源选择、教学方式运用和课程评价等方面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许多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0.
李世春 《辽宁教育》2009,(12):12-12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校本课程开发范围逐渐扩大.课程类型日渐丰富,课程管理越发规范.校本课程确实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同和喜欢。但由于目前许多学校对校本课程开发认识不足.政策理解不透彻.所以在具体的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  相似文献   

11.
学校课程管理主体论是指学校以课程管理的主体性方式发挥与发展教育者和学习者主体性的观点和主张。以课程论审视,课程模式演进是其历史性渊源,当代主体课程观是其时代性依据,强化师生作用的课程政策趋向是其制度性要求。从本体功能和目的上看,学校课程管理是以发挥和发展教育者和学习者的主体性为目的的课程管理活动;从实现方式来说,作为发挥和发展人的主体性的课程管理活动自身应具有主体性;从运作过程来说,学校应当遵循主体性的课程管理原则。以课程管理的目的、内容、主体和方法为线索来考察,主体发展是学校课程管理的根本目的,全程全面是学校课程管理的内容表述,课程共有是学校课程管理的主体观念,复杂范式是学校课程管理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2.
基于系统的课程体系概念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系统的视角看课程体系就是"一组相互关联的课程组成的整体","关联"和"整体"是概念中的两个基本特征。关联主要反映课程之间在培养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内在联系,它将各门课程粘合成了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关联关系的量化研究对于课程体系以及课程管理具有现实意义;整体性是系统科学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基本原理,课程体系的整体性主要应体现在培养目标、课程结构与课程功能,以及课程实施等人才培养应当重视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运用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课程论研究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我国课程论研究及其关注主题的变化发展态势。我国课程论研究经历了从国外引进到本土创新的过程,总体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内容涉及到了课程论的各个方面,在不同阶段关注主题存在差异。课程改革与发展、课程结构与类型、课程基本理论、课程决策、领导与管理、课程本质等是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课程内容、课程论范畴和学科地位等方面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细致,课程本质、课程决策等方面的研究存在话语泛化现象。今后一个时期的课程论研究,应突出研究问题的针对性,反思热点研究主题,加强薄弱研究主题,促进课程论研究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美国课程专家古德莱德课程概念五要素说,是全面认识校本课程及其开发的重要理论依据。教育的本质是人的自我认识发展有序调控的一种人类实践过程,学校课程权力运用的调控机制,国家、地方、学校(校本)的"课程权力合力"立足于学校形成;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应是学科课程的合理认识与开发,而不是在两种课程对立对比认识中,否定学科课程的开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课程即过程——关于过程课程观内涵的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过程课程观的提出是有理论和现实依据的,那就是时代精神、知识的性质和人的自我认识的变化。所谓过程课程观,就是把课程看作是"过程"的系统课程理论。在过程课程理论视野中,过程性不仅仅是课程的一种属性,它对课程来说具有本体论上的意义和价值。进一步说,过程是课程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方式,课程是一种过程性的存在。与传统的课程观相比,过程课程观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内涵:强调课程目标的发展性与生成性;追求课程结构的多样化与选择性;倡导课程资源的"生活化"与"事件化";坚持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  相似文献   

16.
世纪之交,德国职业学校课程模式的重大改革是用“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取代了以分科课程为基础的综合课程模式。“学习领域”是一种主题学习单元、包括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相应的学习时间三部分组成。其三个主要特征是行动导向、建构理论与校本开发,但新课程的实施还需处理好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当代课程与教学论:新内容体系与教材结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文化哲学观的视角看,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作为特殊精神文化,实质上是人们进行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特殊生命存在及其优化活动的知识与经验形态。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的新内容体系,包括“课程与教学概论”“课程与教学系统”“课程与教学过程”“课程与教学管理及领导”以及“课程与教学美学”等五个相互联系的领域。基于“学习为本”价值观.当代课程与教学论需建构“学程式”新教材结构.以强化其实作性并促进有效教学。新教材的章节组织和结构特征,遵循教育心理学规律和教学法原则并依托互联网,应当从“激发学习动机”“丰富教学环境”“提供练习机会”以及“开发网络资源”等方面设计出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8.
高职项目化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项目化课程改革需要与之相配套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及时发挥好诊断、指导作用。课程评价要遵循过程评价、柔性评价、定性定量结合、多元主体的原则,从课程条件准备、课程开发与设计、课程教学过程、课程教学效果等课程实施全过程进行课程管理和质量监控。  相似文献   

19.
校本课程发展背景下的课程领导:理念与策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课程领导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意在突破传统课程管理的局限,强调合作与交流、民主与开放,与校本课程的理念基本一致。通过观念与实践两个层面的革新,为课程领导创设运行机制,促进校本课程乃至整个课程体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从改革高师教育类课程的结构与内容入手,提出了构建高师教育类新课程体系的设想,即渗透性课程、根基性课程、实践性课程、成长性课程“四大领域”;教师修养、教育理论、教学理论、教育技术、教学实践和教育科研“六组模块”;主修、辅修、讲座活动“三类课程”相结合的高师教育类新课程体系,旨在培养高素质教师、引领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