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西汉王朝建立的过程中,韩信的功勋最为卓著。司马迁说他“于汉家勋可比周、召、太公之徒。”①刘邦对韩信的才干和功绩曾作过很高的评价。他称韩信为“人杰”,并说:“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②。在楚汉相争中,韩信所以能发挥巨大的作用,与刘邦的知人善任是分不开的。东汉王充说:“韩信去楚入汉,项羽不能奇,高祖能持之也。能用其善,能  相似文献   

2.
娄敬为戍卒出身,在汉初,他审时度势,向高祖刘邦提出了“定都长安”,“和亲匈奴”,与“迁徒贵族”三项建议,皆为高祖采纳。对此,笔者从汉初特定的环境出发,评价其所作所为。重点在探讨娄敬与汉初政局的关系上。从而得出其三项建议有利于汉初政局的安定、政权的巩固及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的结论。并指出他在汉代历史上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睢景臣,字景贤,扬州人,《录鬼簿》列入“方今才人相知者”类。《哨遍·高祖还乡》是他的杰作。钟嗣成说:“维扬诸公,俱作《高祖还乡》套数,惟公《哨遍》制作新奇,诸公者皆出其下。”那么,它的新奇表现在哪些方面呢?第一,它的新奇表现在新颖别致的选材立意。封建社会,历代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无不把皇帝捧为“奉天承运”的“天子”,皇帝的“天威”不能亵渎。《史记》把刘邦作为一代帝王,撰写“本纪”,《汉书》及  相似文献   

4.
关于刘邦纵放骊山徒的原因,学界一直沿用《史记·高祖本纪》中"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的说法,即害怕交不了差要受严惩故而行之。但从实际情况考察,这一经典解释又存在一系列破绽,诸如:押送行动没有配备应有的护送武装;徒夫被绳索绑缚,自己很难挣脱;出发第一天就出现大量逃亡事件;逃亡发生后,既不向上级报告,又不组织追捕,亦未采取补救措施;宿营地的选择存在明显失误等。从刘邦在秦末的一些活动来看,他具有纵徒举事的主观动机。经过他多年的苦心经营,已经形成了化解风险、实施预谋的潜在实力和条件。因此,丰西纵徒应是一场有计划、有预谋的活动。  相似文献   

5.
自学提示1、《高祖还乡》的历史依据和生活基础.刘邦做了皇帝以后,曾衣锦还乡,《史记·高祖本纪》有过一段绘声绘色的生动描述,说他“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高唱“大风歌”.十多天后“高祖欲去,沛父兄固请留高祖,高祖曰:‘吾人众多,父兄不能给’,乃去”.元曲中写刘邦的甚多,白朴有《高祖归庄》张国宾有《歌大汉高祖还乡》.睢景臣在元代生活的基础上,取材于史料,却又别出新意,作者透过“正史”的表面文字,抓住问题的实质,以辛辣的  相似文献   

6.
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籍贯问题,《史记·高祖本纪第八》(以下称《高祖本纪》)和《汉书·高帝纪·上》(以下称《高帝纪》)载“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以下简称“沛丰邑人”),但至今诸家注说仍存在明显差异。或云今江苏沛县人,或云今江苏丰县人,或云丰生沛养,众说纷纭。目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刘邦为江苏沛县人。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二编)中说:“沛(江苏沛县)人刘邦是个中农。”《辞海》(1980年版)亦对“汉高  相似文献   

7.
关于汉高祖刘邦的身世,太史公司马迁云:“高祖,……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此说后为班固《汉书》、郑樵《通志》所因袭。现代史家多不以为然,翦伯赞先生曾对此批评道:“刘邦本来是他父亲的儿子,但是历史家(指司马迁——引者)却硬要诬蔑他的母亲,说他不是人种,而是人龙混种,”显然翦老无意于史实的考证,旨在说明司马迁为刘邦理应当皇帝寻找理论依据。但我认为,此为刘邦身世最直接的材料,也是有关刘邦身世的最大疑点,刘邦是否为太公的亲生儿子很值得怀疑,一向秉笔直书的司马迁如此安排实乃出自一片苦心。  相似文献   

8.
勿走极端     
某教师在分析《项羽本纪》中项羽的思想性格时,说鸿门宴上放走刘邦,表现了项羽的“善良仁慈”,而刘邦却是“阴险狡诈”(顶羽为何偏偏对刘邦“仁慈”,而对被他活埋的几十万士卒却不“仁慈”?)以致有的学生在答卷中感情深沉地直呼“我们的项羽”(照此刘邦当然也可称为“我们的高祖”“我们的皇上”了)。有的教师在评介孔子时,  相似文献   

9.
《鸿门宴》首句“沛公军霸上”。课本注 :“[沛公 ]刘邦 ,起兵于沛 (现在江苏省沛县 ) ,号称沛公。”说沛公是刘邦 ,他“起兵于沛” ,于是“号称沛公”。这些都是史有明证 ,自然是不容置疑的。但还是有使人生疑之处 :刘邦“起兵于沛” ,为何不像陈涉一样称“王” ,而称“公”呢 ?这“公”是指公侯伯子男的爵位呢 ,还是指别的职位 ?看来有必要补释一下。《史记·高祖本纪》云 :“父老乃率子弟共杀沛令 ,开城门迎刘季 ,……乃立季为沛公。”裴马因《史记集解》引《汉书音义》 :“旧楚僭称王 ,其县宰为公。陈涉为楚王 ,沛公起应涉 ,故从楚制 ,…  相似文献   

10.
“约法三章”最早见于《史记·高祖本纪》。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载刘邦占据关中之后.召集诸县父老、豪杰宣告:  相似文献   

11.
《北京大学学报》一九七五年第一期上,有一篇题为《从元曲<高祖还乡>说起》的文章,对元曲作家睢景臣的散曲《高祖还乡》大加批判,彻底否定。它指斥《高祖还乡》所写的主人公是个“满脑子‘天命论’的孔孟之徒”,是个“守旧派”;说什么作者写他对衣锦还乡的汉高祖加以嘲讽,是“暴露了作者的不准造反,‘克己复礼’的儒家真面目”,从而断言“这套散曲完全是一篇反对社会变革,咒骂新生力量,尊儒反法的坏作品”。文章写得武断  相似文献   

12.
刘邦西行送徒前夕,"常(尝)告归之田,吕后与两子居田中耨",从刘章《耕田歌》和当时的农业生产技术看,其田中种植的作物是粟类,中耕除草的时间在农历四月下旬至五月下旬之间。刘邦休假之后投入出发前的准备工作需要二三十天,因此西行纵徒斩蛇应在其后的农历六月前后。再从蛇类的活动习性看,农历六月份,丰沛所在的徐州地区气温最高、气压最低、湿度最大,是蛇类的活跃期,蛇类经常横卧当道以通风散热,遂有"大蛇当径"刘邦纵徒斩蛇之壮举。从《汉书.惠帝纪》推知,惠帝出生于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二月左右。《高祖本纪》中的"吕后与两子居田中耨","两子"分别为惠帝和鲁元公主,而"告归之田"是史籍记载中刘邦纵徒前的最后一次公开活动,可知秦始皇三十七年二月,是纵徒时间的上限。从《高祖本纪》看,纵徒时间的下限是秦始皇东巡,在《秦始皇本纪》中,东巡有四次,其中前三次早于公元前210年,惠帝尚未出生,故纵徒时间的下限只能与第四次东巡有关,即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因此,刘邦纵放郦山徒的时间应为秦始皇三十七年农历六月前后(公元前210年7月)。  相似文献   

13.
一提起汉光武帝刘秀,大家知道他是东汉王朝的建立者。《辞海》中介绍:刘秀是“西汉皇族”,“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中国历代帝王录》中介绍:刘秀是汉“高祖九世孙”。近读《汉书》和《后汉书》,发现刘秀的祖父出生在湖南;刘秀的曾祖父则出生在湖南宁远并且终生在湖南活动;刘秀的高祖出生在湖南长沙而安葬在湖南宁远,其墓地至今犹存;刘秀的太祖也是终生活动在湖南的。正因为刘秀的祖父以上四代人在湖南生活100多年,所以,刘秀的祖籍是湖南。现将这些史料整理出来,以飨读者。为了说清刘秀是“西汉皇族”、“高祖九世孙”,特别是为了说清刘秀的祖籍是湖南,我们得从刘邦开始讲起。  相似文献   

14.
针对王云度先生所说的“刘邦是私生子”,“与太公并无血亲关系”,“刘邦从小备受家里人歧视”,并说这是“司马迁透露给我们的信息”云云,本文提出质疑:探讨龙文化与刘邦的“造神”依据,司马迁的“天人观”以及刘邦与家人的关系诸方面,指出王先生的“新说”系源于对司马迁《史记》文本的误读,其结论不能成立。《高祖本纪》所载“龙种”传说,目的是为刘邦“应天受命”,成王作帝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从人格心理学的视角解读《高祖本纪》,阐述了梦魇、心像、本能对刘邦人格的扭曲,以及“人格面具”在刘邦成功中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故事     
运筹帷幄语出《史记·高祖本纪》。这一典故说的是西汉初年,天下已定,汉高祖刘邦在洛阳举行盛大的宴会,喝了几轮酒后,他向群臣提出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会取得胜利?而项  相似文献   

17.
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第八》是现存最权威的关于汉高祖刘邦的记传,其大事年代以刘氏攻沛“自立沛公”为界。自此以后所述不厌其详,而自沛公以往,太史公称作高祖“微时”或“布衣时”,其内容简略色彩神秘,竟成研究刘邦的空白。笔者细考《史记》各篇对刘邦及其相关人物的记述.并参照班固《汉书》和历代《史记》、《汉书》注解,将自己切实贴近司马迁所属的时代,初步发现微时刘邦真实的一面。同时深刻体会到处于皇权淫威下的太史公在记述当朝皇帝私情一类棘手问题时的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18.
《鸿门宴》中,刘邦曾对项伯说过:“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这里的“他盗”是什么意思?不少参考书将它解释为”其他盗贼”或“别的盗贼”。我认为这不合文意。如果刘邦说自己遣将守关是为了“防备其他(别的)盗贼”。那岂不意味着他认为自己,或者项羽,或者他们二人也是盗贼吗?显然,这绝不是刘邦要对项  相似文献   

19.
陆贾在他的名著《新语》中,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儒学为宗,仁义为本;法家为辅,宽猛相济;道术为用,无为而治的治国理论,不仅为高祖刘邦选择了一条正确的治国道路,而且这种“文武并用”的治国思想,为汉代以后的历代统治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接受。他不愧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思想家。  相似文献   

20.
元人睢景臣的《[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是一套立意新奇、作法独特的散曲。他没有像维杨诸公那样,把刘邦当作具有崇高美的英雄歌颂;而是通过对刘邦的揶揄和嘲弄,曲折地反映了他对元朝统治者的反抗情绪和不与之合作的民族感情。他也没有像一般正史那样,用恭敬肃穆之词去赞美刘邦“威加海内”的辉煌业绩和人格崇高,而是通过一个乡民之口,揭露其微贱时的种种恶行。这种新奇和独特的构思,使散曲妙语盘篇,趣画叠呈,洋溢着喜剧的色彩和魅力。现在我们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