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高校思政课只有面向现实才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应面向现实,符合学生的思想实际,与时事紧密结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应面向现实,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做好实践教学环节,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考核方式应面向现实。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与课程的目标贴合不紧密,要探索多角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机制,成绩与学生的现实利益挂钩。  相似文献   

2.
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学习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现实的,并提倡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数学阅读等主要学习方式.数学地组织现实世界的过程就是数学化,分为横向数学化与纵向教学化两种水平,它们能够反映新课标理念下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学习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现实的,并提倡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数学阅读等主要学习方式。数学地组织现实世界的过程就是数学化,分为横向数学化与纵向数学化两种水平,它们能够反映新课标理念下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本质。  相似文献   

4.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网络化生存成为人们在现实生存之外最为重要的一种生存方式。无论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结构还是思维方式、价值理念等,网络化生存都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并且呈现出虚拟与现实的交错、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兼容、科技与人文的对话等多种二重性表现。探讨这些问题,将有助于我们在网络化生存中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5.
周梅森的历史小说创作颇丰,且与传统历史小说有较大异处,曾在八十代初的文坛引起波澜。周梅森的历史小说代表了新时期历史小说转向的开始,他在历史中与现实对话,作品经历了由国民性反思到人性追问的变化,始终执着于打通一条历史与现实相接的通道,以文学的方式解决现实何以如此的问题,呈现另一种历史小说与现实的联结方式。  相似文献   

6.
现实的教育已与现实不适应,教育中存在的很多教育方式、评价机制已不能很好促进现在的教育,甚至有时可能会阻碍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一生都处于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中,其解决方式是通过自然寻找真趣,在现实的世界里获得生命的超越意义,在宁静平和的田园中追求一种真淳、质朴、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更加理想的、更加完美的人生,新的理想和新的现实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公益性的现实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研究高等教育公益性应充分考虑高等教育所置身的现实复杂环境,而不能孤立地从理论上进行推演.本文从高等教育公益性内涵、现实价值、面临挑战与实现方式等几个方面对高等教育公益性的现实理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锻炼学生实践能力,采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将抽象的科学概念以可视化方式呈现,打破传统授课方式,使教与学更形象具体,以符合人类认知习惯。通过对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的分析,基于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互动式教学特点,提出基于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互动教学应用架构。通过基于位置服务的教学实践,验证了基于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互动式教学效果,促进启发性、协同式和情景式教学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学习方式反映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乃至生存方式。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为主要特征,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而要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首先明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真正内涵以及当前面临的现实困境,改变以教师、课堂和书本为中心的传统学习场景,使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化,增加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为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1.
人与自然的价值博弈体现着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冲突和契合的关系。远古时代的人类对自然界的尊重和敬畏,将自然世界"附魅",具有朴素的"自然价值"思想萌芽,而近现代,人的价值的过度膨胀,"世界"被"去魅","自然价值"淡化为外在的工具价值,由此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分裂乃至对立。必须突破"人类中心主义"思维的范式,尊重自然的内在价值,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实现人与自然价值的"双赢博弈"。  相似文献   

12.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有着深刻的蕴意。首先,通过对胜利与失败的讨论,得出了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勇敢地迎接一切挑战,不论胜负,都应保持“重压之下的优雅风度”;其次,人在征服自然的同时也创造了社会,但人们在社会矛盾前又显得无能为力;再次,人们在拥有生命时,应努力做到最好,这样在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时,才不会有遗憾。  相似文献   

13.
论《圣经》中人的存在——人与天地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作为一种存在,是一个永恒的哲学问题,其表征为天地人之关系,即人和上帝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从而构成十字架结构的关系,而其交叉点便是人与天地参。  相似文献   

14.
从人与的自然的视角解读《老人与海》,会发现人类在面对自然时处于进退维谷的窘境。这种境况表现为两种相互纠葛的矛盾:其一,人类依赖自然而生存,热爱自然,希望与自然和谐相处;但人类在利用自然时却由于所谓的自信,傲慢和贪婪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二。人类可以凭借武器、经验和智慧也许可以暂时改造自然,而自然规律的不可战胜和崇高使人类有深深的负罪感并最终被征服。至此,人类面对自然时的“乐观精神”的实质值得商榷,老人的人生不能被打败的哲学也成为悖论。  相似文献   

15.
人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一直关注着人,认为人具有自然性、实践性和社会性.人的"三性"分别从人的自然本质、人与动物最终相区分的一般本质和人与人相区分的特殊本质三个层次上全面的界定了人,构成了马克思哲学视野中的完整形态.这为比较文学中分析人的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主体概念和正确的逻辑基点.  相似文献   

16.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安身立命的重要命题。人与自然的对话是自人类诞生之初就不断发生着的历史过程。在《史记》宏大历史叙事中,司马迁检视"前轴心时代"文明的家底,还原人类早期人与自然对话的生态记忆影像。在"环境以地理位置的选择围绕人类生存"的夏、商、周时期,人与自然关系状态呈现出"天人合一"背景下矛盾共生的特性。  相似文献   

17.
社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最终由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人的素质状况所决定,人的变化、发展由价值矛盾所驱动,不断处理价值矛盾是人存在的意义。从根本上促进人的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用正确的价值现作指导,正确地处理价值矛盾,从事价值实践,迅速地提高人的素质,是实现科教兴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有三个命题:第一,人能劳动;第二,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三,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除了使我们对什么是人有了更系统的认识外,还使我们从人的本质的角度对劳动、学习、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人的需要及中国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有助于个人成为更加自觉上进的人。  相似文献   

19.
人类的出现是地球和生命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然而,人类起源问题仍是科学界尚未完全解决的难题之一。目前,科学界普遍认为:人是从某种古猿进化来的,那么最早的人类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人类又是怎样从古猿中分化出来的?人类起源于何外?自楚雄州禄丰古猿和元谋古猿发现以来,人类起源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它们以丰富的材料让世界想念,滇中的楚雄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  相似文献   

20.
文化源于人类对严酷生存环境的挑战的回应,文化是人类面临生存威胁和压迫所采取的策略和手段,文化生成和演进的过程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的过程。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问题是哲学问题,即如何处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主张天人合一、天人协调,反对天人关系割裂。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最根本的观念,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