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4 毫秒
1.
武德在武术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武德在武术发展中的作用、意义的分析,指出对大学生进行武德教育的必要性阐述了武术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武德。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跆拳道"礼仪"文化及武德内涵的比较阐释,认为学校武术中武德礼仪教育存在着多种"缺位",是学校武术武德礼仪教育改革的羁绊。制订一套武德礼仪规范并在学校武术武德教育中严格施行,是当代武术武德教育改革的时代诉求。  相似文献   

3.
进入21世纪的中国各方面都开始与世界接轨,武术也不例外.但是在武术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如比赛中作弊、暗箱操作、裁判不公等.这些都是武术发展中的巨大障碍,是极其背离武术精神的.武术教学中应着重加强武德教育,突出武德在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4.
就战略学视野而言,普通高校武术教育发展应以传承武术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贯彻终身武术教育为战略指导思想,以高校武术教学为基础和载体,将武术文化精神蕴含的民族精神、思想道德等武德内容贯穿于武术教学过程始终,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终身武术的习惯和能力。战略发展思路是:以系统论思想把握高校武术教育;把握高校武术教育发展的重心;以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为理念,处理高校武术教育发展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重构现代武德内涵的必要性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武德的发展也是武术发展的一个写照。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其部分内涵已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步伐,甚至有些内涵正阻碍着武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分析探讨了重构现代武德内涵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高校武术教学是高校体育教育的一部分,是全民健身、终身健身的主要环节,然而大多数教学过程偏重了技术的提高而忽视了武德的教育。为了使武术能向良性的方向发展,文章从健身明德、学艺明理、立志为仁重义几个方面阐述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如何加强武德教育。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的价值进行研究。分析了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在武术教学中要加强武德教育,要通过开设武德教育课程,构建德育环境,创设武德教育情境,加强武德与其他思想品德课程的合作教育,多渠道齐抓共管,以形成"教育合力",加强武师自身修养等措施。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武术运动和民族传统化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中华武德与社会主义道德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已是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内容中重要的有机成分,而不再是过去狭义的“开德”。新的历史时期,武术社会里更加需要“武德”,但提高武德修养与思想政治,品德,纪委,法制及武术教育紧密相关,而不单一地存在于专门的武德教育。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文本分析、逻辑归纳等方法对学校体育如何弘扬中华武德展开研究。中华武术在我国学校体育中具有重要的德育价值,有助于大德维度“民族气节”的熏陶,公德维度“见义勇为”的培育,私德维度“谦逊和善”的养成。鉴于学校武术弘扬中华武德的实然困境,基于具身认知理论, 汲取“具身德育”思想,提出了“具身武德”概念。“具身武德”主张武之本在攻防,武之体在竞赛,强调立德树人,以武育人,将功法、套路、拆招、喂手、散手以及产生心理的客观现实,与攻防展演和攻防竞赛的情景有机结合起来,目的是让中华武德融入学生身心深处,融入言行举止生活习惯的细处。实践要求: 确保学校体育武术课时是“具身武德”的前提要求;推动学校体育武术课程与教学改革是“具身武德”的重点要求;提升体育教师的“具身武德”意识与能力是基本要求;重视课内外武术攻防展演与攻防对抗竞赛相互联动是“具身武德”的核心要求。  相似文献   

10.
高校武术教学与大学生人格素质形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武术教学与人格形成的关系,指出武德、武术美学、武术文化、武术教学皆有利于大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及整体素质发展。  相似文献   

11.
传统武术规范与发展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传统武术发展现状,发展过程中应该做好的几项工作的分析论述,指出传统武术发展的方向。为传统武术的规范和发展提出一些建议,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国武术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传统武术文化在武术现代化中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针对当前武术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武术现代化,进而提出传统武术文化在武术现代化中的价值取向。指出:传统武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时代性与民族性共存,人文精神的体现成为其适应现代化社会,进行价值选择的标准。这一标准的确立,有利于武术的现代化发展,有利于中国优秀传统武术文化的继承,有利于武术传统文化造福于世界人民,丰富世界文化。  相似文献   

13.
摘要:武术理应作为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代表走出国门成为世界性的运动、在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发挥更为重要作用,然而,现实中,武术技术的发展差强人意。基于此,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武术体育化历史回顾和对武术的影响分析,对传统武术精华及其独特价值归纳,认为武术体育化是历史趋势,但被动体育化横向肢解了武术本体。武术应顺应搏击运动历史潮流,以中国传统武学思想为指导,以散打运动为基础,融合传统武术摔和站立拿技术,形成踢、打、摔、拿有机融合的技术体系;训练手段中,将太极推手、站桩、拍打等培养触觉和寸劲的传统训练手段融入现代格斗训练中;竞赛上完善踢、打、摔、拿四种技术为一体的规则体系,发挥规则对技术的引导作用。逐步形成既展现中国武术搏击特点、又彰显现代体育趋势的新型武术搏击项目。对于武术技术发展和创新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采用实地考察、问卷调查、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美国东西海岸部分武术馆、校的调研发现:华人移民是武术得以在美国传播的主要力量;"段位制"是美国武术馆、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缺乏统一的管理,武术传播者为生存而进行的无序竞争成为武术传播发展的阻碍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中国官方武术机构应加强武术海外传播推广策略的针对性研究,拓宽武术海外发展的市场,加强对国外武术机构的培训与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当代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关系之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现代性视角解析当代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之间关系。认为,中国武术、传统武术和现代竞技武术之间关系是"一体两面";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在物器技术层、制度习俗层和心理价值层上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分离。这种分离的主要原因是:在中国武术现代转型过程中,竞技武术的思维和运作模式逐渐被纳入西方体育模式,使其与传统武术沿着不同的发展理路,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产生了不同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形象作为国家形象建设重要范畴的现实意义日渐凸现出来。努力塑造本国的传统文化形象,成为世界各国增强本国文化软实力的普遍选择。运用形象学、社会学、文化学等相关理论,对当代中国武术文化形象的时代特征进行研究,提出重构中国武术文化形象的理论命题。认为:“形象”问题是制约武术国内外发展的重要阻碍之一,其价值特性的弱化、教育意义的泛化、群体认知的固化以及社会功能的虚化使武术文化形象的当代重构具有时代必要性。要破解这一形象难题,其根本路径在于当代中国武术的发展能否重新拾回武术文化传承中弥散的“根脉情节”,能否重新强化武术文化传播中的“整体观念”,能否在社会武术文化认同中凸显出自身的“功能特性”,能否在未来的发展中规划出契合自身实际的“道路指向”。据此,提出重构当代中国武术文化形象的可行方法:将中国传统武术置于优先发展的位置;沿着地域武术框架大力拯救村落武术;注重武术文化整体输出化解分化弊端;引入多学科理论增强武术的整体内涵;深刻诠释武术的文化与健康两大功能;努力构建学校武术教育技道共进渠道;实现以他为主向以我为主的道路转变;将本土振兴提上武术发展的重要议程。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和现场调查等研究方法,对第十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武术散打项目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队在世界武术散打比赛中仍占据主要位置;有外聘中国教练的国家散打水平发展迅速;散打奖牌的分布地区不均衡,亚洲水平明显高于欧美;部分国家及地区训练条件及执教水平有限。为推广与普及武术散打项目,建议:中国队在训练中,加强素质体能训练,以适应武术散打项目的对抗性特征及各国家队身体素质优势的冲击;加大对散打发展较为缓慢国家的经济、技术支持与援助。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中国武术教育模式的发展现状进行学理审视,认为冷兵器时代的远去是当代中国武术教育进行适应性转变的重要前提,全球化发展造成武术文化危机、奥林匹克文化教育的逐步实施给中国武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挑战。四大教育途径面临不同的发展境况:1)家庭武术教育是一个从历史辉煌中走向衰弱的教育形式;2)社会武术形式多样,影响力巨大,但缺少"育人"色彩;3)馆校武术教育步履维艰;4)普通学校武术教育者、武术学习者和武术教育影响三者之间出现价值失衡。针对以上问题,做出了七点反思。  相似文献   

19.
摘要:当前,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概念与关系问题已成为武术理论研究的焦点。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界定了竞技武术、传统武术、中国武术的概念,探讨了当代武术发展中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矛盾冲突与规避路径,以及二者的当代价值定位。研究认为,涵盖现代武术和传统武术两大内涵于一体的中国武术概念界定法存在缺陷,而“广义”与“狭义”的分别界定法较为妥当;竞技武术套路源自“舞”的表演属性而非“舞”的练功属性,竞技武术散打、竞技太极推手、功法运动源自传统武术中的练功方法,如此认识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关系,是规避二者存在矛盾和发展冲突的有效路径;竞技武术三个运动项目虽然源自于传统武术的打、练、演三项主体内容,但却算不上是对传统武术真正意义上的继承和发展。竞技武术应该坚定不移地走好体育化道路,发挥体育竞技的价值,传统武术则应该坚持“打练结合”的武技、武道修炼方式,发挥传承武术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我国民办武术学校承载着普及武术运动和实施武术教育的双重任务,它不仅为竞技武术培养了大批人才,而且对促进全民健身,推广武术运动,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以及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给武术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民办武术学校呈现出各种改革发展的困境,如何改革转型、提高办学质量、增强竞争能力、实现自我价值,成为关系当代民办武术学校生死存亡的必然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