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是中西方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两位思想巨匠,而二者对人性观却作出了截然不同的价值判断,这促使中西方文化形成了不同的价值取向,进而促使中西方法治发展走上了两条完全不同的路。以孔子与亚氏的不同人性观为起点,进一步分析两位先哲不同的法治观及由此对中西方法治价值选择产生的不同影响,可明晰中西方法治发展之异的思想根基。  相似文献   

2.
随着当今国际格局中海洋战略意义的提升与亚太地区海洋权益纷争的升温,海权论一再成为备受推崇的战略思想。以马汉海权论为主的西方海权思想所主张的海权对国家盛衰及历史进程的作用及其内在的动态内涵是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以美国和日本为典型的一些西方国家正是在充分运用海权理论的基础上成功地实现了国家海权安全战略的布局。美日的成功经验对中国在和平崛起过程中并行不悖地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和谐海权观及构建中国海权安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西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国家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以及这个国家人们的日常行为都与这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密不可分,本文通过对中西方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价值观差异的比较,进而解释了中西方人民在行为思想上的一些区别。  相似文献   

4.
中西方文化背景下,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与西方国家公民教育之间的差异研究过程中,总是要回到中西文化原点上,儒家文化与古希腊文化之间的差异,使得中西方国家的公民教育产生了较大的区别。本文主要从中西方公民教育的产生历史、追求目标以及教育内容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产生于西方文化传统的心理学于20世纪初被引入中国,但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西方的心理学始终无法从整体上很好的解释中国人的人格特点与心理活动规律。因此,中国心理学研究需要本土化,应该研究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应该解决中国实际存在的问题。当前制约中国心理学研究本土化一个重要因素是唯科学主义的小科学观在研究中占主导地位。中国心理学要想更好、更快的发展就必须走出这个误区.在研究中树立“星丛武”的大科学观。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比分析了中外古代法律思想家关于人性的特征、国家的起源与形式、法律的起源和制定的相关论述,同时也对古代中西方的法律观作了若干比较,认为古代中西方之间的法律观念尽管有很大的区别,却在以善恶为标准评判人性、调整人的行为、法律要惩恶扬善、法律的制定要遵循自然法则等方面存在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比分析了中外古代法律思想家关于人性的特征、国家的起源与形式、法律的起源和制定的相关论述,同时也对古代中西方的法律观作了若干比较,认为古代中西方之间的法律观念尽管有很大的区别,却在以善恶为标准评判人性、调整人的行为、法律要惩恶扬善、法律的制定要遵循自然法则等方面存在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8.
隐私是个人心理环境的分支,不同的国家时隐私观的态度不同.在中西方的跨文化交际中,因隐私观而引发的冲突事例屡见不鲜,甚至影响了人们之间的顺利交往.本文探讨了中西方隐私观的具体差异,以便于不同国家的人更好的了解中西方对隐私观的态度,促进共同交流.  相似文献   

9.
陈锋 《培训与研究》2001,18(2):37-39
孔子和苏格拉底是中西方历史上的两位圣人,本文把苏格拉底以至善为本的人生境界观和孔子以仁、义、礼、中庸、内省等为核心内容的人生境界观作些比较,以揭示中西方人生境界观的异同及其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出现了"冲击-回应说"与"中国中心说"的分歧以及"天下观"与"民族国家观"的对立.实际上,这些分歧和对立根源于"西方中心观"与"中国中心观"两种不同的解释模式.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来看,"西方中心观"与"中国中心观"之间的对立是近代中国社会"悖论"性质在思维方式上的折射与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的"悖论"性质决定了海外中国学研究要超越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而采取亦此亦彼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一个全真派道观——云台观的历史与现状的考察和分析,认为在西方社会理论界盛行的国家与社会、大传统与小传统截然二分的前提并不适合对中国乡土社会的理论探讨。宗教信仰作为国家和社会之间的第三个领域,对乡土社会的发展、文化延续和道德传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欲以云台观的个案对西方的社会科学理论展开反思和对话。  相似文献   

12.
柏拉图是西方文明的先哲和巨人,他的巨著《理想国》是西方政治哲学和教育理论的经典之作。书中强调实现国家正义与个人灵魂的正义,重视教育的积极作用。《理想国》中的国家观和教育观对西方世界的政治、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着力探究《理想国》的国家观和教育观及其对现实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养生谚语,小而精悍,是文化的载体,它体现了一个民族所独有的文化特征。在养生谚语英译过程中,必须重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问题,尤其是中西方养生观的差异。笔者在中医谚语英译的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现以中西方养生谚语为例,来比较一下中西方的养生观。  相似文献   

14.
郭嵩焘的哲学思想具有鲜明的近代特色。这种近代特色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历史观上否定“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观点,主张历史规律随历史事实的变化而变化;二是在体用(本末)观上既主张学习西方的具体方法,又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等基本原则;三是知行观上的“知”包括了近代科学的内容“,行”突破了传统的道德践履的范围。  相似文献   

15.
旅游必然包含了对景物的观赏活动,景观学是一个在今天包含了地理、管理、园林、旅游、休闲等诸多学科和学术的交叉;包含了古代与现代文化遗产的交错;同时,又包含了中西方的文化价值的交汇。厘清相关用语、符号中复杂、多元的意义、意思,特别是中西方的差异,对相关领域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尝试着做一些这方面的抛砖工作,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6.
我国国家公务员法于2006年起正式实施,这标志着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然而,我国公务员制度发展的历史仅仅约20年,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亟待改革是毋庸置疑的。本文通过比较中西方公务员制度的特点以及产生与发展历程,并在分析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改革特点的基础上,以试图探寻中国公务员制度的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在大、中、小学教材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最近,据报载,各地又出现了一些以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为文本的儿童诵读工程。经历了西方现代文明洗礼的现代人,在心态上已和古代知识分子有了“代沟”,很难再像古代士人那样,把经典当作不容随便质疑的圣言。那么,  相似文献   

18.
从丧葬礼仪看中西方死亡文化中的宗教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人类文化生成以来,死亡概念的形成与确立就是一道无法逾越的迷思,千百年来,各种宗教都对死亡做出了解释,试图安抚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发展模式的差异,宗教在中西方死亡文化中的影响及其表现呈现出极大的不同,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死亡仪式——葬礼上。本文以丧葬礼仪为切入视角分析了中西方死亡文化中的宗教影响、其不同表现以及造成该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化以人伦本位为主线,西方文化则以个人本位为主线。汉英谚语在文化内涵上的差异表现为:在人文精神上,中国体现出对个人、集体、国家的积极关注,而西方更侧重于个人的“自我”的发展;在道德观念上,近现代西方受理性思维与利己主义思想的影响,与中国的孝道、交友之道、义利观呈现出差异;在文化心理上,中国表现为内倾,西方表现为外倾,中国注重平衡和谐,西方强调对力的崇拜。  相似文献   

20.
郭金秀 《培训与研究》2009,26(10):45-46,82
自人类文化生成以来,死亡概念的形成与确立就是一道无法逾越的迷思,千百年来,各种宗教都对死亡做出了解释,试图安抚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发展模式的差异,宗教在中西方死亡文化中的影响及其表现呈现出极大的不同,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死亡仪式——葬礼上。本文以丧葬礼仪为切入视角分析了中西方死亡文化中的宗教影响、其不同表现以及造成该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