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适的治学可谓严谨:做学问要在无疑处有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在解读文本时设置一些疑问,往往会让学生更好、更准确地理解课文,取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高等教育质量的概念和评价质疑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提出教育质量是过程量的观点,它表现为学生质量的不断变化,认为根据资源/声誉或学生成果来评价教育质量的方法存在着原则性错误;应根据学生质量的增值或根据教育过程的质量来评价教育质量,在教育质量评价中,通常采用对教育的“输入”,“过程”,“输出”进行全面评价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引导学生质疑,就是引导学生拓宽思路,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惑提出来,在求知的、主动的状态中学习.在朗读中引导学生质疑,无疑是最佳的途径之一.因为朗读即学生将非自我的语言文字自我化的过程,在这种发展自己语言的思维体验过程中,学生的内心世界被激活,思维的闸门大开,教师正好利用此时的良好契机为学生质疑问难引路.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前提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问题意识即质疑意识和能力的形成和培养,进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呢?我们认为可以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尝试:  相似文献   

5.
陈新见 《山东教育》2005,(29):38-39
新课程理念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全身心动起来了,学生质疑的问题多了,学习过程活起来了,面对学生奇思妙想、标新立异的质疑,有的教师往往感到应对乏术、难以驾驭,甚至束手无策,现把我在新课改中应对学生质疑的策略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王艾 《现代语文》2006,(4):104-104
有疑问的课堂是流动着智慧的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走入新课程,执教于高中,更应该将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探究能力作为教学重点。老师更多的不是各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而是备本课可以有几个切入点?学生有可能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在出现的问题中哪些是主干、哪些是枝节?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没有学生的问题、学生的见解作为课堂教学的导向,这节课就算备得再好,也是不叩自鸣之钟。  相似文献   

7.
<正>1.课中引疑,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从而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自相矛盾的现象,我们就可以从矛盾之处质疑。一次成功的探究实验,让学生既获取了更多知识,也从中明白了质疑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花的时间多了,但我觉得很值。  相似文献   

8.
我们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为了培养出能独立思考、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所以。学会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能力是新时代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学习要素。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大胆地提出问题就是迈开了创新思维的第一步,即使这些问题是肤浅的或是有失偏颇的.教师也应积极鼓励。因为我们注重的是学习过程中学生所具有独创的精神和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学贵有疑,“质疑”应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1创设质疑氛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但是,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还是串讲串问,牵着学生走,没有留给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要将“质疑”引入课堂,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  相似文献   

10.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由此可见,“质疑”应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  相似文献   

11.
如何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让课堂中充满质疑的声音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在多年的物理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通过以下途径进行了探索性尝试,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认识过程。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事实上,爱提问题的学生就是善于积极思考、富有创见的学生。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会学生质疑问难,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一、设疑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教学过程中若能抓住时机,设疑引导,促使学生存疑、质疑,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二、质疑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质疑”是一种手段,目的是培养学生敏捷地、主动地、灵活地、独创性…  相似文献   

13.
陈伏春 《云南教育》2003,(10):16-18
“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是启迪思维的钥匙,是学生在对教材内容深层次理解、探究基础上的一种求真、求异的思维过程,学生个性张扬的表现,也是学生自主性学习、有意义学习、发现性学习的重要内容。《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作为发展阶段的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潜在的个性,教师应该根据他们的个性差异,充分挖掘他们的智慧和潜能,引导他们思索、质疑,激发…  相似文献   

14.
新课改理念下的学生观.是以人为本,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充分表现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教师要营造一种适合每个学生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思辩氛围。使课堂活起来.实现师生间和谐的双边活动。这是落实新课改理念,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顾丽丽 《考试周刊》2013,(79):35-35
<正>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当教师讲完课堂内容后问学生有什么问题时,学生往往  相似文献   

16.
科学探究的过程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供充分的时空.营造“民主的课堂”,教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有“疑”敢“问”、有“疑”善“问”、见“疑”必“问”、激“疑”乐“问”。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主动探究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奠基石。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获得了能力。好奇好胜是学生的天性,教师要善于利用他们这种心理特点,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充分调动  相似文献   

18.
随着教育不断深入与发展.学生的素质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引导学生提出问胚、思号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通过学生思疑、质疑、解疑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增强他们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9.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同时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要实施有效教学,关键是要让学生有疑问,因为问题是探究的起点、原动力。质疑的过程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质疑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得积极主动,激起探求新知欲望,进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能以较高的效率完成学习目标,发展学生的能力。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其探究意识呢?  相似文献   

20.
质疑是一种很好的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在教学中笔者经常鼓励学生要敢于质疑,在质疑和探究过程中寻找学习化学的乐趣.高三专题练习中遇到这样一道题:例1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电化学方法处理石油炼制过程中产生的H2S的废气.基本工艺是将H2S通入FeCl3溶液中,过滤后将滤液加入电解槽中电解,电解后的滤液可以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