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是必要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生提出的“初步具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的要求是完全必要的。我对这个问题经历了一个不断认识的过程。起初,我注意到近年来文学鉴赏的内容开始进入高考试卷,并有逐渐增加份量的趋势,觉得对学生有必要极早进行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写作的训练。后来,重读前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一些问题》,觉得原来的单纯为了应试的动机狭隘了。今天的中学生不但  相似文献   

2.
微访谈     
《新作文》2013,(12):18-19
访谈对象:浅瑶(中文专业大二学生),三日雨(老师),风信子(高中生,文学爱好者),妞灵(诗人)·你读到的第一本女性文学作品是什么?浅瑶:是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情人》。我那时候在读高中,特别喜欢她,还有昆德拉。三日雨:我接触到的第一本女性文学作品是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妞灵: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你心目中的女性文学是什么样子的?风信子:其实我对这个概念并不太清楚。我觉得女性作家写的文学作品就应该是女性文学。  相似文献   

3.
语文是沟通文学与学生心灵的一道桥梁。理解文学,必须有自我的体验,有对文学作品、对生活用心的品味。因此,衡量一节课的好坏,并不在于通过学习这节课能够获取多少分数,而在于如何让学生有所悟,有所感,有所得。这与大语文是一脉相承的。为了让学生与文学作品进行心灵碰撞,冲击出情感的火花,让学生有所获,我在《安塞腰鼓》这一课的教学实施中尝试了如下的几种方式。  相似文献   

4.
于先山 《家教世界》2013,(12):78-79
语文选修课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尤其是普通高中语文选修课,可以在学生枯燥紧张的学习中带来乐趣,培养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然而目前普通高中的语文选修课的开发存在着众多问题,制约着高中语文教育的发展。比如选修课程的必修化、边缘化等,由于高考这个现实目标的导引,导致语文选修课成为了语文教育中的配饰,不能够发挥应有的效果。因此,需要扩大和完善语文选修课开发的途径,让普通高中的语文选修课起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正一、引言英语文学作品是宝贵的英语课程资源,是扩大学生阅读量的有效载体。《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建议在高中开设"英语文学欣赏入门"选修课,然而,当前大部分高中却仍未将英语文学欣赏课真正列入学校课程之中。即使开设了英语文学欣赏课,教师也多采用"知识——语法——解题"  相似文献   

6.
在新课程改革中.必修课与选修课共同构成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选修课是对必修课的补充。学生对选修课给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能否从一门选修课中发现学习的乐趣与意义是学生选修这门课的重要依据。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历史选修课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实现选修课教学的实效性呢?下面,我以《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这一模块中的“王安石变法”谈谈自己的教学构思。  相似文献   

7.
选修课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难点。如何运用选修教材,上好选修课,我们高二语文组进行了一些尝试,力求运用好教材,对高效课堂进行有益的尝试。《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高二的选修教材,旨在引导学生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去阅读古诗文选修课的特点是让学生有选择的学习,同时还承担着基础性的教学任务。可以说,选修教材是对必修教材的很好补充。  相似文献   

8.
《考试》2007,(8)
所谓文学韵味,大概是指文学作品中的情调、趣味吧。作文的文学色彩、联想与想象的能力,我想应该属于这个范畴。《大纲》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学品位和审美情趣"。而学生的文化品位尤凸现于作文,而且2002年教育考试中心在《说明》中指出:"作文要有文采"。即"词语  相似文献   

9.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提出了中学语文课程应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内容。并要求选修课"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但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的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明确规定了高中语文选修课课程设计的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学论著研读。  相似文献   

10.
李小颖 《成才之路》2013,(15):44-45
《幼儿文学》是中等幼儿师范学校语文学科的三门课程之一,它是文学,更是幼儿师范学校学生的一门专业课。《幼儿文学》是增强幼师学生幼儿文学素养基础教材,其任务是使学生认识幼儿文学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学习幼儿文学的基础知识,阅读一定数量的中外优秀幼儿文学作品,进行幼儿文学创编训练,使学生  相似文献   

11.
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应该立足于文本细读,不仅要让学生懂得欣赏文学作品,还要让他们对各个时代的文学现象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对中国文学发展的脉络有清晰的认识。汉乐府诗是中国诗歌由四言而五言转型的重要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然而,高中阶段所涉及的汉乐府诗实在太少,我选了一首叙事诗《孤儿行》,希望通过学习和鉴赏来了解汉乐府诗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2.
一、要结合学生的文学作品阅读鉴赏实践,讲清文学真实对文学鉴赏的重要意义。文学的真实是文学普遍的、带有根本性质的规律。违背这个规律,创作就会失败。不懂得这个规律,在作品欣赏中会走许多弯路。如有许多中学生看了文学作品总爱在现实生活中找一个和作品中完全一致的人物形象或画面,结果往往失望,甚至以为作品是瞎编的,不真实,把虚构的文学作品和写实的记叙文章等同起来。二、结合文学知识短文和有关课文的学习,简单介绍一点关于文学真实的知识。如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知识短文《小说的阅读》中,涉及到了对文学真实的理解。教师在引导阅读时,完全可以  相似文献   

13.
正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永远的蝴蝶》,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完成我的说课。一、说教材(地位及作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文学教育的目标要求是:"认识文学作品的丰富性、复杂性,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学习有创意性的阅读。注重审美体验,发展想像力,陶冶性情,丰富心灵,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可以说,小说教学是文学教育中  相似文献   

14.
我说课的题目是:《文题为纲,纲举目张》。《明湖居听书》与《猎户》是职业高中语文第一册的两篇自读课文。我为什么要把这两篇课文结合起来教学呢?其一,《职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对“文学作品”的教学要求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文学阅读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兴趣和能力。要选读一些古今中外有代表性的文学名著,并教给学生初步欣赏文学名著的知识,启发他们了解文学作品的特点,养成阅读文学作品的习惯。”其二,职业高级中学语文课有别于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诚如《职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所述…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为我们提出了目标和方向,我们在指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形象感染、情感熏陶、语言品味。其中审美是文学欣赏的重要特点,也是文学欣赏的重要任务。基于以上的理解,我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就有了以下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相似文献   

16.
"活动""内容"与"支架"——兼评《《古今言殊》教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学语文教学》编辑部的编辑,让我看了选修课《语言文字应用》的几篇教学设计,拜读后颇有感受,就此初步探究一下语文课尤其是选修课教学设计的几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7.
[课前思考]高中语文第三册是文学作品云集的一册书。作品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这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件幸事,因为学生们终于有机会能够在一段相对集中的时间里接触到大量他们感兴趣的文学作品。为此我们提出了“享受文学”的口号,学生们很受鼓舞和振奋。但与此同时,我担忧的是:该如何给这些文学作品定位?怎样才能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口对作家作品进行分析和理解?第二单元中的抒情长诗《离骚》尤其让我有些发怵,原因就在于不知道该如何结合学生的实际向他们介绍作品和作家。固然,教学参考书上有大量的历史资料,长久以来对于屈原的评价和定位也…  相似文献   

18.
《文艺理论》或《文学概论》在我国大专文科中是很年轻的课,基础很薄弱的课,又是发展变化较大的课。我们应织组人力研究,改进这门课的教学,这是十分迫切的。对这门课的教学,我想谈两个方面的意见,一是计划安排,二是教学方法。方法也涉及到教材内容。 计划安排一点看法: 现行教学计划,“文学概论”课安排在一年级,就是说,学生刚从高中毕业进入大专门就要学“文学概论”。这当然有它的理由,理由之一,说它是中文系科基础理论课。学生一开始学这些基础理论,为学习文学作品,文学史等课掌握一定的理论武器。实践证明,这种安排不够恰当,有点脱离实际。我们研究问题应从实际出发。现在的实际是什么呢?刚考入大专的一年级学生,在高中阶段,疲于应付考试,很少阅读文学作品;尤其对中外名著,更  相似文献   

19.
<正>《语文课程标准》为我们提出了目标和方向,我们在指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形象感染、情感熏陶、语言品味。其中审美是文学欣赏的重要特点,也是文学欣赏的重要任务。基于以上的理解,我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就有了以下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相似文献   

20.
我爱书,尤其喜爱文学作品,是她给我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让我在文学这一广阔的天空中翱翔:读《论语》,我感慨仁之博大;读《庄子》,我感叹生之易逝;诵《孙子兵法》,我略通韬略;诵《三国志》,我通晓历史;吟唐诗,我抑扬顿挫;读《曾国藩传》,我铭记志坚毅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