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庄子是一位隐士,他向往自由,做自己生命和世界的主宰.庄子对自由的追求体现在他超越了现实的羁绊,做一个是其所是的人,也体现了他自我实现的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2.
庄子在其代表作《庄子》中讲述生命的重要,对人的生命关怀表现为追求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主张超然物外、精神自由的幸福哲学。庄子用虚静的智慧解读幸福: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内心的自由与本真,脱离一切外在的、世俗的羁绊和束缚,消除与世间万物的纠纷与矛盾,实现内在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这种超越时空的"逍遥游"是庄子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子的核心思想。  相似文献   

3.
张红运 《天中学刊》2005,20(6):29-33
人们习惯于"老庄"并提.其实,在生命意义的哲学层面上,老子与庄子的生命意识是存在着明显差异的.老子追寻的是本源意义上的生命的自然而然,是一种纯粹的自在状态;庄子的生命意识源于老子而又别于老子,他从更高的理论视角将生命的意义定位于超越自然而然的精神自由的境地.  相似文献   

4.
庄子美学与自由生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美学是生命美学,它以生命为逻辑起点构建起“道”的美学体系。它追求生命的自由,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以天合天”,通过“心斋”、“坐忘”与物同化;追求“大美”,追求绝对自由的美,达到一种至高的审美人生境界。庄子美学对后世影响深远,现当代的生命美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庄子美学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庄子"心斋""坐忘"的美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认为,世间的人总是为现实所困扰,为名利所樊篱,不是自毁,便是被戮,能幸免于难,就算很不错了。但是庄子却追求着神人、真人式的人生自由境界。他认为,通过"心斋"与"坐忘"等方式,能达到顺乎自然、物我两忘,进入"无己""无功""无名",与大道通而为一的自由境界,作精神上的逍遥游。庄子所追求的精神境界,实质上是人生的自由的审美境界,是对主客体的精神上的超越,是进行审美创造时所呈现出来的并能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作用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6.
庄子将"道"回落到现实与人生层面时,提出了对"精神自由"的向往与追求。由于庄子的自由观是以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无奈为基础,以此抛弃世俗去追求"精神故乡",这种类似"出世"的情怀与佛教的自由观有可比较之处。以《庄子》内篇为依据,通过对庄子自由思想和佛教自由思想的起源、实质、实现前提和方式的比较,来阐释二者的异同,并对庄子之自由的局限做适当的评析。  相似文献   

7.
论庄子对“命”的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对“命”的超越的理论,主要是针对人生的逆境提出的,其主要精神是指导人们对逆境进行超越。针对“命”的性质,庄子提出了“安命”的学说,其实质是在随顺客观必然的基础上,追求人生的自由。研究庄子对“命”的超越,目的在于把庄子超越理论中的哲思和智慧,运用到现代生活中去  相似文献   

8.
庄子的哲学是人生哲学。庄子的人生哲学建立在庄子“道”的自然观的基础之上,透过《庄子》一书,可以看到庄子毕生孜孜以求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对生命的深切关注,对自由的热切探求,是那个时代“不自由,毋宁死”的强音,庄子哲学是庄子那个特定时代的产物,我们能从庄子人生哲学的基础本体论、庄子对其人生理想的上下求索的分析中,体悟他那对人与人生的关注,对幸福自由的追求,以及庄子所留给后人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张雯 《文教资料》2010,(18):199-201
自由是庄子美学思想的核心概念。庄子所追寻的自由是一种"游乎尘垢之外"的超凡脱俗至高至圣的精神境界,要达到这种超越自适的自由必须"忘",因而"忘"也成为其自由观的核心。摒弃人间世的一切束缚和羁绊,先"丧我",继而"齐物",然后可"无待",达到"自由"的真正境界。同时,"忘"又是庄子用以解除生命的悲剧,达到审美艺术人生的途径。在污浊的人间世"忘"以摒弃差别和所欲,超越生命,物我合一,以臻于审美的愉悦观照。  相似文献   

10.
人的本质在于追求自由幸福.庄子的人生哲学为人世间平凡的生命个体能超拔于世俗的困扰、精神进入自由幸福的境界,提供了一条简易、切实之途.文章将试着对这一论题予以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真"是和庄子人生自由的理想联系在一起的.没有"真"就没有人生自由,也没有美的产生和存在.庄子"真"的美学观,是他的人生哲学思想的延续,是对礼乐文化的异化以及人的异化的批判,其实质是追求人生与"道"和谐的大美境界,对后代有着多方面的思想启迪意义,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论庄子"无待"的自由观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庄子一生追求“无待”的自由观。庄子认为,实现人的自由,必须摆脱金钱与地位的诱惑,把握事物“固然”之理,挣脱非自然的思想情感和心理上的束缚,摒弃传统偏狭的成见,超越生死,才有可能达至“无待”的与道相通的自由的理想境界:“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13.
阮籍是魏晋时期的玄学大师,他的道家思想深受庄子的影响.阮籍以庄子的最高理想境界--"逍遥游"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又深得庄子批判精神的精髓.阮籍追求心灵的自由逍遥,批判束缚人身心的虚伪名教,但其实又是儒家正统思想的捍卫者.这是他与庄子最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庄子在对时间与空间的无限性感知中,深切体味到了时空局限对生命自由束缚所带来的哀感,并基于此,对时间、空间进行了系统的哲学思考.但对时空无限性的哲学认知,并不能消解生命自由的时空桎梏,反而强化了人们对时空枷锁的敬畏感.为获得生命的大自由,庄子企图以美学的方式超越时空哲学认知的不足,构建出"与造物者游"的"无何有之乡"等美学时空,使物理性的时间、空间具有了"天地境界"的精神自由内涵,从而赋予"逍遥游"以时空维度.由于人并不能真正在现实层面摆脱时空束缚,"逍遥游"便落实为形而上的精神境界和形而下的生活方式两种形态,前者诉诸艺术,后者要求"与世俗处".  相似文献   

15.
百年来的庄子美学研究成绩斐然,但也存在着一些偏颇。偏颇之处突出表现在研究者惯以西方美学观念来涵盖、框架庄子,而所谓"庄子美学"其实主要是一种美学精神,是庄子的言论向美、向艺术生成的巨大可能性;以“本体论”言说庄子则忽视了本体论重视逻辑推演的特征与庄子之"圆"的乖离;庄子所追求的心性的自由畅适与西方张扬个人意志的自由观也存在着很大不同;庄子之书的玄奥特点也使那些欲透彻明晰地研究庄子的做法显得捉襟见肘。  相似文献   

16.
庄子的自由追求逍遥于四海之外,无极之野,是超越现实既定境遇的精神感受。郭象的自由则是安于性分或自足其性的逍遥,是安于现实的既定境遇的心境。庄子与郭象是两种逍遥的代表,也是中国古代传统中的自由传统的主要代表。庄子和郭象这种内在感受式的自由传统与现代的或西方的突出个人自主性的自由传统有根本不同。然而,这两种不同的自由传统并不是完全不相干的,而是可以衔接或转化的。按照柏林的自由理论,庄子和郭象的逍遥就是从否定方面定义的自由、或曰有限定性的自由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中国古代的逍遥传统与现代的政治方面的自由是人类所追求的自由光谱中的不同区域。二者各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并且是可以互补的。  相似文献   

17.
葛梦薇 《考试周刊》2007,(33):101-103
庄子的人生哲学以实现个性人格独立和个体精神自由为其根本宗旨,通过对人的境遇的理性思索和对儒家仁义礼法的批判,庄子从外在的处世之道(委蛇其形)和内在的精神超越(逍遥其心)两个方面对这个问题给予了深刻回答。委蛇其形为实现个性人格独立和个体精神自由提供了前提和基础,逍遥其心则为这种追求指出了方法和道路。对当代人来说,这种处世智慧和精神追求仍有着许多积极启示和可供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8.
庄子学术本以讲明"无为"的政治理想为主旨,但残酷的政治现实促成其重心偏移至个人的安心立命之道,追求个体的精神自由,以获得自我超越与解脱。当知识分子的良知与道义感驱使庄子重新试图以自己的政治理想去干预现实政治时,现实却再次幻灭了他心中的理想。于是,庄子重又别无选择地逃返内心深处,作无奈而沉痛的逍遥游。庄子的一生是在理想与现实、入世与出世的矛盾与冲突中反复挣扎、徘徊、犹豫乃至于迷惑不已、痛苦不堪的一生。  相似文献   

19.
庄子以普通人的心态感受和体验现实人生,非以哲学家或拯救者的姿态居高临下地俯瞰现实世界。庄子的生命思想没有仅仅停留在杨朱般的对个体生命的保全和享乐上,而是放置于宇宙的背景下进一层地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和超越。庄子在个体体验的基础上所感受到的生命痛苦的程度决定了他思想的深度。庄子的生命意识是对儒家生命观的一种救治和补充。  相似文献   

20.
谢丹 《文教资料》2010,(3):109-110
庄子的世界一向以构筑汪洋恣肆、充满自由著称,本文通过对庄子自由世界的分析,旨在挖掘出一颗包藏在庄子浪漫瑰奇的自由外衣下的不自由的灵魂,尽管庄子终其一生都在追求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