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后现代教育思潮的不断冲击,我国在建构课程理论时吸取了很多国外课程理论精华,其中新型课程观的形成受到了西方后现代课程观的影响。而幼儿园课程作为整个课程的组成部分之一,其课程观、知识观、课程基本要素的价值取向也受到了后现代课程观的影响。同时,后现代课程观在影响之余,给我国的幼儿园课程带来了挑战:课程多元化带来挑战,课程价值取向的转变对教师教学及师幼关系形成挑战。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对现代课程观的哲学根基进行了描述,批判了二元论意义上的知识观、课程观的错误认识,从而揭示了现代课程观的某些缺陷,接下来本文重点描述了后现代课程观的解释,尤其表述了后现代课程观在哪些方面是优于现代课程观的,以后现代课程观的理念为出发点,看待、思考网络课程的建设,期望能对网络课程的建设以借鉴和建议。最后本文描述了基于后现代课程观的网络课程中的学习支持,以及网络课程中学习支持的策略与实施。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及其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后现代主义思潮下的后现代课程观是一种多元的课程观,它力图构建一种新的课程观来摆脱现代主义教育所存在的弊端,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在对课程本质、教师角色、课程内容及课程评价方面有着独特的认识。后现代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对后现代教育思想也不能盲目进行引用。  相似文献   

4.
大学课程改革是现代大学改革的核心命题。以泰勒原理为基础的现代大学课程体系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方面遭受到后现代课程观的犀利批评。具体分析现代与后现代课程观,厘清两种课程理论的关系,是现代课程改革的关键。现代大学课程改革必须寻求介乎现代与后现代课程观之间的课程改革模式。  相似文献   

5.
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育课程专家将后现代主义的思想观点引入课程理论研究。后现代课程理论以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课程与教学系教授、课程理论专家小威廉姆·E·多尔(WilliamE.Doll,Jr.)的《后现代课程观》最引人注目,下面着重阐述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一、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多尔在其《后现代课程观》中描绘了一幅后现代主义以及基于后现代主义的课程开发范式的图景。多尔首先从科学——神学——生态学而不是美学——文学——政治学的维度对现代范式封闭观的局限性进行了剖析:笛卡尔主义、牛顿主义、博比特模式、泰勒模…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课程观对我国网络课程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后现代主义对教育领域影响的日益扩大,在西方课程研究领域出现了向后现代转向。文章首先介绍了后现代课程观,并借鉴其中一些观点从网络课程系统开放性、内容呈现形式和学习环境建设三个方面阐述后现代课程观对我国网络课程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课程观对现代课程观进行了批判,呈现万花筒式的变化意识。联系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实施对课程决策背后的观念进行思考,有助于客观地评价后现代课程观。  相似文献   

8.
赵成蓉 《出国与就业》2011,(22):122-123
后现代课程观发端于哲学领域对后现代主义的研究,作为深入研究和理解后现代课程观的理论基础,探讨后现代主义产生的背景、发展、内涵,及其为后现代课程观探索提供的理论依据便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略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汲取了多家思想的精华,并在批判传统的现代课程观方面有所超越。通过对具有典范性的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的分析,可以认识后现代课程观的基本特征,为理解后现代课程观的发展和我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课程范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后现代课程范式生成于世界性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背景下的后现代教育思想,是在对前现代课程观的追溯和对现代主义课程观的反思与批判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1993年,美国课程理论专家小威廉姆E·多尔教授出版的《后现代课程观》,被公认为是以后现代视角研究课程问题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1.
当前广大职业学校正积极参与以项目课程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改革,教师课程观是影响课程改革能否落到实处的重要因素。分析了当前职业学校教师课程观的现状和原因.提出了教师应具备的课程观和培养教师课程观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examines curriculum differentiation (i.e. streaming or ability‐grouping). After placing curriculum differentiation in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it outlines the main conclusions from empirical research on differentiation over several decades. Against this empirical background, it describes and considers the three specific orientations towards curriculum differentiation: a genetic perspective, a cultural perspective, and 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The insights from the various perspectives are integrated and expanded in a framework of curriculum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相似文献   

13.
在音乐人类学的视野下,重新审视学前教育音乐课程的定位。在学前教育音乐课程的建设中,从中国音乐文化和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理解、认知音乐世界的音乐文化模式以及音乐课程的后现代化与信息化的融合等方面,探索学前教育音乐课程内涵的多维构建。  相似文献   

14.
学生生活经验的课程价值可鉴定为:基于工具论的视角,将生活经验视为课程内容学习的手段;基于目的论的视角,将学生生活经验视为课程目标;基于本体论的视角,将课程视为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当前实现学生生活经验的课程价值的主要策略有:关注学生缄默知识,正视学生生活经验;拓宽学生生活空间,丰富学生生活经验;课程内容观照生活,联系学生生活经验。  相似文献   

15.
建筑院校设计类相关专业由于对透视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不高,在课程设置、课时分配等方面不合理,导致该类专业学生的手绘能力低,绘制的建筑设计类效果图不理想,严重影响就业.根据存在的问题建筑院校应提高对透视课程的认识,调整课程设置,增加透视课的课时量,引进企业优秀设计人才投入教学、评价活动,改进教学与训练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绘制效果图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在学理上,课程知识观是关于课程知识的“性质”、“功能”与“实践方式”等最根本性问题的理解。学校教育是通过课程知识的选择、组织和传递来实现人的生成的,通过对知识社会学视阈中课程知识观的学理分析与考察,为教育中人的生成提供了新的视角:在性质上,课程知识中“无人身”的中性判断被颠覆;在功能上,课程知识提供了“知性”与“人性”相遇的可能“场域;”在实践方式上,课程知识在其“组织策略”中生成人。  相似文献   

17.
网络课程是网络教育的基本单元和载体,相对于文本课程,它是以网络为媒介、具有能构建多媒体化的、有计划地达成某种预期结果的经验活动。而后现代课程观作为一种迷人和富有魅力的新型课程观,其倡导的多元与开放等理念与网络课程这一新型课程模体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那么后现代课程观及其在网络课程中隐含的意义与价值则是探索的方向。以后现代课程观的几个核心观点为切入点,挖掘出后现代课程观对当今网络课程的适切性价值,旨在寻找后现代课程观中积极意义的因素,提倡以一种开放的、多层次的观点来对待当今的网络课程,为我国网络课程建设与实践提供借鉴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另一个视角即人文的视角去解读研究性课程 ,认为研究性课程体现的人文关怀是其主要特征之一 ,并阐述了从这一视角解读研究性课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CNKI的文献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利用Bicomb软件和SPSS软件绘制了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290篇文献的热点知识图谱。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集中在四个领域:一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问题研究(宏观维度);二是基于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中观维度);三是基于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微观维度);四是着眼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学生维度)。未来,我国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应该把握以下趋势:一是厘清核心概念,保证研究精度;二是注重理论自觉,加强研究深度;三是转变研究视角,拓宽研究广度;四是建构评价体系,提高研究效度。  相似文献   

20.
高职课程改革要求人们在放弃原有课程观、重新建构课程观的基础上,对课程系统进行全方位的改造。高职课程有自己的改革方式,"一刀切"式的改革不适合高职课程。高职课程改革的外在动力是社会经济需求,内在动力是脱离普通高等教育,自成体系,满足不同需要。高职课程改革的本质是价值观念的改变,是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博弈过程。在高职课程改革中应当关注教师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