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教育平等追求的代价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教育平等是人们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在教育中的体现。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教育平等离不开社会的制约,离开社会发展的现实而追求的教育平等是不理性的。因此,我们应当从理性的维度上理解教育平等。首先,从平等中理解教育平等,关于教育平等的追求应从历史中把握;社会发展制约下的教育平等是追求教育平等的代价。  相似文献   

2.
教育平等是教育的社会理想和教育政策所追求的目标,是“人人平等”理想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和延伸。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绝对的教育平等是不存在的。现实中对教育平等的追求离不开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离不开教育代价的付出,离不开对平等与效益的权衡。因此,我们应当联系社会发展水平、教育代价和教育效益来理性理解和推进教育平等,达到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平衡状态,促进教育平等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完善公共教育政策,促进教育机会均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政策作为一项公共政策,其促进“教育机会均等”,是国际教育发展的一般趋势和共同追求,本通过回顾“教育机会均等”的理论历史,结合我国教育实践和有关政策,指出现行教育政策中存在着不平等成份,探讨改善义务教育发展中的不平等现象,我们的教育政策改革应力求最大可能的平等。  相似文献   

4.
我国教育政策的公平性与公平机制   总被引:64,自引:0,他引:64  
教育公平是动态的相对的教育平等。追求教育平等和教育公平是当代我国教育政策基本的价值选择。教育政策仅仅具备教育平等与公平的理念远远不够 ,研究和建立教育政策运行的公平机制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和保障 ,教育政策和制度创新是解决教育领域不公平问题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在日益追求具体性、深刻性和核心化的教育认识和改进中,教育事件越来越成为教育研究与实践界关注的一个焦点。作为蕴含变化的功能性活动,教育事件是对教育常态的某种断裂,对它的研究本身具有察知现实和推测未来的两种意义,因而也就有了两种研究方法论逻辑:察知逻辑和推测逻辑。察知逻辑主要是根据普遍规则或普遍性知识前提对特定教育事件进行定位和判断的逻辑,这种逻辑下的教育事件研究方法从把其转化为研究素材开始进行多层次和多维度的条理化认识加工,主要体现着定位定向的追求和思路。推测逻辑主要是对目标教育事件进行设想化探索的研究方法逻辑,这种逻辑下的教育事件研究方法从把其作为与常态的重要分裂开始对教育未知领域进行想象和设想,主要体现着再构对世界认识的追求和思路。  相似文献   

6.
充足的教育资源供给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前提.然而,现实中的教育资源供给还不能满足人民对优质教育的多元化需求,呈现出一定的结构性矛盾.在我国脱贫攻坚的决胜阶段,进一步提高全国义务教育巩固率,是解决义务教育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关键.《义务教育法》规定地方政府要为适龄儿童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然而现实中各地义务教育资源供给难以平衡.为了舒缓教育资源供给结构性矛盾,"租购同权"政策被正式提出,旨在通过政策引领来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从理论来看:公共性是"租购同权"政策的公平逻辑,体现了政策主体的公共表达、政策客体的公共效用、政策手段的公益导向;法理性是"租购同权"政策的法治逻辑,在这个逻辑中,"平等"是法理基础、"正义"是法理原则、"程序"是法理规范."租购同权"政策通过调节规范住房租赁,能够推进公共服务权益均等化、有效缓解随迁适龄儿童只能在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的义务教育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对全国各地因地制宜制定促进义务教育公平发展的政策具有理论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7.
充足的教育资源供给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前提.然而,现实中的教育资源供给还不能满足人民对优质教育的多元化需求,呈现出一定的结构性矛盾.在我国脱贫攻坚的决胜阶段,进一步提高全国义务教育巩固率,是解决义务教育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关键.《义务教育法》规定地方政府要为适龄儿童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然而现实中各地义务教育资源供给难以平衡.为了舒缓教育资源供给结构性矛盾,"租购同权"政策被正式提出,旨在通过政策引领来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从理论来看:公共性是"租购同权"政策的公平逻辑,体现了政策主体的公共表达、政策客体的公共效用、政策手段的公益导向;法理性是"租购同权"政策的法治逻辑,在这个逻辑中,"平等"是法理基础、"正义"是法理原则、"程序"是法理规范."租购同权"政策通过调节规范住房租赁,能够推进公共服务权益均等化、有效缓解随迁适龄儿童只能在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的义务教育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对全国各地因地制宜制定促进义务教育公平发展的政策具有理论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8.
充足的教育资源供给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前提.然而,现实中的教育资源供给还不能满足人民对优质教育的多元化需求,呈现出一定的结构性矛盾.在我国脱贫攻坚的决胜阶段,进一步提高全国义务教育巩固率,是解决义务教育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关键.《义务教育法》规定地方政府要为适龄儿童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然而现实中各地义务教育资源供给难以平衡.为了舒缓教育资源供给结构性矛盾,"租购同权"政策被正式提出,旨在通过政策引领来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从理论来看:公共性是"租购同权"政策的公平逻辑,体现了政策主体的公共表达、政策客体的公共效用、政策手段的公益导向;法理性是"租购同权"政策的法治逻辑,在这个逻辑中,"平等"是法理基础、"正义"是法理原则、"程序"是法理规范."租购同权"政策通过调节规范住房租赁,能够推进公共服务权益均等化、有效缓解随迁适龄儿童只能在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的义务教育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对全国各地因地制宜制定促进义务教育公平发展的政策具有理论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9.
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与美国多元文化教育政策有相通之处,但也有重大的差异:在政策背景与路径上相似的差异现实与不同的应对机制,政策内容与范畴上特殊优惠的同与异,政策理念上追求集体平等理念的不同理路以及政策取向上促进民族发展与追求文化承认的分野。二者保护弱者和多元一体格局的原则值得坚持,美国多元文化教育政策的制定对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有可取之处,但我国必须对美国多元文化教育政策进行本土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教育公平与教育公正、教育平等、教育均衡有着某种关联和意义的相近表达,但人们在混用中模糊了教育公平的内涵。教育公正体现的是教育制度、教育政策、教育规范等在价值取向上的正义性及个体发展的公正性,教育平等反映的是教育活动中主体间关系的客观事实和实然状态,教育均衡是在平等原则支配下的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优化。教育公平则包含着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成分,是一个反映相对性、主观性、规范性的范畴,反映人们在教育领域中的现实状态和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11.
生源危机下的民办高职院校生存状况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文章使用资源约束分析框架,通过运用深度访谈与参与式观察相结合的质性研究方法,力图揭示民办高职院校的生存策略。研究发现,这一策略的实践逻辑是形式上遵从国家政策,内容上在合法文本的掩饰下,以损害学校主体利益为代价,变通国家政策以应对学校的艰难处境。其结果使教育失去了其公共性,导致了资源约束下的教育不平等。这种不平等的类型不再归属于阶层、家庭、社会资本等传统因素,而是在国家教育资源存量有限的情况下国家资源分配的不平等以及对不同类型学校界定的不平等。  相似文献   

12.
公平是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和共同幸福,最终标准和方式是平等与效率相互促进的关系状态,是不同公平标准和方式的和谐统一。公平的不同目标追求、理论基础、评价标准和实践方式形成不同结果。道德公平的目标、理论、标准和方式是人格平等,趋向是理想多于现实。经济公平的目标、理论、标准和方式是能力平等,结果是现实多于理想。政治公平的目标、理论、标准和方式,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特点,但其永恒主题不仅是平衡稳定与发展、平等与效率的关系,形成它们相互促进、持续不断提高水平的公平的关系状态,而且总是在道德理想与经济现实的矛盾中博弈和寻找平衡。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互为基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教育公平对促进社会公平有重要意义,社会公平对促进教育公平有重要意义。追求崇高的道德理想是扶贫帮困、慈善仁爱的理论基础,追求互利和双赢是在能力和劳动面前人人平等的理论基础。整个社会道德追求的主流对教育公平具有决定性作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公平具有两面性,并未涉及导致分数差距的经济和社会根源。在政治、道德平等和经济不平等情况下,以不平等的方式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和教育的发展才是公平的。追求公平既有对能力、经济等有优势的人的权利、利益缺位的关注,也有对能力、经济等处境不利人群的权利、利益缺位的关注,但通常情况其核心是对后者的关注。实现教育公平必须协调道德、经济和政治公平的标准和方式。以人格平等的道德标准和方式,实现教育平等。以能力平等的经济标准和方式,提高教育效率。以平衡道德公平与经济公平关系的政治标准和提供机会、过程公平的方式,形成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率相互促进的关系状态。通过整合道德、经济和政治的公平标准和方式,形成持续不断提高平等与效率相互促进水平的高水平的教育公平。公平与正义、公正从社会发展中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最高目标看,具有完全相同的本质,追求和实现教育公平就是追求和实现教育正义、公正。  相似文献   

13.
就业、产业和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乡村振兴推进逻辑、发展路径和作用机制的重要依托。全面脱贫之后的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成为我国城乡发展路径中的必然节点,也是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在此过程中存在优质教育资源不平等、教育投入与需求不匹配和学科发展的就业与区域导向不清晰等问题,建议立足区域间发展差异,内外两方面扩展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教育资源配置的“市场”与“公平”意识,将教育对接区域发展现实需求,形成教育发展与乡村振兴逻辑的正向循环。  相似文献   

14.
针对《论教育实践的研究路径》一文,提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方面的三个有待商榷的问题:是"实践高于理论"还是"实践和理论是平等并行的";能否忽视实践对理论的检验和发展;靠谁来实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转化逻辑。认为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是平等并行的,不能忽视教育实践对教育理论的检验和发展,超越实践人和理论人而新产生的"理论—实践人"和"实践—理论人"是运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转化逻辑的理想人选。  相似文献   

15.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相互错位和相互结合、适应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在相互促进中不断发展的客观必然和永恒追求.教育是在教育认识和教育理论引领下的指导学习或以言行影响人的实践和认识统一的活动.教育实践是教育理论的重要来源和终极追求.教育理论既是对教育实践的系统认识,又是引领和促进教育实践发展的合理性认识.正确认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逻辑特点、优化教育理论队伍结构、提高教育理论研究者的理论思维能力和专业水平,加强他们对教育实践的全面深入和有针对性的认识是加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教育平等与教育公平的内涵并不相同,它们之间既统一又对立。教育平等,未必是教育公平;教育公平,也未必就会教育平等。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是教育公平,而教育的绝对公平是不现实的,公平也只是相对的。  相似文献   

17.
穆琳 《中国教师》2008,(9):17-19
<正>"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保障教育公平是现代教育体现其公共性的必要条件,也必然成为现代国家教育政策所追求的基本价值。从我国现实的教育实践来看,近年来我国教育不公平问题越来越突出,备受关注。如,义务  相似文献   

18.
社会分层对农民家庭子女受教育机会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阶层发生了分化.教育可能是改变其家庭和子女命运的惟一可行途径,但我国目前基础教育阶段分层的现实和高中教育以及高等教育收费的政策严重影响了普通农民子女,特别是农村贫困家庭子女进一步接受教育的可能性.教育内部的不平等又会反过来造成社会的不平等,进而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我国教育政策伦理的缺位与现实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政策中所蕴含的道德价值向度和公共伦理精神直接影响教育政策的效果与效益。教育政策伦理不仅体现在教育政策的内容方面,还涉及教育政策的主体,同时,还贯穿于教育政策的程序之中。我国教育政策实践在上述三个方面却难掩伦理缺位的困境与窘状,突出表现为:教育差距不断拉大,教育腐败现象层出不穷,公众参与机制不畅。因此,现实教育政策实践需要从加强教育政策伦理理论研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完善政策程序与强化问责机制等方面加以改进,以努力实现教育政策的善治,促进教育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国外怎样谋划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平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如何实现教育平等。是各国现阶段教育改革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并且是教育法规、政策制定中的重要议题。本文综合有关国家在追求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平等方面的做法,愿为国内读者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