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型地方高校材料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过程中,台州学院提出了"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从社会、行业、产业需求来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在材料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中,紧紧围绕材料工程师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实、强、精、准"的实践教学体系,设置多层次的实验教学内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有效提升了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
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工程思想的重要环节和途径。本文对传统的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基于"卓越工程师"目标的改革措施。通过教学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本文对课程设计环节进行改革实践,希望在"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背景下,探索出一条适合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以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为切入点,分析高职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探讨"产教融合、校企交替、双主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双平台+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形成"校内课堂+教学工场+企业生产一线"的教学形式;通过第二课堂延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搭建"产学研"平台助推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探索高职教育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联合培养阶段是"四四制"人才培养的重要过程,如何培养人才并提高其综合能力,是教学过程探索的重点。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四四制"人才培养的目标为培养全面发展、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文章以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模具方向联合培养阶段的实施过程为例,分析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介绍了具体实施方案及过程,确立了专业、企业和学生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岩土工程系列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实践性较强的应用技术类课程。文章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岩土工程系列课程的特点,坚持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将工程案例引入岩土工程系列课程教学中,深入探索分层次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途径,为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6.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至关重要。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探讨了在《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建设过程中,在教学模块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实验和课程设计环节教学改革方面进行的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7.
电工电子实习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实践课程,在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电工电子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依托科研课题,按照"分类分层"的教学模式,通过项目教学,重新建构实践教学内容。课程以工程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将课题成果及研发过程融入教学,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改革后的课程更加适应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为了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对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针对传统材料力学实验教学中的不足,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为出发点改革材料力学实验,在实验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表明,材料力学实验的改革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科学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工程材料及成形技术基础系列课程是在学生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起着其他课程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现有"工程材料及成形技术基础"课程体系存在着教学思想和目标对工程创新能力培养强调不足、课堂理论教学比重过大、实验和实践教学仍未能改变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从属地位、缺乏课堂互动交流以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差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以学生为主体,以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以教材建设为基础,以实践教学改革为重点,以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的改革为手段对课程教学开展了实践改革,经过几年的建设,构建了集课堂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课外创新小组和创新基金项目培养的课程教学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和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0.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则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淮阴工学院车辆工程专业坚持面向企业需求,以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构建"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1.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工科建设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一环,"对分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测控电路"课程教学实践,增加了学生之间和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表明,通过课堂讲授、内化吸收、课堂讨论三个环节,结合网络教学平台讨论区以及播客单元和作业等环节,学习的自主权真正还给了学生,学习效果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2.
文章根据工程应用人才培养目标和网络编程课程的特点,在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从教学目标、内容组织与设计、教学实施等方面,对《JAVA网络编程》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与研究,提出了知识讲解案例化、能力培养项目化、课程考核全面化的网络编程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实践表明,该教学模式有效地把教学知识点与工程实践融合在一起,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网络编程能力与工程综合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3.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对高校毕业生的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工程应用力的重要途径。针对当前地方本科院校电子技术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构建了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电子技术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对电子技术实践课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方法等改革,形成了分专业、分阶段、分层次,由浅入深、由简单到综合、由学习到创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将"实物"教学理念贯穿始终。实践表明,这些改革措施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素质,也促进了理论课教学。  相似文献   

14.
产学研结合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是提高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滁州学院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通过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设,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搭建平台,对产学结合,构建应用型化工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研学结合,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产学研结合,提高教师的工程素质进行了探讨与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培养质量,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5.
高职"素养工程"培养目标对高职教师的能力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教师要注重提升以培养应用型人才基本目标的实践教学能力、以培养"职业通用能力"为核心目标的课程开发能力、以"学生工作课程化"为主导思想的学生工作能力、以完成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创新教育教学能力和以促进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的科研能力。  相似文献   

16.
在工程教育和"新工科"背景下,电气类本科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传统实践教学中的课程设计环节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不足,仅仅停留在软件仿真阶段,不能满足工程技术型人才能力培养的需求。文章根据电气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基于OBE理念进行单片机课程设计新模式的探索,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集成电路专业的分层次递进式实验教学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集成电路专业的教学中,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开拓创新思维的重要方式,是普通高等院校实现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基于集成电路专业的基础实验"全定制四位减法器设计",介绍了集成电路专业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了现阶段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深入探讨如何在实验内容、实验手段等方面开展分层次递进式实验教学形式,推进实验教学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8.
CDIO模式是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有效地解决就业问题.基础化学实验是一门实践性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操作与技能、科学思维与方法、创新意识与能力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在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引入CDIO理念进行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构建融教学理念、实践主体、实践过程、实践层次、评价机制的“五位一体”CDIO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和完善CDIO教学理念下基础化学实验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研究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进而实现CDIO视域下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CDIO工程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相似文献   

19.
工程实践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的重要环节。在"卓越计划"的具体实施中,探索采用分方向、分层次和分目标的培养模式,解决工程教育中人才培养的趋同性及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分方向解决了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分层次解决了学生学习基础不同的问题,分目标解决了学生未来出口的问题。这种个性化培养模式促使工程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力推动"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湘南学院电工电子技术实验中心-省级实践教学示范基地建设与改革为案例,对其依据学生实践能力不同形成阶段和认识发展规律,构建的分层次、多模块的"13494"电工电子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研究与探索。实践表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程应用能力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