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评价中国电视法制节目的发展轨迹过程,电视法制节目的形态和模式应该成为一个重要指标。在新的法制进程和媒介环境下,中国电视法制类节目又有了新的发展趋势,并孕育着新的节目形态和模式。  相似文献   

2.
杨琳 《新闻窗》2009,(3):68-69
电视谈话类节目是上世纪90年代才出现于中国电视荧屏上的一个全新的节目形式,但随着这种节目形式的异军突起,其独特的魅力和风格便已赢得了大众的青睐,收视率节节攀升,成为各大电视台倾力打造的强档节目。然而在各种谈话类节目铺天盖地的情形下,需要电视工作者静下心来,理性审视该类节目在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寻找新的出路,以促进电视谈话类节目向着更健康,更繁荣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覃晴  谭天 《新闻与写作》2012,(10):36-39
2012年浙江卫视推出的《中国好声音》节目再次掀起了电视选秀的收视热潮,本文通过梳理中国电视选秀节目的发展脉络,对《中国好声音》节目模式进行解构和剖析,希望找到中国电视选秀节目升级换代的密诀。  相似文献   

4.
从2005年《超级女声》的热播到2014年各大卫视的模式节目轮番上演,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迄今已发展十年。本文考察了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发展历程,认为这十年是中国电视业积极融入全球化的过程,这种融入是中国电视从业者的主动选择,而非媒介帝国主义强权推行娱乐文化的结果。中国真人秀节目的制作历经克隆、争端、模式购买等过程,其背后动力是广电集团对利润的追逐。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电视诗词类文化节目创新为研究对象,以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为例分析了《中国诗词大会》的节目模式、赛制、题目、风格以及人物角色几个方面的创新,进一步明确了电视诗词类文化节目创新可供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6.
电视相亲节目的创新与发展——受众分析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自今年1月,湖南卫视推出婚恋交友真实秀节目<我们约会吧>,江苏卫视<非诚勿扰>开播收视率节节攀升,近10家卫视随即播出相亲或交友类节目,"相亲热"一时再度席卷中国电视荧屏.① 面对火爆的电视相亲节目,社会各界褒贬不一.一方面,有人认为当下电视相亲节目实现了"相亲与娱乐"的融合,满足了观众的收视需求;另一方面,有人严厉批判节目所传播的畸形"婚恋观",担心年轻人的审美观、价值观由此受到负面影响,并忧虑社会主流价值观遭受挑战.  相似文献   

7.
牛任重 《今传媒》2016,(8):119-121
近些年来,作为舶来品的真人秀节目充斥中国电视荧屏,但由于文化差异、受众审美视野不同,需要在原生模式上进行本土化改造。《极速前进》凭借其“重竞技,轻娱乐“以及优质的本土化创作,成为2014年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一匹黑马。笔者以《极速前进》为例,以接受美学和传播学理论为理论基础,以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发展模式为切入点,探讨了中国电视真人秀在本土化过程中的内容创新与受众分析。  相似文献   

8.
杨威 《新闻前哨》2022,(2):36-37
融媒体时代的背景下,传统的电视专题节目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因此,电视媒体从业者应及时转变观念,研究分析受众者的需求,积极探索节 目创新和转型,利用大数据平台,在融媒体模式上寻求新的突破和发展.本文探讨研究了融媒体时代背景下电视专题节 目的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9.
当今世界电视竞争越来越多的表现在节目模式的竞争,一个成功的节目模式会创造出收视、广告、相关产品和全球经营的奇迹。随着中国入世、境外媒体的有限准入,中国电视行业形成了全新的竞争格局。大量事实表明,一个新颖、高收视率的电视节目模式,会给电视台带来丰厚、多元的利润。  相似文献   

10.
我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发展历经教十年,由原来单纯的综艺歌舞表演节目模式发展到现在内容多样、形式多样的节目模式,丰富了观众的业余生活,拓展了电视媒体的经营业务,在质和量双方面取得了惊人的发展.随着电视产业化改革的深入,随着电视媒体的强劲发展,今天的中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正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王亚珍 《今传媒》2013,(11):70-72
近年来自海外的模式化节目在中国电视上大行其道,一批模式化节目获得受众关注和追捧,推出模式化节目作为电视机构的内容竞争策略受到全行业重视。模式化节目在中国最成功的案例当属《中国好声音》。2012年《中国好声音》播出后获得可观的收视,同时获得受众的追捧和主管部门的好评,成为年度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之一。本文围绕“模式化节目”,对模式化电视内容生产在中国的历程进行回顾梳理,探讨“节目模式”对中国电视内容生产、经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2006年是中国电视的“选秀”年,200年将会成为电视选秀节目的另一个高潮年。本文试图通过对几档颇具影响力的选秀节目的研究,探索中国电视选秀节目的发展模式,剖析其存在的问题,思考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陈硕 《视听界》2013,(5):90-92
一个新颖、高收视率的电视节目模式,能够延长电视内容产业链,成为电视产业新的价值补偿方式,而围绕节目模式的创新将会增强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本文以4C理论为基础,结合市场营销组合的四个基本要素——消费者、成本、便利和沟通,分别阐述电视节目模式的营销策略,并提出引进节目模式对中国电视产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张社宁 《新闻窗》2010,(6):59-60
江苏卫视推出的电视相亲真人秀节目《非诚勿扰》,在2010年创造了中国娱乐节目收视率的奇迹。随着《非诚勿扰》收视率的节节攀升,外界的批评之声也日益高涨。  相似文献   

15.
自从1993年《实话实说》开播并热播以来,中国访谈节目呈现出了蓬勃的发展势头。一时间,电视荧屏上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一番热闹景象。电视访谈节目深受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影响,笔者以电视访谈节目《鲁豫有约》为个案,拟从文化品格的角度来解读电视访谈节目如何使用持续不断的符号互动来设置议程、生成与传播共同意义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建构电视访谈节目的符号互动模式。  相似文献   

16.
当前,引进海外电视节目模式已成为电视行业的热点。在引进优秀电视节目模式的同时,如何实现本土化创新,彰显中国主流价值和传统美德,中央电视台引进英国《合唱团之战》模式版权的节目《梦想合唱团》,为电视业界提供了一个样本。该节目从2011年11月12日播出以来,受到社会各界和媒体的高度评价。本期《个案研究》对《梦想合唱团》这档节目的经验进行梳理,对于国内电视台在节目引进、节目创新、节目营销推广等多方面都有可资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李倩 《今传媒》2015,(2):94-95
江苏卫视《最强大脑》是国内首档科学类真人秀节目,从2014年1月3日到3月28日播出的三个月中,因其独特的形式和价值创新,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收视率和美誉度节节攀升。在第27届中国电视金鹰节上荣获最佳电视文艺作品奖。文章通过对节目的形式、内容以及表现手法来分析《最强大脑》的创新之处,从而探讨它对国内科学类电视节目和娱乐类电视节目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电视节目模式生产和流通,是电视节目专业化生产的一种表现形式。早在1998年,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和法国电视一台合作,引进了体育竞技节目《城市之间》,节目播出当年吸引到总计12亿人次的观众,成为该频道年度收视冠军,该节目的引进"开启了国内早期对于模式引进及版权价值的认知"。①此后,国内的电视播出机构陆续引进国外节目模式,有成功的案例,也有暗淡退播的。2012年,浙江卫视引进荷兰The Voice of Holland原版节目模式,将这一选秀节目打造成有中国特色的大型音乐评论节目《中国好声音》,播出效果异常出彩,再次引发学界和  相似文献   

19.
办好电视专栏节目的手段之一是设节目主持人。经过近10年的探索实践,我们的电视已由播音员串联节目到播音员参与节目,进而主持人负责节目,初步定上了一条电视主持人节目的新路子。本文试就这一演变轨迹及其发展趋势作一些分析。主持人节目的发展趋势电视的普及,推动了电视专栏节目的发展。迄今专栏节目与新闻和文艺(包括电视剧等),形成了电视节目三足鼎立之势。有位电视台的老新闻工作者,把电视新闻节目比作“头”,把文艺节目比作“尾”,而把电视专栏节目比作“身”。且不论这个比喻是否妥当,但它的确说明了电视专栏节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海外引进节目模式在我国电视荧屏呈现"井喷"态势。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就有近30档来自海外模式的综艺节目陆续在电视媒体亮相,其中《开门大吉》、《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儿》等,基本都是对引进节目模式的本土化改造而获得收视佳绩的。海外节目模式引进为原创力不足的中国电视综艺节目"补血",但令人担忧的是,对"补血"一味依赖则会引起"造血"功能缺失,进而削弱原创能力。2013年7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就对扎堆现象严重的歌唱选拔类节目下发整改通知:要求对这类引进节目实行总量控制,并要求各卫视提高原创节目比重。从某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