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基于动态能力理论,探索大数据能力对员工创新绩效的影响,并基于知识基础观分析知识转移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探究工作自主性在其中的调节作用.使用来自24家企业的403份问卷,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大数据能力显著提升员工创新绩效;知识转移显著提升员工创新绩效,且部分中介大数据能力对员工创新绩效的影响;工作自主性在资源获取能力以及应用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中起正向调节作用,但是该调节作用在分析整合能力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中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曲怡颖  甄杰  任浩 《软科学》2012,(1):11-15,24
通过研究创新集群内声誉对企业间合作活动的协调作用,提出声誉、知识生产能力、知识转移能力、创新绩效4项要素的理论模型,并以218家企业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认为知识生产能力和知识转移能力对创新绩效有直接显著正向影响;声誉对知识生产能力和知识转移能力有直接显著正向影响,并由此对创新绩效有间接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3.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正念引入工作场所,学者们逐渐开始关注正念如何改善员工绩效的作用机制。近些年逐渐有学者提出正念对员工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之上,构建了"正念——创新绩效"影响机制模型,并结合焦虑/不确定性管理理论,拟定了2个中介变量——心理弹性和认知偏差,提出了2个调节变量——环境不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规避。为了验证以上假设,使用问卷对3家科技公司的458名科研人员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总体上符合本研究的假设预期。  相似文献   

4.
通过引入员工的隐性知识共享行为,深入探讨了组织氛围对员工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的结果表明:信任氛围、沟通氛围和公平氛围显著影响员工的隐性知识共享行为,并且员工的隐性知识共享行为显著影响自身的创新绩效;沟通氛围和情绪氛围对员工创新绩效的直接影响显著;隐性知识共享行为在信任氛围、沟通氛围、公平氛围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中扮演着中介变量的角色。  相似文献   

5.
赵富强  周倩陈耘 《科研管理》2022,43(11):124-133
本研究基于社会信息加工与资源保存理论,通过构建有调节的中介作用模型,结合391名员工的问卷调查和分层回归分析,探究内外整合开发对个体创新绩效影响的知识操纵中介作用机制,同时考察其作用机制发生的证明目标导向边界条件作用。实证研究发现:(1)内外整合开发对个体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2)知识操纵在内外整合开发对个体创新绩效的影响中有显著中介作用;(3)证明目标导向调节内外整合开发对知识操纵的直接影响及其通过知识操纵对个体创新绩效的间接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不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氛围对创新绩效的内在影响,分别以中国150家和韩国142家高新技术企业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创新氛围中引入个体信任和组织支持,隐性知识共享中引入正式组织共享和非正式组织共享,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如下:(1)中国企业在高学历人才和研发投入上不及韩国,员工忠诚度低于韩国.(2)中国企业,员工工作年限的不同对组织支持产生显著差异,R&D的不同对创新绩效产生显著差异;韩国企业,员工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对创新绩效产生显著差异,工作年限的不同对非正式共享产生显著差异,R&D投入的不同对创新绩效产生显著差异.(3)两国企业在创新氛围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中,隐性知识共享皆起到完全中介作用.(4)中国企业,正式组织共享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最大,个体信任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最小;韩国企业,非正式组织共享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最大,组织支持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最小.研究结论对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有以下启示: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原则,为员工提供自由轻松的工作环境,重视员工的非正式知识共享和学习活动,有效激励员工发展.  相似文献   

7.
《软科学》2019,(4):119-122
基于社会信息加工理论探讨了工作场所欺凌影响员工绩效规避目标导向的中介机制和边界条件。对32个机构的340名员工进行了三阶段纵向研究,发现工作场所欺凌对绩效规避目标导向有显著正向影响,内部地位感知在工作场所欺凌与绩效规避目标导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心理韧性不仅负向调节工作场所欺凌与内部地位感知的关系,还进一步调节工作场所欺凌通过内部地位感知影响绩效规避目标导向的间接效应。  相似文献   

8.
王斌 《情报科学》2012,(1):90-94
从知识网络理论、知识转移理论和创新绩效理论的研究视角,构建了基于知识网络伙伴关系与知识转移机制的企业创新绩效模型。运用结构方程和逐步回归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知识转移过程机制在伙伴关系与创新绩效之间有中介作用。同时,在网络界面治理的干涉作用下,网络伙伴关系与知识转移机制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FDI嵌入型产业集群中,内外资企业拥有共同的劳动力市场,员工流动越来越频繁,通过员工流动途径获取FDI知识已经成为内资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系统研究了FDI嵌入型产业集群中内外资企业间员工流动和组织文化差异对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对外企员工流入的内资企业来说,FDI嵌入集群情境、员工流动对知识转移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并且共同对知识转移产生正向的交互影响;员工流入的规模越大,知识转移绩效越好;内外资企业间的组织文化差异对知识转移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且组织文化差异削弱了员工流动对知识转移的正效应。  相似文献   

10.
本文立足中国社会经济背景,依据高阶理论和知识基础观,实证研究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情境下高科技企业高管团队知识结构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高管团队知识结构能够为高科技企业创新绩效带来显著正向影响。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并不显著,通过区分企业所有权性质,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越高,民营高科技企业的高管团队知识结构对企业创新绩效正向影响越强;而且团队中如果有经济学背景的高管,这种正向影响作用会更强。  相似文献   

11.
方曦  何华  刘云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23):178-186
当前经济形势下,国际之间的竞争已经转化为知识产权的竞争,科技项目是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载体,探究科技项目知识产权的育成机制对我国科技发展以及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文章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作为全创新链知识产权育成机制的研究对象,运用系统自组织理论,基于内部机制与外部环境要素构建全创新链知识产权育成机制的概念模型,以此研究全创新链知识产权育成机制内外部影响因素的协同作用,从而探析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各阶段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的孕育、形成及进化的机理,最后从项目的组织方和实施方两个维度提出了促进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知识产权育成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学院肩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职责使命,一贯重视知识产权工作。在分析中国科学院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的制度规范和重要举措的基础上,总结了中国科学院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的模式特征。基于中国科学院案例,从战略制度、专业安排、模式举措、管理流程等方面提出了对于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科技成果的专利意识、企业产品的商标意识、知识产权贸易现状、知识产权侵权情况和知识产权受教育情况等五个方面具体地分析了广西知识产权文化的现状,继而提出了广西知识产权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加强广西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中国科技人员的阶层认同偏低,主观阶层认同与客观阶层地位存在明显偏差。阶层认同受到科技人员的个人收入、住房状况、技术职称、管理职务、纵向课题、学术论文等要素的影响。阶层认同偏低现象是宏观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双重场域、一般社会成员与科技从业者的双重身份共同塑造的产物。体制内机关事业单位科技人员阶层认同相对较低,凸显了利益获得受阻问题。  相似文献   

15.
科技型人才聚集的空间结构差异以及核心区域确定受广大学者广泛关注。鉴于此,以科技型人才聚集区域为研究对象,梳理了人才聚集空间结构差异的作用机理,并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复杂网络方法验证了科技型人才聚集的空间相关性,确定出科技型人才聚集的核心区域。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科技型人才聚集存在显著空间相关关系,同时,人才聚集程度由东向西逐步递减;(2)我国科技型人才聚集分布存在层级结构,但由于人才聚集的外部性使得层级内部成员打破了传统地理距离限制;(3)我国科技型人才聚集的核心区域在各层级中的分布逐年趋于稳定。基于此,提出了优化我国科技型人才聚集结构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过程视角,运用理论推演的方法,研究高层次技术人才与企业形成的理念型心理契约对其行为的影响作用机理。研究发现,高层次技术人才与企业之间形成的理念型心理契约,会激发他们自觉主动的工作动机,相对于交易型和关系型心理契约,能产生更为积极的员工角色内行为和承担更多的组织公民行为。  相似文献   

17.
在梳理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将知识距离与学习能力这二方面引入到知识存量与科技成果转化关系中,构建知识距离、学习能力与知识存量、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模型,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知识存量对科技成果转化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知识距离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学习能力对知识距离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并且在知识存量与知识距离、知识存量与科技成果转化关系中发挥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Industry 4.0 and the pandemic have caused recent changes in innovative development, economic situations, and restrictions in various companies and regions of the world, with new stricter legislation related to working conditions, hygiene standards, and health requirements. New technologies are a challenge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problem companies and regions, as they often significantly impact economic development. Technological emissions, growing information on dementia among young people, cyber risks, and the risks of so-called advanced technologies (e.g., bio- and nanotechnologies, Industry 4.0 tech) may raise societal concerns about technological progress. This study is part of our long-term research into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different companies and regions. Its primary goal is to methodically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and role of the systemic management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companies and regions and analytically compare the innovation success of differently developed regions from a global perspective1. This research deals with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namely, the processes of technological identification and the protection of related intellectual property (IP). The primary research question is: How has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been distributed across different regions over the last two decades? We hypothesize that Asian countries are increasingly moving away from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in term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ther forms of technological IP protection, and overall access to innovation, while the focus 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ree non-patent form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rotection: industrial designs, trademarks, and utility models. The results of our study reveal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approach to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anagement and the form of IP protection between so-called advanced and problem companies and regions.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between 2018 and 2022.  相似文献   

19.
基于知识产权相关理论,以科技资源为主体,以科技资源共享的知识产权管理与服务内涵为基础,剖析科技资源在共享过程中的知识产权管理与服务诉求,探究科技资源共享的知识产权管理与服务模式及其形成机理,旨在促进对科技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并为其在共享中更有效地提升价值、整合协同以发挥最大效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宋河发  穆荣平  曲婉 《科学学研究》2013,31(12):1826-1834
 本文分析了知识产权能力的内涵外延,建立了知识产权的当量关系,提出了知识产权能力的测度指标体系与测度方法,并以我国某国立科研机构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国立科研机构知识产权能力增长较快,但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增长较慢。为提升科研机构知识产权能力,需要完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政策。科技投入要面向知识产权产权运用,要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质量,要引导知识产权战略布局。为促进知识产权运用,要支持科研机构设立内部技术转移办公室并管理知识产权,发展技术标准下的专利池和专利组合技术转移模式,强化科研机构发明披露,企业委托研究项目要掌握知识产权所有权,要允许职务发明人占有一定比例的知识产权权益。还要大力支持科研机构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