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是一位出色的诗人.他的诗词已被译成几十种文字,在海外流传甚广.然而,尽管其有十多种英译本,但对其研究仍然很薄弱.鉴于此,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互文性,对毛泽东诗词的英译本进行分析.因为互文理论的开放性、动态性的特点,又加之毛泽东诗词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互文文本,拥有丰富的互文符号,所以对互文性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及毛泽...  相似文献   

2.
也谈文言文中的“互文”杜光义,张林山“互文”是一种特殊的句法关系,多用于古代诗文,它有两种含义。第一种含义是两句之间的不同虚词可以互相解释。如张相《诗词曲语汇释》卷一“却”字条,把“却”解释为“于”,引了下面的互文作证据:李咸用《早秋游山寺》诗:“静...  相似文献   

3.
互文作为一种特殊的句法关系和古代的一种修辞方法,在古诗文中是不乏存在的,而且还很多.诸如《木兰诗》中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岳阳楼记》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等等,在教学古诗时常常会碰上.互文有两种含义:第一种含义是两句之间的不同虚词可以互相解释。如:张相《诗词曲语词汇汇释》卷一“却”字条,把“却”解释为“于”.例如:  相似文献   

4.
互文修辞在中学教育的边塞诗词中有较多体现,并且前代边塞诗词互文性对后世作品也有较多的扩散和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学语文中边塞诗词的互文修辞分析,来探析互文性在边塞诗词中的应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贺亮 《华章》2010,(36)
毛泽东是一位出色的诗人,他的诗词不但继承了中国传统格律诗的优点,而且也在某种意义上发展了这一诗词形式.迄今为止,诗词已经被译成多种文字,在海外广为流传.然而,尽管英译本有十多种,对英译本的研究却仍然薄弱.本文将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一互文性,对毛诗的英译本进行分析.毛泽东诗词是很好的互文文本,拥有丰富的互文符号,因此笔者以毛泽东诗词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其互文特点及跨文化翻译时一些策略,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诗词类型多、分布广泛、质量高,是《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重要内容。互文法在《红楼梦》诗词中广泛运用,利用互文性特征构建阅读任务,是阅读《红楼梦》诗词的重要途径。《红楼梦》诗词的互文性阅读,需要关注作品内部诗词及征引诗词所涉及的主题、情节、人物等多方面内容;需要坚持运用整合资源、建构联结、设计活动与任务、关注方法、提供策略、形成表达等多种阅读策略。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文化意象随处可见。翻译和阅读这些经典诗词需要很强的互文性鉴赏力。同时,互文性的使用也给诗歌翻译提供了新的灵感。在翻译过程中,有的译者因对文化意象考虑不够,没有将其恰当地体现或简单将其删除,就不能完整地传递原语文化的完整性和自主性,造成文化意象的缺失。以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文化意象为研究对象,提出译者首先要通过语境分析确定一个词是不是具有文化意象,然后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确定某一文化意象在两种语言中引起的联想及独特的感情评价,最后精心地选择翻译策略,可采用直译,意译及替换等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8.
诗词互渗现象在宋代的诗话与文人创作中存在非常丰富的材料.本文在疏理材料的基础上,概括出如下几种诗词互渗的表现形式:隐括诗意入词、翻词意入诗、诗句与词句相类、诗词创作相互触发等几个方面,以期直观地呈现诗词在创作中互相影响的具体情况.本文重点描述了唐宋词对诗歌创作的渗透影响现象.  相似文献   

9.
在小说中插入诗词是郁达夫感伤型文本的一种经常性的构成方式,散体白话文引入诗歌体语言,这在最宽泛的意义上是一种他性文本的引入,也就是文本的互文现象。在新文学文体的开创期,这种文本的互文见义又具有深刻的文化象征意义。郁达夫小说中的这种互文体形式,实际上表征着郁达夫作为一个新文学作家在新的文体写作中所要处理的一些问题,如中西文化的调和,传统和现代对接等等。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讨论的对象是中国文学中传统的互文。互文是中国古诗文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方法,现行《大学语文》和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古文、诗词里就有不少篇章中运用了互文,互文因其存在历史悠久,使用源远流长,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基因。掌握互文修辞方法,即获得了阅读传统文化典籍时"解码"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1.
互文,是古典诗词常用修辞手法之一。所谓互文,就是“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即特意让前后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彼此渗透,结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互文形式有当句互文、对句互文、鼎足互文和多句互文等四种。一、当句互文1.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有赠》) “巴山楚水”是互文,它不是分指巴地的山和楚地的水,  相似文献   

12.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对课本中的古典诗词学习只是一种引导,课下还需要有大部分的时间进行诗词方面的学习。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只是引导孩子学习诗词,最好是让孩子们在引导的过程中能爱上诗词。下面我以两个典型的诗词教学的案例,分析古典诗词的教学策略,探寻诗词教学的内在规律。一、教学案例案例一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第三册《静夜思》教学片段。  相似文献   

13.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义”。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同一件事。  相似文献   

14.
古典诗词有着无限的魅力。互见法是一种互文见义的表现手法。对古典诗词的教学,教师可借助互见法,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互见、统整互见、串联互见等,使学生对诗歌的意象形成丰富的认知、对诗歌的意蕴产生深刻的理解,从而对诗歌的思想情感得到内化升华。  相似文献   

15.
古诗文中哪一种修辞手法用得最多呢?很明显,就是"互文"。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或叫互言、互辞、互体,相对为文,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人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同一件事,是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修辞方法。  相似文献   

16.
古代题壁诗词,以其独特的书写方式和丰富的社会内容在中国古代诗坛享有重要地位。其价值与意义不仅在于其才情、书法俱佳的艺术魅力,还在于题写作者的广泛与题写场所的无限,特别是题写作者的生活背景与心境的复杂,使这类作品与社会人生具有两境相入、互摄互映的效果,因而与一般诗词作品相比,反映社会生活更具广度与深度。  相似文献   

17.
“互文”是文言文里的一种特殊的修辞方法。唐代贾公彦在《礼仪疏》中解释说:“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日互文。”具体地说,它是指上下两旬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  相似文献   

18.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义”。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同一件事。  相似文献   

19.
甲乙两事物具有“某点儿相似之处”,当需要说明乙事物时。便以甲事物喻之;当需要说明甲事物时.便以乙事物喻之。像这种甲乙两事物都可以互为喻体的比喻。修辞上称之为“互喻”。这种语言修辞手法在古典诗词中的应用很是广泛。  相似文献   

20.
互文是古典诗词中“互文见义”的艺术手法,意即相关的两个句子,用词此有彼无,意义互为补充。杜甫是诗歌完美艺术集大成者,其诗作的铸句艺术是后世诗人的一面旗帜。通过对杜甫几首诗歌中“互文”艺术手法的举例分析,可以领略杜甫铸句艺术中“互文”手法的妙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