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研究教育政策的研究范式具有重要意义。教育政策研究范式是具体的研究要素即研究主体、研究内容、研究过程及研究方法与研究方法论的有机结合。研究方法论包括直接方法论和间接方法论:直接方法论包括如何收集资料和如何分析资料两方面,它对教育政策研究范式起着直接的支撑作用。间接方法论是间接支撑教育政策研究范式研究的方法论,主要指的是西方传统的方法论即经验论、先验论和实践论,以及现象学、解释主义、批判理论、建构主义和符号互动等五个西方范式方法论。新范式方法论也为教育政策研究范式提供了间接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在诠释学与话语范式的影响下,教育政策社会学者将政策视为文本和话语,并形成了方法论的诠释取向和话语分析取向。方法论的诠释取向促使人们在收集和分析资料时关注教育政策意义的传递过程及行动者对意义的理解。方法论的话语分析取向则促使人们在收集和分析资料时关注政策话语对行动者行动的形塑作用,以及政策话语的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3.
教育政策执行研究由最初的自上而下研究模式,途经自下而上模式,发展到今天的多元化时期,相应的方法论经历了实证主义、后实证主义和解释学等发展到当今的受惠于多元化的方法论,教育政策执行的研究在理论上取得了很大进展。  相似文献   

4.
加强民族志方法论的运用,是我国教育政策研究进一步深化的基本路径之一.近年来,随着西方政策科学理论不断发展,以及在多学科视域融合的影响下,我国教育政策研究在方法论上也呈现多种视角.本文主要分析了国外将民族志方法论运用于教育政策研究的新近成果,明确指出借鉴此研究路径,其突出贡献在于:关注实然教育过程,这是教育政策研究的基础;关注微观层面的目标群体利益,符合我国“关注民生,以人为本”的执政背景和理念;走向实践,基于扎实的田野工作构建本土化理论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为教育政策执行提出背景要求。其中,"地位新"为教育政策执行提出方向要求;"体制机制新"为教育政策执行提出框架要求;"矛盾新"为教育政策执行提出路径要求。在这样的新时代背景下,教育政策执行遭遇"自上而下"行政驱动执行路径、"自下而上"民间执行路径、"由内及外"专家智库执行路径、"由外及内"民意表达执行路径的新问题。从制度选择的视角产生了对教育政策执行问题的新思考:教育政策执行受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双重规约;在这个制度规约框架下,既要有对教育政策执行合法性与合理性相统一的遵循,也要有对教育政策执行民意表达的考量。  相似文献   

6.
制度界定存在着内涵与外延的分歧。内涵分歧主要体现为组织性与规范性是否合一,外延分歧主要体现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是否合一。不同的理解会产生不同的制度分析范式和分析路径。而制度作为分析方法和行为框架对教育政策分析都会产生影响,教育政策执行是教育政策过程分析的重要构成,制度规约下的教育政策执行深受正式制度确立的合法性和非正式制度确立的合理性的双重制约。合法性和合理性的统一从来就是教育政策执行过程最基本的要求和重要的质量判别标准。  相似文献   

7.
教育政策执行的四重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政策分析不但要注重内容分析,还要注重过程分析。在过程分析中不但要注重制定和评估,还要注重执行分析。教育政策执行有经典的两元路径,即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但这两种纵向路径并不能完全涵盖和解释教育政策执行中的所有问题。在此基础上,作为对教育政策执行路径的有效补充,从自下而上的路径中横向分解出由内及外和由外及内的路径。后二种路径对于多数教育政策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它们形成了教育政策执行的网状图式,保证了教育政策执行中的公众参与和政策效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教育政策执行偏离不仅是教育政策执行复杂性的一个"侧影",而且是我国社会转型期教育领域的一个"特征"。究其原因,制度是影响和导致教育政策执行偏离诸因素之中具有关键的和深层次的因素。在探讨制度对教育政策执行重要性的基础上,将制度分析这一新范式引入教育政策执行偏离研究中,并把以"刚性强制"为特征的正式制度和以"柔性规范"为特征的非正式制度相结合,深刻揭示导致教育政策执行偏离的制度原因,进而为矫正教育政策执行偏离和实现教育公平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教育领导研究方法论刍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于学科建设,方法论责无旁贷。方法论的缺位使整项研究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教育领导研究在我国所走过的历程尽管短暂,却形成一条从人文科学研究范式经过自然科学研究范式直至当今流行的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并走向综合的演变轨迹。但是,元框架的缺失往往导致研究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以社会化为元框架,以校长专业发展为研究对象,本文试图为教育领导研究探索一条创新性的方法论路径。  相似文献   

10.
从研究范式的发展历史来看,自哲学思辨的研究范式到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再到人文主义研究范式这一过程,都受到了简单思维范式的影响。教育技术学作为众多学科中的一门边缘学科,过去几十年的研究也不同程度地受限于简单思维。作者认为简单思维导致教育技术研究范式形成了对立,难以解决现已存在的和日益涌现出来的复杂性问题。而20世纪末兴起的复杂性科学为教育技术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鉴于此,本文探讨了当代教育技术学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和过程的复杂性,并回顾了以往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三条线索;提出了要用复杂性方法论解决教育技术学研究中的复杂性问题;对比分析了简单性范式与莫兰所提出的复杂性范式;最后,文章探究了教育技术学复杂性研究方法论,以期对教育技术学研究有所促进。  相似文献   

11.
不同时期教育政策研究有着不同的研究旨趣或意图,旨趣的变迁又直接影响着教育政策研究的基本内涵、内容取向与研究范式。比照国际教育政策研究的三次旨趣变迁,三十多年来,我国教育政策研究也逐步发展了从政府管理取向到学科科学取向到综合理解取向的研究线索,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我国教育政策研究的本土特征,暴露出政府主导性、结构性失衡和基础性薄弱等问题。本文希望通过对我国教育政策研究的旨趣变迁及其本土特征的解读,获得有关我国教育政策研究现状的基本认识,并以此为基础关照我国教育政策研究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2.
“农村地区初中学生辍学现象屡禁不止”的政策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效控制和防止初中学生辍学是农村地区普及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这一要求的实现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教育政策的执行过程。自我国实施“双基”评估验收政策以来,国家和地方出台了多项旨在控制和防止初中学生辍学的教育政策,但时至今日农村地区初中学生辍学现象仍屡有发生。从政策学的视角分析,其根源在于相关政策制定、执行等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在新的形势下有必要对政策作出多方面的调整,以完善政策过程,实现有效控制和防止辍学现象的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13.
“一费制”政策实行状况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费制”在我国部分地区实行三年来,减轻了农民负担,降低了农村学校的辍学率,但同时也带来学校收入减少、影响学校运转等问题。在现有教育财政体制不变的情况下,为保障学校正常运转,必须对“一费制”进行改革:在政策表述上要强化一次性收费制度的建立,弱化对统一、固定的低收费标准的要求;在具体措施上要因地制宜,给予县级政府一定的浮动权力,细化收费项目,降低教材成本,加强对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督,加强学校经费预算等,保证实行“一费制”达到政策制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教育政策评估与教育政策问题认定,教育政策决定,教育政策执行构成完整的教育政策过程,教育政策评估在我国还处于初创阶段,存在着诸多问题。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分析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措施,有助于推动教育政策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我国教育政策评估工作的水平,促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最终的构建起既符号国际通行原则,又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政策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15.
Little research explores factors shaping those policies and actors involved in state-level sex and labor trafficking prevention.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organizational, political, and normative dynamics that influenced implementation of Texas House Bill 1272 (HB 1272, 2013), which included educators in trafficking prevention. Part of a larger study that used feminist critical policy analysis and multifocal theory as overarching guideposts, findings highlight important factors bound up with policy actor enactment and normative roadblocks to successful long-term curriculum and training implementation. This study fills a gap in the educational research literature both in its unpacking of the normative politics involved in eliminating youth commercial and sexual violence experienced and thick qualitative research findings, neither of which would be possible through one theoretical or methodological device. Implications of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practice are offered.  相似文献   

16.
Variation theory and the different ways of experiencing educational policy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Differences and contradictions in understanding education policies such as ‘Teach Less, learn More’ may cause confusion between the intended meaning and actual implementation. Approaches to understanding public policy, such as discourse analysis, are useful for highlighting such differences, but do not explain how these differences may be explained in relation to each other. Phenomenography and variation theory offer an alternative, by examining the variation within, rather tha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xperiences of an educational policy. In the past decade, there have been significant developments in the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underpinnings of phenomenography which were initially labeled as ‘new phenomenography’, but gradually came to accepted as variation theory. In this article, I trace the development of phenomenography to variation theory and explain the crit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classical phenomenography and variation theory. I argue that variation theory is useful for describing educational polic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ow it is experienced, and that these different ways of experiencing a policy may in turn be understood and utilised in theoretical, analytical and pedagogical ways.  相似文献   

17.
论“一费制”教育政策的能力限度及其实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治理教育乱收费现象,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我国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实施了“一费制”教育政策,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一费制”教育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说明“一费制”教育政策存在能力限度。因此为了确保“一费制”教育政策目标的实现,政府必须实施完善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加强政府机构自身建设、建立教育政策评价体系以及调控教育政策制定执行四个方面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A major dilemma facing 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round the world is how to achieve quality outcomes for students in an increasingly internationalised and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To effect change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we advocate a teacher‐as‐learner approach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policy. Our approach has been influenced by approaches to change management as well as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theories, such as constructive alignment and deep and surface approaches to learning. In this paper we use these approaches to evaluate the success of a policy initiative designed to encourage subject coordinators to use a faculty‐endorsed template to embed graduate attributes into their subject outlines. The difficulties experienced by teachers at the disciplinary level in using the subject outline template illustrate how a seemingly positive and well‐intentioned initiative can have a potentially minimal effect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actice and, as a consequence, student learning. We suggest that the Course Experience Questionnaire provides a useful model for evaluating not only teaching but also the management of teaching. As teachers responsibl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policies, we hope our views will provide a more integrated approach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changes in the higher educational context.  相似文献   

19.
诠释的旨趣在于更好地理解与解释,将政策视为文本形成了政策研究方法论的诠释取向,探究政策文本的诠释学分析路径是发挥诠释学方法在政策研究中应用价值的必然要求。基于诠释学理论的演进历程提炼出“作者”“文本”“读者”三个诠释学分析要素,结合政策特质以“政策制定者”“政策文本”“政策受众”为三个支点建立教育政策文本的诠释学分析框架,并提出从教育政策制定者行动理解文本意义、从教育政策受众行动阐释文本意义的两条分析路径,进而选取我国《规划纲要》与“双减”等政策文件进行应用分析。研究表明,将诠释学方法引入教育政策研究,不仅可以探明教育政策意义的传递逻辑,揭示阻碍教育政策共识达成的原因,还可以实现对教育政策意义的深入理解,促进教育政策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