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望岳》和《春望》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中的两首诗,标题中都有一个"望"字,前者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后者写在安史之乱的前期。编者将这两首诗并列,有什么用意呢?这让我产生了无穷的联想,如果由"望"字切入,将这两首诗整合教学,会开拓出怎样的境界呢?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中的《望岳》和《春望》的标题中都有一“望”字,诸多诗词版本(当然也包括我们的课本)在选杜甫的诗时也有意无意把这两首诗并列。这不禁让我产生了无穷的联想.如果从“望”字切入.我们会开拓出这两首诗词教学怎样的境界呢?  相似文献   

3.
《登高》《蜀相》代表着杜甫七律的最高成就。教学这两首诗,仅仅就诗论诗是不够的。应该学习这两首七律,使学生在读过《春望》的基础上,对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有一个初步的领会,对七律臻于完美的形式有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杜甫在成都时作的《莫相疑行》和《赤霄行》两首诗,结合杜甫在严武幕中供职前后的经历感受作了简要分析。对于有争议的“这两首诗针对谁”的问题,作者认为杜甫既未注明,也就无庸推测,把它作为具有慨世、醒世的普遍意义看待较为允当。  相似文献   

5.
1996年9月,由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集》,首次公开了毛泽东同志十首未发表过的诗词,其中《七绝·纪念鲁迅八十寿辰》两首,在1997年《诗刊》第一期《毛泽东诗选辑》中也选辑了出来。可见这两首诗在毛泽东诗词所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透过这两首诗,我们看到了毛泽东同志用诗这种独特的艺术评论形式,站在与历代诗人以诗论诗的不同角度上来对鲁迅的诗进行高度的评价。 以诗论诗是我国诗歌创作题材的一种取向,而且源远流长。李白对屈原,杜甫对李白,韩愈对李白、杜甫都有过以诗论诗的精神概括  相似文献   

6.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第四专题沉郁顿挫的杜甫诗,选用了杜甫的诗《客至》,在思考题中又列出《宾至》,细细品读这两首诗,同中有异。虽然这两首诗都写于杜甫定居成都草堂之时,同为迎客、招待之事,但是情味大不同。  相似文献   

7.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第四专题沉郁顿挫的杜甫诗,选用了杜甫的诗《客至》,在思考题中又列出《宾至》,细细品读这两首诗,同中有异。虽然这两首诗都写于杜甫定居成都草堂之时,同为迎客、招待之事,但是情味大不同。  相似文献   

8.
杜甫的两首诗《石壕吏》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中学语文的传统教材,现行部编教材也分别编入了初中第四册和高中第三册。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这两首杜诗时,几乎都把郭沫若同志的《李白与杜甫》一书作为参考。但是在查阅和研读的过程中,大家越来越多地发现了这本书对两首杜诗的评论有许多偏颇之处。我也想就此谈一些个人的看法,以就正于广大的读者。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堂青年教师教学评优课。听课老师有五十多人,学生有些一些不安和紧张。本节课的主讲教师是杨凤银,讲授《古诗二首》中的《涉江采芙蓉》和《短歌行》。我一直觉得这两首诗难讲,特别是《短歌行》,我讲过多次,每次感觉都很难教,费了多少口舌,学生还不能准确理解诗句的含义,更不能准确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杨凤银老师今天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这两首诗呢?  相似文献   

10.
《十五从军征》和《无家别》这两首诗都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的时事乐府诗。前者是乐府民歌,后者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新乐府诗。从《十五从军征》到《无家别》,虽相距几百年,但这两首诗无论在题材、主题还是艺术技巧等诸方面,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中的璀璨明珠。一、反映战乱,暴露黑暗  相似文献   

11.
杜甫逝世尚存悬疑,对《杜甫在湖南.杜甫湖湘诗研究资料汇编》一书及其他专家的论点论据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需要重新探讨、商榷杜甫的逝世地点、原由和时间问题。  相似文献   

12.
曾坤 《语文知识》2015,(1):75-76
杜甫诗集中有三首以《望岳》为题的诗,分别写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其中最著名的是写东岳泰山的诗,清人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评价其为:"公集当以是为首。"浦起龙的评价虽有一些拔高,但该诗写得很成功当是千载不刊之论。这首诗被选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起初笔者发现,学生认为这首诗很难理解,于是笔者便引用王维的《终南山》诗,引导学生将二者进行比较阅读,学生不仅快速地理解了这两首诗,而且饶有兴致地背诵了《终南山》。下面将这两首诗进行  相似文献   

13.
前不久,我观看了特级教师林莘执教的《古诗两首》视频.在这堂课上,林老师做了大胆尝试,让六年级学生重新学习四年级的古诗.为了适应高年级学生,林老师在教学目标上重新调整,凸显了以表达为本位的教学理念. 一探究景语,感悟情语 (古筝音乐响起,师深情朗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这首古诗最感动你的是什么? 生:我认为是作者和故人离别时的情感. 生:我认为是作者和故人分别时悲伤的心情. 师:两位同学不约而同地讲到他们之间深深的"情"字.(板书:情)可是有一点我不明白,这两首诗中有"情"字吗?  相似文献   

14.
李白的《行路难》和杜甫的《兵车行》分别是这两位诗人的代表作,这两首诗虽同属乐府诗,而且两首诗又都抒写了作者对唐王朝某些政冶措施的不满,属于述怀诗,但两诗在风格上却完全相异。第一,在体裁上,《行路难》属旧乐府,而《兵车行》属于新乐府。《行路难》为拟古题,即沿用“行路难”旧题(属乐府诗中“杂  相似文献   

15.
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引用了两首诗.一首诗是南朝梁代皇帝萧绎的《采莲赋》中的一段,一首是南朝乐府诗《西洲曲》。作引用的这两首诗在中起什么作用?笔试作如下解读。  相似文献   

16.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珍贵友情。王崧舟老师说:罗才军老师将《伯牙绝弦》分为五个文化节点,利用蒙太奇的手法还原故事的场景,再配以古文朗诵,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掌握了本课的主要内容。笔者听了罗才军老师、钱峰老师、闫学老师执教的这一课,深受启示。  相似文献   

17.
正春节的时候,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一档综艺节目,其中一个节目是一群小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演唱了袁枚的《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一下子这首诗成了网上的热搜。其实在《苔》这个总题目下,袁枚一共写了两首诗,除了孩子们唱的这一首,还有"其二":"各有心情在,随渠爱暖凉。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这两首诗,如果只从"其一"看,当然有赞美苔花自信、自强的意思。但是如果结合了两  相似文献   

18.
古诗教学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含蓄,注重意境,生活阅历与文化积淀成为理解、掌握与运用传统文化的重要条件。而让小学生参悟意境深远、含传统文化于其中的古代诗词,确实有难度。朱增明老师与张志奇老师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两首古诗的教学设计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也带给我们许多思考。探究两位教师的设计理念,可以看出,朱增明老师的设计以掌握学习方法作为重点,意图借助这两首诗的学习,让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这一类诗的方法,并懂得归类学习的策略,从而完成由"教课文"到"教语文"的华丽转身。  相似文献   

19.
教学陆游的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学生对"遗民泪尽胡尘里"中"胡尘"一词的理解是一个难点。去年4月,我在小学语文全国名师课堂教学艺术观摩活动中听了湖州市安吉外国语学校王自文老师的课,受到启发,此后在自己的实践中进行创新,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皮涛老师《中彩那天》教学片断】师:上课!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四年级下学期的课文,一起读题。(生读课题)【罗才军老师《伯牙绝弦》教学片断】师:上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