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在语篇中,说话者常常利用情态手段传递其隐含的意识形态,而情态在文中主要由情态操作词和情态附加语这两方面来体现.本文拟从情态操作词和情态附加语这两方面来分析作者杰里米·伯恩斯坦如何在<仅仅不错>运用话语中情态系统来表达不同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2.
基于语料库语言学方法调查专业英语学习者笔语中情态附加语的使用情况。通过对高年级学习者语料库、低年级学习者语料库及本族语者语料库中相应语料的对比,发现与低年级学习者相比,高年级学习者笔语中情态附加语的词汇密度明显增加,趋向于本族语者的词汇密度;但情态附加语的总体使用频率明显降低,且低于本族语者;部分类型的情态附加语存在使用过多或使用不足的现象。在教学实践中,可采用显性教学策略和隐形教学策略相结合的方式来促进学习者对情态附加语的习得。  相似文献   

3.
“情态”是一个跨语言普遍存在的语义范畴,情态在世界各地的语言中都有表现,并且由于各种语言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各自情态系统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有可能不一样。在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中,情态都被认为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可以有多种表达形式,如情态动词、语气附加语、评论附加语、情态隐喻、人称等,其中占主要地位的是情态动词。  相似文献   

4.
求职信在求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它是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实现良好沟通和加深进一步了解的有效方式。本文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人际功能理论中的情态理论为理论基础对52篇英文求职信中的各种情态表达进行分析,从不同情态表达的使用找出英文求职信情态助动词,情态附加语及情态隐喻的分布使用情况,及不同情态表达量值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5.
情态是说话人对命题或提议的态度或判断。本文通过对英语宣战演说中的情态等级和情态取向的分析,发现该类语篇多用中等情态操作词和明确主观的情态表现类型,使得演说者的口吻肯定而权威。  相似文献   

6.
姚云 《滨州学院学报》2014,30(4):111-116
认识情态作为情态的一种,表达说话人对命题可能性与必然性的看法或态度。在日常会话中,说话者会使用大量认识情态表达方式,但这些表达方式不仅仅表示说话者对于命题的态度,还蕴含丰富的语用功能。从会话分析的角度出发,基于对电视访谈对话的语料分析,着重探讨了汉语日常会话中认识情态的表达方式及其语用功能。研究发现:汉语会话中认识情态意义主要通过情态动词、情态副词、情态附加语、证据性情态表达语、语气助词、附加疑问句等体现出来。在日常会话中,认识情态实则是一种语用缓和策略,包含言语行为的言外之力。说话者使用不同的认识情态表达可以传递不同的意图,如期待得到对方的认同,降低自己断言的力度,表达显而易见的事实,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礼貌策略。用会话分析的方法对汉语认识情态的语用功能进行分析可以帮助言语交谈者在交际中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认识情态。  相似文献   

7.
运用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从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两个方面对事件新闻语篇进行了人际功能分析,揭示了该语体人际意义的特点:情态动词、语气附加语、评论附加语、褒贬词语等使用较少,附加语以表示时间和程度的词语为主,体现了讲话者作为参加者的“意义潜势”。  相似文献   

8.
公式性语言有其复杂性和预设性,经常以语块的形式储存在语言使用者的记忆里。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看。公式性语言经常以情态附加语的形式出现在文本或者交际中。本文立足于韩礼德功能语法中对情态附加语的介绍,进而讨论公式化语言作为情态附加语在实际运用中的评价功能。  相似文献   

9.
作为用来发表意见的新闻次语类,英语社论大量使用各种情态表达来实现其评析新闻事件及预测事态走向的功能。其中情态动词主要用来表达预测及可能性,以实现社论语类的评论及展望功能;而情态附加语常被用来增强言论的可信性,以实现社论的劝说功能。中低量值情态表达的高频使用,可避免把观点强加给读者,增强协商性,启发读者思考。此外,英语社论发表观点时主要采用隐性主观的情态取向,在表达意见时可保护媒体立场不被批评。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英汉情态系统中的限定情态功能词、情态附加语、限定情态功能词与情态附加语的组合,以及谓语的扩展等几个方而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了英汉语言中情态表达方式之异同。  相似文献   

11.
限定情态功能词(finite modal operator)可以分为表达情态和意态两类。英语和汉语中限定情态词在情态表达和语法形式上有一定的共性;但与英语相比,汉语限定情态词有十分复杂的否定形式并且没有表通常性的小类。谓语的扩张可以代替限定情态词的部分功能。  相似文献   

12.
基于对99篇研究中国基础教育的SSCI高被引论文的主题分布、对中国基础教育研究价值的表述以及被引用情况的分析,发现这些高被引论文通过凸显中国学生的优异成绩、揭示与他国教育存在的共性问题等方式吸引了国际学界关注,但对有中国特色教育实践的描述分析以及对中国基础教育独特研究价值的发掘尚有不足。相关成果对中国基础教育研究价值的建构方式需要实现从成绩到经验、从问题到方案、从数据到理论的转变,才能进一步提升中国教育研究的国际学术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从从语义和功能语法角度出发,用比较分析的方式考察了汉英情态的分类畀同以及汉英情态实现的方式。通过分析发现汉语有一种特殊的情态实现方式,即使用句末语气词来表达施话者对命题的态度或不确定性,这在英语中是没有的。在使用语调表达情态方面.汉语比英语更加强烈。  相似文献   

14.
学习者英汉平行语料库为情态动词等中介语研究提供了两个考察视角,即中介语视角和相应的学习者母语视角。以情态动词“must”为例,从中介语视角考察,通过检索自建的学习者英汉平行语料库,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较多使用情态动词“must”的义务情态意义及其序列,认识情态意义及其序列的使用频率则相对较少且错误较多。从学习者母语视角考察既包括分析与情态动词“must”相对应的汉语部分,也包括检索汉语“必须”这一情态表达的相应英语。调查发现,双语转换时母语思维对英语情态动词“must”的习得有影响,但并不显著,对相关情态动词或情态性的运用掌握不足可能是更重要的原因。调查展示了学习者英汉平行语料库对中介语研究的巨大潜能。  相似文献   

15.
立场标记语是标记作者立场、体现互动的语言资源,包括模糊限制语、增强语、态度标记语和自我提及。虽然有很多学者研究学术语篇摘要中的作者立场标记语,但较少从语步出发研究摘要中的立场标记语。通过对比分析中国学习者硕士论文英语摘要和国际期刊专家英文论文摘要中的立场标记语,可以看出两者在"研究结果"和"研究讨论"两个语步中立场标记语的使用特点。研究发现,在"研究结果"语步中,各类立场标记语都有使用,其中模糊标记语和增强语使用最为频繁,但中国英语学习者在"研究结果"语步中各项立场标记的使用频率均低于专家;在"研究讨论"语步中各项立场标记语都有使用,但在这一语步中,中国英语学习者增强语的使用频率高于专家。本研究对于中国学习者正确使用立场表达策略以提高其摘要写作水平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国内学术界对国际课程研究主题目前没有引起高度关注。通过分析国际SSCI收录的权威学术期刊《课程探究》发表的学术研究性论文可以发现,国际课程研究的主题聚焦于:教学实践转化研究、思想理论探析、课程改革的批判反思、教师专业发展、学生主体研究五个层面。未来我国课程研究需要注意三点:第一,重视课程研究领域中的教学品质,将教与学的学术研究实践化;第二,课程研究视域有待于完善提升;第三,继续重视课程理论原创新、本土课程实践转化、课程变革批判反思、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相关主题深入拓展研究。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选择国外EI期刊、大陆、香港特区和台湾地区学者在农业科学领域论文的英文摘要建立语料库,对摘要的语体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四种不同的文本摘要在微观语言特征上的确存在一定差异。大陆学者英文摘要的平均词数以及摘要类符和形符比比较高,说明其使用的词汇变化程度较低。句法层面大陆期刊的摘要平均句长较长,仍偏向使用被动语态,第一人称主动语态、模糊限制语和复合句使用较少。基于此研究分析,本文探讨了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并指出语言差异的根源实为思维差异,中国学者应在摘要词汇、句法、语态方面向国际期刊看齐。  相似文献   

18.
在身份的话语建构观和情景观指导下,本研究分析了国外英语期刊论文中作者实施建议行为时所选择、建构的关系身份情况。研究发现,作者建构的身份包括强势和非强势两大类,有时会突出、有时则对建议对象避而不提。由于受到建议对象社会角色的制约,作者更倾向于建构非强势身份,并隐藏建议对象;建议对象的社会角色权势越高,上述趋势就越明显。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对学术话语的认识,对提升中国学习者的学术写作能力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从源起、界定、分类、适用范围、优缺点等方面详解定性分析法,考察该方法在语用学研究 中的运用情况,特别关注该方法与思辨类研究中涉及的示例法之间的异同,通过对国内八种主要的外语类核 心期刊和国外两种主要语用学期刊2003 - 2012 近十年来发表的语用学实证研究的文章进行归纳统计、比较, 总结出语用学研究中定性分析法使用的总体特征和发展态势,结果发现: 1) 与国外情况相比,国内语用学研 究中定性分析法的使用明显不足且呈现不稳定的特征; 2) 国内外定性分析法的使用在与研究话题的相关性 方面存在差异; 3) 国内外语用学定性研究在理论视角和目标取向方面也存在差异。研究结果对推动我国语 用学研究特别是研究方法的选择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